三百千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观今宜鉴苦,蒙以养正
![观今宜鉴苦,蒙以养正](https://img.taocdn.com/s3/m/44a341ce2cc58bd63186bdd3.png)
观今宜鉴古,蒙以养正--浅谈蒙学教材的特点和现代意蕴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的养成教育启蒙教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小学。
蒙学教材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整体上讲,主要有四个特点:集中识字、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使用韵语和对偶、综合各种知识。
以今人的视角对蒙学教材认真了解研究,从蒙学教材的特点及其使用中汲取有益经验,一定会有利于我们在某些方面加强和改进今天的少年儿童教育。
关键词:蒙学; 养正教育;现代意蕴我国的蒙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古代蒙学及其发展状况(一)蒙学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 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 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 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而“蒙以养正”则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 , 圣功也。
”[2]按《易经·序卦》上的解释“物生必蒙 , 故受之以蒙。
蒙者 , 蒙也 , 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
”[3]这里的“蒙”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一是启蒙、教育之意。
引伸为新儿童蒙昧幼稚 , 心智未开 , 需要启蒙、培养。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蒙学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蒙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称谓也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的蒙童教育和高级层次的专经教育。
[《幼学琼林》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启示]幼学琼林教学教案
![[《幼学琼林》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启示]幼学琼林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c3b1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a.png)
[《幼学琼林》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启示]幼学琼林教学教案摘要:经典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遵循《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逻辑,以“致知”为目的,以“格物”为方法,注重儿童的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具有类书的功能。
这一特点启示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开发知识类的教材,既能够让学生兼顾学习百科知识,又可以进行词语和典故积累。
关键词:《幼学琼林》;类书;格物致知;知识教学;写作教学《幼学琼林》是一本经典蒙学教材,一般认为,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所撰,原名《幼学须知》,清朝嘉靖年间经邹圣脉增补,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4卷,33类,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编为骈语。
是蒙学教材中除了“三百千”外,影响较大的一种。
历史证明,《幼学琼林》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客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
而“今天翻检这样一部儿童读物,即便是成年人,即便是大学文化水准抑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会感到许多新鲜的信息扑面而来,大有裨益,不论是文学的,还是思想的。
”①知识类编的特点使得这本蒙学教材在语文积累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积累,分为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幼学琼林》在这两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并能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如在常识方面,有天文、地理、岁时等,学生可以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方面的常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与之相关的词语,可以说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
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
(《幼时琼林・岁时》)莲乃花中君子,海棠乃花内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
(《幼学琼林・花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是《幼学琼林》的一大特点,也是蒙学教材的特点,这样的知识教学实际上是超出了现代语文的学科内容范畴(现代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https://img.taocdn.com/s3/m/31d7806b561252d380eb6e3a.png)
2010.09论经纬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eb6f8ca0116c175f0e4836.p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c1bbc1d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4.png)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我觉得教学是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我所痴迷的乐事,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
”10年前,北大教授温儒敏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一简洁凝炼的获奖感言,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总结,他享受这追求与奉献的过程。
温儒敏曾历任许多学术要职: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除了专业研究,温儒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从大学语文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编教材、开讲座包括身体力行讲课,他从多方面着手,希望带动大家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将理想变为现实之一种途径和呈现。
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以人教社编辑为主,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目前,这套中央直接过问的“部编本”教材已部分在全国投入使用,今后数年将成为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
9月16日,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中华读书报:近五年做“部编本”教材,是否需要对中小语文教育多做一些调研?温儒敏:1999年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会议。
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没有编制,但做了很多事情,带动了全国七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成立,关注语文基础教育。
北大中文系关注语文教育是有原因的。
当时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的设置和论文发表都向综合大学看齐,认为师范是小儿科,都希望升格,不太愿意在师范上下功夫。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53a447dcaaedd3383c4d3d9.png)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如果把整个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1],那么,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即为古代语文教育期。
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结合劳动和生活进行言语和文字教育的阶段为言文教育期,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渗透在文化教育中的读写教化的阶段为古文教育期。
