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静、杨富学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晓静、杨富学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摘要: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
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

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
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
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
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


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
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


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
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
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福寿宫;摩尼教;神祇系统福州福寿宫又称“明教
文佛祖殿”,始建于宋代,后屡经修复与搬迁,现址位于福
州乌山角下南门外十八洋路之浦西洋(图1)。

由于当时“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属性不明,为申请合法宗教身份,有关
部门于1998年将其改名为“福寿宫”,胪列道教庙宇,但村民耆老皆言祖辈供奉该寺神明的仪式独特,与道教、佛教有
所不同。

图1:福寿宫外观关于福寿宫之宗教属性,近期引
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种意见认为,福寿宫为“晋江罗山摩
尼草庵外的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又一摩尼教重要遗址”。

[1] 但更多的学者认定福寿宫并非摩尼教遗址。

如林悟殊先生认
为明教文佛祖殿非摩尼教遗址,该寺与摩尼教“不存在直接
承继的问题”,寺院创建者“并非摩尼教的传人”。

[2] 此外,陶沙亦撰文认为明教文佛祖殿为摩尼教之说“还必须有确凿
史证、物证,不能靠简单的推论”。

[3] 言外之意,明教文佛祖殿摩尼教说缺乏证据,不可信从。

学界之所以否认其摩尼
教属性,主要原因在于该说证据不足,缺乏过硬的材料。


幸2008年10月以来,在北宋摩尼教教主林瞪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福建省霞浦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
摩尼教文献资料。

笔者有幸受命整理研究这批新发现,颇受
启发,发现这些资料可为福寿宫的定性提供力证。

2013年7月,笔者一行六人赴福寿宫考察,收获颇丰。

今将个人所见
公诸同好,冀识者不吝教焉。

一、主殿二配祀福寿宫大殿中
主供摩尼光佛和度师真人(林瞪)。

摩尼光佛在福寿宫大殿
题匾中写作“明教文佛”,即摩尼教创始人摩尼。

(图2)与摩尼光佛并列坐者为度师真人,即霞浦摩尼教教主——林
瞪。

在福建霞浦新发现的摩尼教文书中,有相当数量的关于
摩尼光佛和林瞪的资料。

关于此二神的身份,笔者已有专文
探讨,此不复赘。

[4]图2:福寿宫内景在大殿主尊左右二侧,
分别配祀张真君(北壁西侧)和真武大帝(北壁东侧)。

张真君(图3),又称张圣君,乃三十三天监雷法主,是闾山派
祖师许真君之数传弟子。

张圣君信仰在福建影响甚广,闽北、闽西、闽中、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有祀庙。

除民间流行的神
话传说故事外,在宋代就有许多寺庙出现。

最早记载张圣君
祀庙情况的为宋人江迈(1123~1202)之《夷坚志》,据该书支戊卷五“任道元”条载:任道元者,福州人,故太常少卿
文荐长子也。

少年慕道,从师欧阳文彬受炼度,行天心法,
甚著效验……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黄禄大
醮于张君者庵(黄校“者”字疑误,吕本为“张道者庵”)内,请任为高功。

[5]张圣君信仰不仅是一般汉族民间信仰,而由
于道坛的传承,形成了福建汉族民间道教闾山派两大组成支
派之一的“张法主公教”,是闾山派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3:福寿宫张真君塑像闾山道法,又称闾山派、闾山教等,是盛
行于华南地区的道教重要流派,以驱邪禳灾、押煞纳福服务
民间。

