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反应及进行心理干预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反应及进行心理干预的探讨
在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对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患儿家长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以此来影响住院患儿的心理,使治疗及护理得以正常的进行,增强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标签:儿科;家长;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群众不满意,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
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通过对家长进行沟通及心理护理,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
根据心理应激理论,患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家长的焦虑、恐惧等与患儿的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
对住院患儿的家长所出现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怎样做相应的护理给大家作一下探讨。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状态表现
1.1焦虑
1.1.1患儿家长对自己孩子生病的相关医学知识缺乏,入院后对就诊流程及治疗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感到陌生,不知所措,因此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1.1.2住院时对患儿所出现的病情发展症状表现忧虑,担心患儿治疗无效等。
1.2恐惧与信任缺失
1.2.1由于对患儿病情医学知识的缺乏,家长容易对医务人员出现怀疑、不信任情绪,特别对治疗效果较慢或较危重的疾病,表现出信任缺失[2]。
1.2.2对护士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家长所表现出不信任或要求换另外护士操作等的行为,甚至在医务人员操作时,家长出现哭泣、愤怒等表现。
2护理措施
2.1焦虑心理的护理
2.1.1对入院就诊的患儿家长,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各种流程、住院环境等。
减轻家长因不熟悉就诊、住院流程等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2.1.2详细向家长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效果、护理措施以及因疾病发展而要出现的新症状,鼓励家长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
治疗。
2.1.3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应预先向家属告知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家属有心理准备,同时要详细讲解治疗同护理措施,鼓励家属要有信心,减轻焦虑等情绪[3]。
2.1.4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
2.2恐惧心理的护理
2.2.1那些危重症患儿的家长容易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及悲观情绪,护士应向家长详细介绍病情发展中每一个环节的治疗及效果,用以往成功的临床病例使家属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2在进行每一步侵入性医务或护理操作时,要事先向家长解释清楚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症状,打消家长的恐惧及未知心理。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后,通过家长再来说明患儿,使各种医疗操作更容易进行,患儿也容易接受各种护理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洪花浅淡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1997.
[2]刘炜,徐宇杰.医疗纠纷的成因及防范-附240例医疗纠纷报告.中国医院管理,2005,(11):47-48.
[3]徐爱霞,张爱萍,孙迎春.住院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及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