古代语文教育期虽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但渗透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语文教育理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乏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生活教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3]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本源。
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此期间,人类经由洪荒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它虽然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于混沌、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一原始情结相联。
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而本真的基本方法。
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
尤其是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认为“天下之本在家”。
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他们的家训自然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12d1c3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b.p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
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
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
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二章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
“三百千”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三百千”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82b044e33687e21af45a96b.png)
轰 轰 烈 烈 的 语 文 教 育 改 革 已 看 到 了 传 统 教 育 的 痼 疾 , 传 统 教 就 是 在 全 面 西 " 的 背 景 下 独 立 的 。 即 f 4 d
经 过 了 7个 年 头 , 革 无 疑 取 得 了 育 自 我 们 一 直 都 在 刻 意 地 学 习 西 方 。 改 西 令 人 信 服 的 成 绩 , 依 然 不 尽 如 人 道 走 向 禁 锢 所 暴 露 的 弊 端 , 于 自 但 属 方 发 达 的 教 育 理 论 , 我 . 这 个 重 让 f f ] -
新 , 念 上 的 花 哨 , 没 有 触 动 语 都 是 在 受 外 来 文 化 概 并 中击 , 至 是 在 从 理 念 上 、 践 上 都 跟 着 西 方 亦 步 甚 实 文 教 育 的 要 害 。面 对 语 文 教 育 改 革 帝 国 主 义 枪 炮 的 轰 击 下 完 成 的 , 亦 趋 , 来 越 迷 失 自 己 。 百 年 的 语 而 越 所 遭 遇 的 困 境 ,我 们 有 责 任 反 思 , 且 都 是 以 西 方 文 化 为标 准 的 。 理 文 教 育 史 ,就 是 逐 渐 西 化 的历 史 。 道 语 文 教 育 究 竟 应 该 怎 样 改 革 才 能 很 简 单 , 为 他 们 物 质 文 明 比我 们 如 果 说 尚 残 留 着 民 族 文 化 的 烙 印 , 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fa8143eff9aef8951e0617.p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
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dd44c10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9.png)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
一共有十一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研究推后个把月,先认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一个下马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研究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看拼音研究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研究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对刚上学的孩子而言,汉语拼音研究比较难,教学有何建议?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能够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火请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能够了,不肯定请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8a93046edb6f1aff001fcb.png)
绪论一、学科定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整合后构建的一门学科,它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它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建立语文课程体系和语文教学理念,总结编制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方法,指导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实践,使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1、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分支;2、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3、是介于语文与教育学两大门类之间的边缘学科;4、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5、是一门应用理论性学科;6、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7、是一门最具有革新意识的学科。
二、学习意义1、是高师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2、是中文专业师范生的立身之本;3、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三个时期:古代语文教育时期;近代语文教育时期;当代语文教育时期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认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读本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四书”3、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古文观止》清吴楚才、吴调元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一)在识字教学方面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4.联系日常生活,实用性强5.激发儿童兴趣(二)阅读教学方面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三)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对对子——作诗段落——成篇(八股文)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三、主要问题和弊端(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向后看;尊古;不鼓励甚至蔑视创新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记诵和摹仿。
语文教育观后感
![语文教育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2608e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c.png)
语文教育观后感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我们通常会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修辞手法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语文教育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我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情节,更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不仅被作品中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这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语文教育帮助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文学写作技巧,我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写作文和作文的过程中,我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我在沟通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语文教育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这让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愿我们能够珍惜语文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之美永远伴随我们的成长和学习。