霞浦上万村民相传,林瞪曾在闾山修习许真君所传道
法,法力高强,能除妖降魔,护国救民,御灾捍患。

于是,
闾山道法成为霞浦摩尼教崇拜的对象,霞浦摩尼教科仪书
《乐山堂神记》在罗列当地崇奉的摩尼教神祇时,其中就有
“拜请……闾山法坛文武将帅”(第39行。

表示文字在霞浦
摩尼教文献抄本中的行次,下同,不另注)之语。

[6] 林瞪善祈雨,[7] 被封为“洞天都雷使”。

[8] 霞浦摩尼教文献《兴福祖庆诞科》则称之为“兴福都雷使”,《乐山堂神记》称之
为“感应兴福雷使真君”,《明门初传请本师》称作“洞天兴
福雷使真君”。

张真君恰为三十三天之监雷法主。

张真君之
所以得祀主供之左,除林瞪修习闾山道法这一因素外,其监
雷法主身份,当为另一要素。

福建是闾山道法的活动中心。

该道法讲究强硬与霸道,法术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本不符
合摩尼教教义,但由于该教长期受到官方贬抑和镇压,后来
演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后,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开始崇尚武
力,以至于时人竟称温州明教徒“甘嗜杀人”,甚至有“以杀度人”之俗。

[9] 说明温州等地的摩尼教尚武之风甚盛。

福寿宫所见摩尼光佛像手持宝剑[10],一袭戎装,威严英武,正是当时摩尼教尚武的真实写照。

福寿宫配祀的另一主神为
“真武大帝”(图4),系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与
青龙、白虎、朱雀并称道教四大护法神。

霞浦摩尼教文献《乐山堂神记》尊之为“北方镇天真武菩萨”(第4行)。

[11] 同样的称呼又见于霞浦摩尼教文献《祷雨疏奏申牒状式·奏贞
明》(第46页第6行)。

另一件霞浦摩尼教文献《求雨秘诀》
则称作“真武大圣”(第20行)。

明成祖朱棣由北京起家,
自认是得到真武保佑,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
玄天上帝”,使其地位更加显赫。

明成祖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嗣后,
真武信仰盛行,仅福州市现存的真武庙就有3座。

图4:福寿宫真武大帝塑像在道观中,一般是不供奉张真君的,仅福
建民间庙宇例外,有奉祀张真君的情况。

但张真君属于闾山
派,而真武大帝则属于玄武派,故,即使民间道教寺院中,
二者也是不能并行出现的。

但福寿宫却不同,二者并列出席,
同时供奉,此抑或可视作摩尼教寺院与道教寺院之一大区
别。

张真君与真武大帝本源于道教,除本身具有的神职特性
之外,福建地区信众又将其与地方性文化特质相联系,将其
视作地方的保护神来加以膜拜,逐渐扩大为地域性的信仰。

福寿宫中把张真君和真武大帝并列,作为摩尼光佛、度师真
人的配祀二神,同供一处,正是其特性迎合了社会民众的信
仰需求,也是摩尼教依托道教而又有别于道教的突出表现之
一。

