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理论课程的整合】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理论与理论
摘要: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理论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理论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形式、“教学做合一”整合形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理论课的整合方法。

【关键词】:^p :高职教育;理论课与理论课;学科式课程形式;任务驱动整合形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理论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

理论课与理论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

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根底课、专业课;理论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

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理论课主要是培养职业才能、习得应用技能。

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效劳。

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形式。

“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构造和分类的一种通用形式。

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根底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三大
块进展教学。

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形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

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而理论教学要求和标准比拟模糊,不够完善。

(2)从课程构造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理论需要为核心。

(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好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理论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

(4)从课程施行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理论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

(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

因此“三段式”课程形式虽有理论课、理论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展科学整合,在课程施行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犯的。

2.理论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失衡。

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理论课。

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

形成了4:1,甚至
5:1的理论课与理论课学习时间比。

再从详细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方案的原那么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理论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理论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理论课缺乏科学整合。

考察理论课与理论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

根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理论环节。

理论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

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理论根本不理解,没有理论背景和经历,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

(2)展开顺序不科学。

“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理论。

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

(3)方法整合不科学。

现行高职理论课与理论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形式,理论课与理论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根底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理论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

二、高职教育理论与理论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理论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

其所形成的危害是
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理论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效劳,遵循“才能本位”课程观,突出理论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仍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

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的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的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的越来越远。

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们还不得不寻求一种普适性和超稳定性的知识构造,这就必然趋向科学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职业教育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有意无意地存在着趋附和/顷应学术教育的倾向。

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才能本位”课程观在社会背景和课程理论的双重挤压下,变得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2.办学特色湮灭趋同。

课程设置和理论上的理论化倾向,必然造成高职教育特色的湮灭和趋同。

许多高职院校在理念上都提出大致一样的口号,在理论上实行大致一样的教学形式,在课程方案上编制大致不差的版本,在教材上统一使用“规划教材”、“推荐教材”等,同质化性状非常鲜明。

其结果最终导致千篇一律的办学形式和千校一面的风格雷同。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同还带给人们消极的心理暗示:高职教育就应该这样办,而这样
的逻辑思维又进一步强化了盲目从众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从课程论角度看,理论课与理论课的分裂以及侧重理论课的操作,是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理论课并不支持理论才能的形成。

它决不像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理论知识学好了,根底打牢了,理论才能就会在迁移中生成。

事实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支持认知才能和理解才能的生成和进步,它并不关涉和支持理论知识的产生,更与理论技能的养成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理论课“缩水”,并以很不科学的方式安排施行,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低效化,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