经典即人生陈琴
![经典即人生陈琴](https://img.taocdn.com/s3/m/3a05100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a.png)
经典即人生—陈琴教师素读经典教育法研究[人物简介]陈琴,华南师大附小语文教师。
小学经典素读实践者,成果丰硕,再一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
她貌不惊人,她踽踽独行,她曾经被认为根本不会教语文,她差点被剥夺做教师的资格,她一度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心灰意冷,总之所有人都不看好她,包括她自己。
对现行语文教育普遍不满的声音震撼了她,启发了她。
“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
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因为自身的经历,因为偶然的因缘,她的内心笃定了教育信念,她要以个人之力革新教育现状。
二十多年心无旁骛,埋首小学语文经典素读教育实践,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她做了这第一个破冰者!她的声音飘荡在中华的天空:元典是王道,其他皆浮云!因她而形成的教育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反响强烈!她是南粤名师!她是小语界第四代名师!她是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第一人!她是小语界走出来的国学教育大师!她就是——陈琴![语文教育面临的尬尴局面]万物循道而自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语文教学的道在哪里?源在何处?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的“咄咄怪事”,后来又有多少改观呢?1995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题直接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个学期,教研室的教研员、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几乎全民皆兵,费尽心计,就奈何不了那本只有三十篇课文的语文课本,教师忙,学生苦,家长累,这怎么得了!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有人发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愤词。
这一次全民大讨论,催生了新课程标准,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然而,几年过去了,就我所看到的状况,学生真正受惠于新课标理念的并不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50531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0.png)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性质、地位、作用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2、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一课时一、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是体现专业师范性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以教育学和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它运用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科学学、人才学等原理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为他们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育的科学途径;同时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育的感情和兴趣,使他们获得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目的任务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了解语文教育的现象及其发展状况,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理解语文教育教学系统的各种复杂关系,掌握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突出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整合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科学学、人才学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现象,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掌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根据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相结合,拓宽获得知识的渠道,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发展语文教学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素养。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和感受语文教学实际的机会。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中的三百千
![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中的三百千](https://img.taocdn.com/s3/m/5b3339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5.png)
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中的三百千古代语文课程中的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诗词曲。
其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读法一般来说都比较固定,通过这些读物可以让小学生了解我国的姓氏起源、历史演变、名人趣事等。
而“诗词曲”就要看情况了。
如果是一般的古典诗词,要求学生能背诵,并且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即可;如果是现代新诗或是对联,则需要学生了解诗词大意,但不需要学生能做诗词鉴赏题目。
这些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也可以算是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小学时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但是这也是他们最基本的求学阶段。
小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需要掌握两百个汉字,并且要达到比较好的识字效果。
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接触文字,所以很多同学不太理解汉字的结构、发音规律和记忆方法,这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不过我觉得,首先应该将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孩子们真正明白,然后再从最简单的入手。
“百家姓”与“三字经”就不用多说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常客,这两个东西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以“四言体”为基础,以三字一句、两句或一韵为主的一种启蒙读物。
它是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但当时称之为“三百千千”。
从那时候开始,各地都将它作为启蒙读物来使用。
元明清时期,不少的学者进行了增补、修订、改写,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当然,虽然小学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太高的文化素养,但是最基本的文化基础教育应该还是必须的。
每个人都会背诵,“三字经”也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我更是经常会去家访,总是免不了问孩子们“三字经”上的字,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不能否认“三字经”的流传度,即使现在家长和老师越来越重视这个,但是也不妨碍学生们拿着“三字经”给长辈们听,也会被用作是考试题目之一。
一开始我都是选择这篇童谣,逐渐地,我发现有些字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也知道了拼音,对于“三字经”上的一些有争议的部分也都查阅了一些资料。
我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
![我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43679b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6.png)
我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作者:黄欣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2期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
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
本文探讨的语文教材即狭义理解的语文教科书。