二、三殿一阁之主供在大殿主供两侧各有偏殿,其中左
侧为临水夫人殿,右侧自左向右分别有观音阁、华光殿和大
王殿,分别供奉着不同的神祇。

临水夫人殿位于大殿主供的
左侧。

(图5)图5:福寿宫临水夫人殿主尊临水夫人,又称
顺懿夫人、大奶夫人、顺天圣母、三山女神,是闾山三奶派
的重要女神。

据传,陈夫人名靖姑,或名进姑。

一说福建古
田人,一说福州人。

生平事迹,记载纷歧。

临水夫人是福建
和台湾民众特别崇奉的女神。

顺懿夫人信仰非常昌盛,以其
能护佑生产闻名。

台湾有主祀顺懿夫人的庙宇一百三十几
座。

[12] 霞浦摩尼教文献《乐山堂神记》第34行出现的“祖婆陈氏顺懿夫人”,指的就是临水夫人。

在《贞明开正科文》
第180行更是明言:“护坛列位尊公、临水诸宫夫人。

”临水夫人二侧,分别塑其妹林夫人纱娘和李夫人三娘。

据传,陈
靖姑与林纱娘、李三娘结拜,同修闾山道术,斩妖助人,最
后功德圆满,受封元君,三姐妹合称“三奶夫人”,为保护
妇女儿童的女仙。

另据福寿宫今存《为留古迹》牌匾记载,
“浦西村明教文佛祖殿毗连毓麟宫、大王殿建。

自清初乾隆
年间迄今,逾二百余载”。

其中的毓麟宫,指的就是临水夫
人殿。

说明,在清初乾隆年间修建明教文佛祖殿时,临水夫
人殿和大王殿即已存在,三者互相毗邻,各自独立。

只是到
了后来,二者才变成了明教文佛祖殿(福寿宫)的偏殿。


与临水夫人殿相对应的大殿主供右侧位置,近年新辟出一隅
之地,兴建了观音阁,以满足信众朝拜观音菩萨之需,所奉
观音为铜质塑像。

福建临海,故观世音菩萨在当地信徒的心
中,能够“祈晴祷雨,逐疫驱瘟。

八闽有活佛之称,重泽救
波臣之厄,固已灵昭中外,福被人天矣”。

[13] 观世音菩萨不仅能治病、护航、临危救难、保佑出家,还是真善美的化
身,桥梁的守护神,显而易见,在福建民间,尤其是沿海地
区,人们已把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当作民间俗神来供奉,观
音菩萨的民俗化几乎达到“户户观世音”的程度。

[14] 观音菩萨信仰同天神信仰融为一体并普及民间,从佛教发展的历
史来看,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思想形象化、通俗化传播的结
果。

[15]在观音阁右侧隔壁为华光殿,供奉华光大帝马天君,
即《乐山堂神记》所谓“马、赵二大元帅”(第34~35行)、《兴福祖庆诞科》所谓“九天摄职马赵从灵”(第214行)中的马元帅。

在霞浦县柏洋乡迪惠宫、龙首宫和上万村林氏
宗祠内,都可以看到马、赵二大元帅的形象。

马元帅又称马
天君、马灵官,在道教中通称华光大帝,又称三眼灵光或是
华光天王等,道教四大护法神将之一。

专门供奉华光大帝的
庙大多称华光庙,但也有在城隍庙中加以奉祀的。

大约在明
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

《新搜神记》、《通俗编》对此均有记载。

明永乐(1403~1424)中被封为“隆
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

宣德(1426~1435)中改为“火德观”。

道观中多塑王灵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
甲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

《求雨秘诀》中的“马氏真仙菩萨”(第36行)指的可能就是此人。

位列最右侧的为大王殿
(牌匾脱落,仅留原来用于安装牌匾的遗痕),供奉的是黄、赵二大王。

有意思的是,二者均呈女性形象(图6)。

图6:福寿宫大王殿二主尊赵大王名赵玄坛,人称赵公明,“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因其身跨黑虎,故称“黑虎玄坛”,有护法之意,在霞浦摩尼教中,有时以之与关公并称,如《求雨
秘诀》(第8~9行)和《明门初传请本师》(第21行)均有“玄坛关赵二大元师”之语;有时又与马元帅并称,如《兴
福祖庆诞科》有“九天摄职马赵从灵”(第214行)之语。

赵公明、关公、马元帅,合温琼,又称四大天将。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描绘的赵公明的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
面黑而多须,跨虎。

[16] 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
典型形象。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也大概如此,同时周围常
绘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寓意财源广进。


寿宫所供赵大王亦符合此形象特征。

黄大王是明末出现在民
间的黄河神,原名黄守才(1603~1664),河南偃师县王家庄人。

相传,黄大王出生时,祥云来降,芳香氤氲,世人有“河神生,黄王降”之谣。

[17] 另,清代俞正燮曾为黄大王立传,言其有行船护航、治河退水之能。

[18]大约在明万历年间,
有关黄大王的神话开始在豫鲁黄河沿岸地区传播,乾隆三年(1711)黄大王被敕封为“灵佑襄济王”,进入国家正祀,
与金龙四大王并为河神。

且不论传说中黄大王种种神迹的真
假,仅这些传说本身即足证“黄守才由人到神的转变是明中
期以后船户水手这一新兴群体的创造。

”[19]马、赵两大元帅供奉于此,应肇源于霞浦上万村的民间传说,谓马、赵二大
天王被林瞪所收服,进而成为当地的护法神将,福寿宫《明
教文佛祖殿全景图》即绘有马、赵二天王,此外还有李天王
和张天王。