吕叔湘先生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一文中说到:编写这套试验教材,考虑了几个问题:1.目的任务问题;2.分科合科问题;3.文学教学问题;4.语言教学问题;5.文言文教学问题;6.作文教学问题;7.加强语文训练问题。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的编写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系统性、科学化的编写。
一、语文教材的发展历史1.古代语文教材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并没有专门人员编写的教材,只是现代将其称为“识字启蒙教材”。
其中堪为经典的当属《急就篇》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三、百、千”)等为代表的识字启蒙教材。
《急就篇》为西汉史游所撰,全篇2000多个字,用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便于记诵,内容包括“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等。
《急就篇》对后世童蒙识字教材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的“三百千”继承了它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古代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识字教材,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反映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育方面的独特探索和成功经验。
三本识字教材分则独具一格,合则相互为用,内容丰富,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阅读属对、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为一体,流传久远。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道出了这套古代蒙学教材长盛不衰的原因,也给今人提供了教材编写经验。
我国古代识字启蒙教材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识字教育、写字教育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如识字课本的内容丰富、注重实用,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将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文等有机结合,产生整体效应。
张志公识字写字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张志公识字写字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b60b813c8d376eeafaa3146.png)
张志公识字写字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张志公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与叶圣陶、吕叔湘并称“三老”。
在小学语文界,专门研究蒙童识字写字的人屈指可数,张先生从其英国语言文学的专业积淀出发,在现代语文的框架下剖析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
本文主要介绍张先生研究识字写字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经验,并阐述其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启发与价值。
一、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研究传统识字教学,涉及范围广且时间跨度大。
仅在《试谈(新编对相四言)的来龙去脉》中就收集了大量资料,列有从《蒙学书目稿》到清末为止的书目21类,近480种,从中可以看出张先生对传统识字研究的重视。
下面从集中识字教材、结论及研究方法展开。
1.集中识字教材张志公先生的识字观多集中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中。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宋代将这三本书配合起来使用,作为儿童启蒙识字的官方教材。
与此同时,在民众中出现与官定教材相抗衡的“杂字”。
1/ 8杂字的起源与《千字文》(南北朝时期)相差不远,编法大致有分类词汇、分类韵语、分类杂言和杂字韵文四种。
杂字书这类“土教材”,真正解决了中下层社会人家的子弟短期内识字的问题。
2.结论及研究方法张先生认为“三百千”的配合是偶然的,但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三者能相互配合并充分运用这个有利条件,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集中识字的结论,先生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是集中识字的必要与可行性问题,即“要不要集中”与“能不能集中”。
张先生首先从正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学习汉字不能走拼读路线,必须一个一个地认;另一方面,汉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形声字又占到90%,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有可能成批地识字。
接着又从反面论证“如果不集中识字,过早地让儿童学习成句成段的文章”,会造成识字教育和知识、教育两败俱伤,从而得出集中识字有必要,也有可能。
二是集中识字的数量,即两千字的科学性问题。
“三、百、千”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三、百、千”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20ba2c6294dd88d1d26bbf.png)
“三、百、千”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摘要:传统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传统,而教育的发展若离开了传统也会失去其延续性。
因此,小学语文也应该与传统相联结。
而今社会发展的加快加上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有些陌生,因此本文试从蒙学经典识字教材入手,以“三、百、千”为例,分析其优势,借鉴其优点,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蒙学即是对学生启蒙教育范称为蒙学,也被称为“养蒙”、“训蒙”等,宋末时期逐渐被普遍使用。
清末时期,“蒙学”开始有了详细的官方学制规定。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便是蒙学教材的必读书目。
蒙学教材在教化大众、传播文化、启迪智慧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蒙学教材不仅是蒙童启蒙教育、进阶入学、科举入仕的必读书目,也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必读之书。
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其中对于三本蒙学读物功能的描述:“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可以看出它们与日常生活联系之密切,这应该也是“三、百、千”等蒙学读物在二十多种传统的蒙学教材中流传下来并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被人们统称为“三、百、千”,它们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蒙学读物,并且流传广泛、影响久远。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近代教育兴起,蒙学教材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主流舞台,它们也逐渐废除,被新式教材取代。
但近年来,传统教育被重新拾起,大家便开始思考传统之于当代的价值。
由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是语文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三百千”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部编版高中语文填空题经典知识题库
![部编版高中语文填空题经典知识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70bc146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c.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填空题经典知识题库填空题1、词语认读。
袅袅.( ) 照浦.( ) 褒.寒( ) 砧.( )言筌.( ) 亭皋.( ) 万应锭.( ) 迢.远( )灼灼.( ) 涔.阳( ) 窸窣..( )答案:niǎo pǔbāo zhēn quán gāo dìng tiáo zhuó cén xīsū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袅(niǎo),砧(zhēn),筌(quán),涔(cén),窸窣(xīs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
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
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
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
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_____之中。
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_____,尽展才情。
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
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