在其上方绘有“明教祖师”和“度师真人”。

很显然,四大神将护卫着明教文佛和度师真人。

是故,在福寿
宫的偏殿中才会设“华光殿”以供奉马元帅,设“大王殿”
以供奉赵大王和黄大王。

综上可见,福寿宫偏殿之三主供分
别来佛、道两个系统,且以民间俗神的形象来接受信徒的供
奉,体现的正是民间信仰的融合性特征。

因为信仰者本身注
重的是神祇的灵验,至于神祇的宗教属性,已不是那么重要
了。

三、主殿三十六天尊福寿宫除上述所供主神之外,在正
殿左右两侧还分别供奉了“三十六天尊”护法神将。

(图7)
虽为新近所造,但依据的是旧有布局,可谓来源有自。

兹依
其排列顺序,移录其名号如下。

左侧依次为:四大护法神将
五显正一灵官马元帅、四大护法神将都掌金轮如意赵元帅、
东岳十大太保阴阳主宰仁圣康元帅、东岳十大太保感恶化善
邺都孟元帅、东岳十大太保猛烈威灵勇武铁元帅、东岳十大
太保飞捷报应尽忠张元帅、东岳十大太保火犀雷府摄魂朱元帅、九天主将火德星君谢天君、九天主将金阙都巡庞天君、
雷部猛将雷霆都督辛天君、雷部猛将降妖降邪吕元帅、雷部
猛将右伐魔使毕天君、九天主将诛妖降魔周元帅、九天主将
金监纠察副元帅、九天主将仁义虎丘高元帅、雷部猛将雨师
陈天君、雷部猛将电母朱天君、雷部猛将月孛朱天君。

右侧
分别为:四大护法神将都天王天君、四大护法神将勇威武安
显灵关元帅、东岳十大太保无拘霄汉威灵温元帅、东岳十大
太保执法无私地祇杨元帅、东岳十大太保岳府先锋威猛李元帅、东岳十大太保雷雨大神玉府刘天君、东岳十大太保精忠
报国伏魔岳元帅、九天主将风火院三田都元帅、九天主将金
盆送子高元帅、雷部猛将雷部总管邓天君、雷部猛将雷部都
统张天君、雷部猛将左伐魔使苟元帅、九天主将地司太岁殷
元帅、九天主将护法考校党天君、九天主将仁义虎丘王元帅、雷部猛将风伯方天君、雷部猛将雷公章元帅、雷部猛将神雷
石元帅。

图7:福寿宫三十六天尊之殷元帅和党天君对比福
寿宫正殿左右两侧护法诸神可见,诸神位次排列整齐有序,
且左右一一对应:四大护法神将→东岳十大太保→九天主将
→雷部猛将→九天主将→雷部猛将。

三十六护法神将,又称
三十六天罡,《乐山堂神记》称之为“贞明法院三十六员天将”(第13~14行),《奏申牒疏科册·祈雨疏》称作“贞明
法院诸大官将吏兵”(第544~545行),《求雨秘诀》作“三十六员官军”(第36行),是天宫的神将,负责保护天宫和
众仙的安全。

其中“四大护法神将”在道教中通常指的是马
华光、赵公明、温琼、关羽四位天神元帅。

所不同的是,此
殿中的“都天王天君”替代了温琼;“东岳十太保”是对东岳大帝手下的十位阴将的尊称。

“太保”本为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为辅弼国君之官。

后世也用作
对武士豪杰、绿林好汉的美称,如《说唐》中镇守登州净海
大元帅靠山王杨林收有十三个武艺高强的好汉为义于,号称“十三太保”,《水浒传》中亦有“神行太保”戴宗。

“东岳十大太保”中第一太保当属温元帅,是玉帝赐封的亢金大神,为护法神将,同时又是真武大帝属下三十六天将之一;“九天主将”隶属道教天地水系统,职掌在九天降妖除魔;雷部
诸神亦属道教天地水系统,“雷部猛将”属气象神,其职责
有二:一是气象主宰,二是代天行罚。

雷部有二十四员催雨
助云的护法天君,其中的灵官王天君成为宫观迎门所塑的护
法神。

北宋以后,对雷部神灵的崇拜不断升温,雷部将帅逐
渐成为道士行法召将的主要对象。

《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
出身全传》(亦称《北游记》)称,三十六天将均为真武大帝
收伏的神,分别为:水火、龟蛇二将、赵元帅赵公明、显灵
关元帅关羽、雷开、苟毕二元帅、风轮周元帅广泽、尽忠张
元帅张健、火德谢元帅谢仕荣、灵官马元帅华光、管打不信
道朱元帅朱彦夫、考校党元帅党归籍、仁圣康元帅康席、混
炁元帅庞乔、降生高元帅高原、降妖辟邪雨元帅雨田、威灵
瘟元帅雷琼、神雷石元帅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帅王铁高铜、先锋李元帅李伏龙、纠察副元帅副应、太岁殷元帅殷高、猛
烈铁元帅铁头、雷母朱佩娘、雷公酆都章元帅、月孛天君朱
孛娘、豁洛王元帅王忠、杨元帅杨彪、刘天君刘俊、聪明二
贤高委、师旷、二太保任无别、宁世考、邓元帅邓成、辛元
帅辛江、张元帅张安。

[20] 在民间传说中,三十六天罡常与
二十八宿、七十二地煞联合行动,降妖伏魔。

福寿宫正殿两
侧所供奉的三十六天尊与道教经典《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
出身全传》所载诸神进行对比,可见其中略有差别。

其中道
教经典《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中所记“水火龟
蛇二将、威灵瘟元帅雷琼、聪明二贤高委师旷、二太保任无
别宁世夸”均不在此殿供奉之列,除道教旧有神祇外,又增
入了其它神祇,如:风伯方天君、东岳十大太保岳元帅孟元
帅、雷部猛将吕元帅、毕天君。

福寿宫所供奉的三十六护法
神将与《乐山堂神记》中所记“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第6~7行)、“三天教主张大真人”(第9行)、“三衙教贞明法院
三十六员天将”(13~14行)、“七十二大吏兵”(第14行)等显然都来自于道教神仙系统,且福寿宫“三十六天尊”和《乐山堂神记》中所载道教诸护法神也有着众多的契合之处,相
互对应。

如《乐山堂神记》所记“九天贞明大圣”(第5行),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道家以为总司五雷”,[21] 是系统领雷部众神之帅,所司五雷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
社雷(妖雷)。

《乐山堂神记》所记“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第6~7行),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道教宣称三官
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
厄。

《乐山堂神记》中的“马、赵二大元帅”(第34~35行),即四大天王中的马灵耀和赵公明。

福寿宫中把马、赵二大元
帅设有专殿供奉的特殊礼遇,与民间传说中马、赵二神为此
殿主供神“度师真人”——林瞪的护法神不谋而合。

四、从
福寿宫神祇看摩尼教对道教的依托福寿宫将三十六护法神
将如此齐备地同时供奉于一座寺庙之中,这是极为稀见的,
凸显出福建摩尼教的华化与道化特色。

在福寿宫神祇系统
中,道教因素明显,对道教成分的吸收远远要超过了佛教与
当地民间信仰成分。

在唐代以前,摩尼教主要体现为佛化倾
向,此已广为学界所知,[22] 毋庸赘言。

及至会昌灭法以后,摩尼教开始更多地依托道教。

究其原因,可能与会昌灭法完
全针对外来宗教,而对中土形成的宗教——道教却持保护态
度有关。

[23] 摩尼教在会昌灭法前主要受回鹘的庇护而得以
在唐境内广建寺院,势力大张。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摩尼
教失去怙恃。

843年,唐武宗灭法,首先即拿摩尼教开刀,
而且极为严厉,摩尼教遭受致命打击,在中原地区很快销声
匿迹,只有回鹘摩尼僧呼禄法师秘密传入福建的一支,一直
传承不绝,宋代势力延及东南沿海广大地区。

[24] 由于该教在两宋时代常与官府作对,和民变蟠结甚多,颇受官府所深
嫉。

而佛徒对摩尼教同样持排斥态度,每斥异己者为魔,易“摩”为“魔”,《佛祖统纪》更是直称摩尼教为“魔教”,[25] 合摩尼教素食不茹荤的主张,遂将摩尼教恶称为“吃菜事
魔”。