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国色天香鸟语花香挥毫泼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句子是形容牡丹花,用“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
从《千字文》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与使用
![从《千字文》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与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d8558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b.png)
从《千字文》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与使用摘要: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是追求现代语文教育开展的一大途径。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广为流传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其杰出代表。
其具有选字科学、形式简洁、思想文化丰富的显著优点,因此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和使用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三百千”中的《千字文》入手,通过对其教学内容编选特点的分析,找到《千字文》此类的古代蒙学教材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启示,从而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与使用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千字文》编选特点小学语文我国自古重视儿童启蒙教育和语言文学教育,因此,蒙学教材作为二者结合的产物,其编写历来备受关注。
《千字文》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蒙学课本的代表作之一,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周兴嗣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成的韵文作为诸帝子们的识字读本。
这本蒙学教材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从众多启蒙读物中脱颖而出,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三百千”,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一、《千字文》的编选特点《千字文》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对仗工整、押韵,便于识记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更有各大书法名家以此为书写素材,也赋予了这本蒙学教材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
曾有学者将其用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进行比照,比较发现《千字文》中有88.9%的字可见于“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与“现代汉语7000通用字”可直接对应的那么高达996字。
因此,《千字文》作为一本在我国盛传千百年的蒙学识字教材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其内在合理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于现今编选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内容的丰富性中国的蒙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根底,在此根底上对适龄儿童进行读写、作文、算数及道德启蒙教育,因此绝大多数的蒙学教材也以识字为中心,同时具有其他教育内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虽然三百千传统蒙学是把其功用定位于孩 童识字的,但它功用却大大超出了识字的 功用。
• 1.知识集约,线索清晰Fra bibliotek系统有序,有高 度的综合性、概括性和深刻性。
• 汇集了大量的知识:自然名物、历史发展、朝代
更迭、人物事故、训模典籍、起居饮食、为人处
世、修身养性„„。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被誉为袖
珍的“百科全书”。
右学童就可以进入阅读阶段了。
• 整齐的韵语,便于朗读,便于记忆,使学童从小 受到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
• 这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仅是识字, 它具有极大的在综合性:它的功效不是单 打一,在识字时同时了解天文地理历史、 古代典籍知识,受到勤奋刻苦磨砺的激励 ,而且,它还给出了学童循序渐进的学习 方法和今后的学习书目。
• 4.语言简约、凝练,有节奏,有韵律,朗 朗上口,易于记忆、背诵。
• 《三字经》三字成句,整齐押韵,朗朗上口,易
于记忆。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既可作机械记忆
,亦可作理解记忆。
• 《千字文》押韵、讲究声律、讲究对仗,每两句
为一组、每组双句押韵。全文押韵的字有127个。
同时还注意到了平仄问题。
• 它使我们反思“反刍”的意义问题。孩童 烂熟于心的深奥内容,特别是以韵语、诗 歌形式诵记下来的东西,虽当时并不理解 ,但可以暂时储存起来。随着个体经验的 增长、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储存于心的内 容随时可以检索、提取,发酵、升华,就 像一粒种子,在湿度、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就会生长。而且它也符合孩童先记忆后理 解的学习特点。
三百千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燕玲
一、民族自信背景下对“三百千”的重新审视 • 语文教育改革不尽如人意,有些还是停留在形式 上的翻新,概念上的花哨,并没有触动语文教育
的要害。
• 对于传统的态度,我们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的。
对于传统的挞伐和否定最激烈的时期往往都是发
生在中国国门打开,民族失去自信的时期,而且 参照系一定是西方。
• 2.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注意内容的 情节性、趣味性,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和 心理特点。
• 《三字经》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部分 到整体的循序渐进。且内容浅显易懂,形 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 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 事。如《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 ,“融四岁,能让梨”;这些兴趣盎然的 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极易引发儿 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
• 3.大量的用典使事,成语的创造,使得“ 三百千”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又具有了知 识的深度,精辟富有哲理的表达。
• 《千字文》自创了大量的成语,在后世广 为运用。如:寒来暑往、川流不息、夫唱 妇随、孤陋寡闻、矫手顿足„„这些富有 哲理精辟文字,不仅丰富了学童的语汇, 而且增进了他们思维的深广度,引发他们 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索,功效是多方面的 。
• 史事方面,从传说的羲农黄帝始到本朝立,虞夏 商汤,武王伐纣,平王东迁,春秋战国,五霸七 雄„„以朝代发展更迭为主线索,也略涉时代特 征、帝业功勋、年限长短等,历历道数,完整有 序。如东周后时代特征“王纲堕,逞干戈,尚游 说”;东汉“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唐朝“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皆言光武、高祖之开国功勋 与传承终止、年限长短,考世系,知始终,简单 清晰。
• 《三字经》先讲人性义理、惜时奋进 、尊师孝亲、三纲五常、人物掌故、 三才四方、四时五行、五谷六畜、七 情八音、九族十义;接着介绍文化典 籍,训告为学之序、为学之方。
• 讲读书为学之序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
• 从训诂句读小学始,次熟读四书、《孝经 》,继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循序渐进 ,再诸子书“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读子书要“撮其要,记其事”。经子读 完后,就应该读史了。
• 这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仅是识字, 它具有极大的在综合性:它的功效不是单 打一,在识字时同时了解天文地理历史、 古代典籍知识,受到勤奋刻苦磨砺的激励 ,而且,它还给出了学童循序渐进的学习 方法和今后的学习书目。
• 简约的文字,简单明了的线索,便于诵读 和记忆,即便今后辍学,有了这些基础同 样可以继续学习,而且知道该读什么书, 按什么顺序步骤读书。
• 二、“三百千”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 张志公:一是集中识字,所谓“分进合击”,
• 二是识字、写字分开。
• 三是使用整齐的韵语,朗朗上口,便于朗读,便
于学童记忆。
• 学童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学会“三百千”约2000
个汉字,效率高。
• 写字难度大,学童不宜很快掌握,而只识字就快 的多。“三百千”这2000汉字大体能覆盖普通读 物的70%左右,先认后写,难度降低,使学生可以 不必太长时间停留在认字阶段,有了这2000字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