[26] 摩尼教为求生存,不得不依附道教,故而大量道
教神祇进入摩尼教的神堂。

考道教与摩尼教之因缘,始见于
敦煌唐写本《老子化胡经》卷一(S.1857、P. 2007)。

经文曰: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
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

转大法轮,说经诫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
人,令知本际,上至明界,下及幽涂,所有众生,皆由此度。

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气将兴,我法当盛,西方圣象,衣
彩自然,来入中洲,是效也。

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
齐,同归于我。

仁祠精舍,接栋连甍,翻演后圣大明尊法。

中洲道士,广说因缘。

为世舟航,大弘法事,动植含气,普
皆救度。

是名总摄一切法门。

[27]引文中人名、神名“摩尼”及“三际二宗门”显然是波斯摩尼教之专用术语。

《化胡经》
很明显吸收了摩尼教的成分,把西域流行的摩尼教教主宣传
为老子所化。

道教徒如此神化,只是为了在佛道之争中使本
教能够略胜一筹而已,而摩尼教反过来又利用了《化胡经》。

这种相互利用在宋代表现的最为突出:把《老子化胡经》当
作钦定的道经,把老子化胡之说当作道教的正统教义,以之
为津梁,把摩尼教经典编入《道藏》等。

这一系列的做法必
然又进一步加速摩尼教道化的进程。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是外来摩尼僧奉唐朝皇帝之命而撰写的一个解释性文件,[28] 见于敦煌写本S. 3969,第5~15行有言:佛夷瑟德乌卢诜者,本国梵音也,译云光明使者,又号具智法王,亦谓摩尼光佛,即我光明大慧无上医王应化法身之异号也。

当欲出世,二耀
降灵,分光三体;大慈愍故,应敌魔军。

亲受明尊清净教命,然后化诞,故云光明使者;精真洞慧,坚疑克辩,故曰具智
法王;虚应灵圣,觉观究竟,故号摩尼光佛。

光明所以彻内
外,大慧所以极人天,无上所以位高尊,医王所以布法药。

则老君托孕,太阳流其晶;释迦受胎,日轮叶为象。

资灵本
本,三圣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贯皆悟道。

[29]引文中不仅把摩尼光佛当作本教教祖的称谓,而且还声称摩尼与释迦、老
子本是同源,不存在质的差别,使摩尼教日后无论依托道教
或佛教,都不难从教理上找到依据,为其在中国的长期生存
预留了很大空间。

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多次出现“贞明”一辞,如《乐山堂神记》有“九天贞明大圣,贞明法院三十六员天
将、七十二大吏兵”(第13~14行),《高广文》有“稽首敬
叹妙贞明”(第23行),《冥福请佛文》有“九天贞明大圣”(第20行),《明门初传请本师》有“九天贞明大圣、贞明
法院三十六员猛将,七十二大吏兵”(第21~22行),一般认为该词指称的是明教“但拜日月,以为真佛”的“光明”法
性。

因此,“贞明大圣”的称号也被认为是摩尼教的日月崇
拜观念和道教道阶谱系的汇拢。

霞浦摩尼教文献所拜请的诸
神如雷使真君、四九真人、天尊、灵官、元君等相关语词无
一不是来自于道教的神仙名号。

可见,宋元以来,明教在延
续自身法脉的同时,又充分融合了道教及民间宗教传统,从
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教门。

[30]通过对霞浦摩尼教文献和福寿宫所供神祇的对比考察,可以看出,明教中的道法
和巫法(武闾山、瑜伽法坛)因素,系不断比附的添加物,
同时,明教门在宗教结社中自成一派,自觉接受本土信仰元
素以应世显扬。

宋元时期,随着各种宗教间的多元共生和相
互融合的进程一步步加深,入闽摩尼教演变成一个独立教
派,从而彻底完成了华化和地方化的进程。

林瞪作为这个地
方教派的灵魂人物,具有教主地位,柏洋乡迪惠宫和福州福
寿宫都是作为林瞪庙而存在的。

林瞪被称作“度师真人”、“雷使真君”、“兴福真人”,充分表明这个教派曾经相当倚重或“模拟”道教的宗教实体及科仪形式而得以顽强地生存和传
播。

综上可见,依托道教是宋代摩尼教生存形态的一个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