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9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题(下学期网络教学)(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2019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题(下学期网络教学)(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2 . 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上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则在晚上开车时()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发射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D.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干燥的路面更暗
3 . 有关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是错误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4 . 加热冰水混合物,刚开始出现的情况可能是()
A.冰熔解,同时水的温度升高。
B.冰熔解,同时水的温度保持0℃不变。
C.冰不熔解,同时水的温度升高。
D.已知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5 .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P 将()
A.慢慢向水面移动B.慢慢向右移动后静止
C.慢慢向左移动后静止D.仍在原来位置
6 . 一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 3kg/m3),如果装满水,瓶内水的质量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无法判断
7 . 制造航空飞行器时,为了减轻其质量,采用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A.密度小B.熔点低C.硬度高D.导热性好
8 . 用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制成体积相等的球,已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球是实心的,铜球可能是实心的
B.铜球不可能是实心的
C.铜球是空心的,铝球也一定是空心的
D.铝球和铜球都是实心的
9 . 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轿子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昭通苹果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褚橙橙树叶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滇池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10 . 小美同学对冰和石蜡分别加热,并通过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成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的凝固点是0℃,BC段的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
B.甲图象中的DE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
C.乙图象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甲图中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11 .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物态变化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固态为晶体,熔化过程从第15min开始
B.第6min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
C.在第11min是气态,吸热温度正在升高
D.在100°C时,该物质是液态
12 . 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夏天,打开冰箱门会冒出一股“白气”,是汽化现象
D.冬天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
13 . 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震耳欲聋”——声音响度大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4 . 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当放大镜使用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15 . 在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铅笔
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河底
看起来变“浅”
C.斑
马在水中形成倒影
D.鸽子
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16 .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17 . 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A.甲车快
B.乙车快
C.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
D.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
18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放大镜B.近视镜C.投影仪D.照相机
二、多选题
19 .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可以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可以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三、填空题
20 . 学完光学的知识后,小明将所学的各种光学仪器所成像的虚实和成像原理进行整理: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照相机成像;④投影仪成像;⑤放大镜成像,其中成实像的有______(填序号,下同);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有______。
21 . 经过整治,位于市中心的湘江河河水水清可鉴,“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了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能形成物体的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2 . 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分度值是_____,测量值是_____cm.
23 . 如图所示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此时被观察的叶片到物镜的距离u与焦距f的关系是f<u<2f,气孔经过物镜所成的是一个放大的_________像(填“实”或“虚”),最后,人眼通过目镜看到的是
再次放大的________ (填“实”或“虚”)像.
24 . 平均速度是反映做______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只能对运动做______描述,从______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观点出发,看龟兔赛跑的典故,其结果表示______的平均速度大于______的平均速度.
25 .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明显鼓起(如图),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发现塑料袋又变瘪了。
以上过程酒精先后发生了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
26 . 当入射光跟平面镜的夹角是时,入射角为_____;若入射光与镜面垂直,则反射角为_____,入射光线经反射后方向改变了_____。
27 . 现在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物距(选填“增大”或“减小”),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
摄效果.
四、实验题
28 . (5分)如图为“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温度是℃,继续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当地的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本实验是通过的方式增大了水的内能,下列改变内能的方法中,与这种方式相同的是
A、摩擦生热
B、热水袋取暖
C、钻木取火.
29 . 实验小组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m=_______g.
(2)将小石块浸没在装有2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V=______cm3
(3)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_______g/cm3
(4)如图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然后从量筒中取出小石块直接测量质量,所测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
30 . 如图是黄老师设计的一个“巧妙测出不规则固体密度”的实验装置图,如图甲将两个已调好零刻度的弹簧测力计悬挂在铁架台下,将一溢水杯和另一空杯用细线拴在测力计下,向溢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满过溢
水口流入空杯中;根据以上数据,取g=10N/kg,ρ水=1.0×103kg/m3,请计算小石块:
(1)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体积是多少?
(3)受到重力是多少?
(4)密度是多少?
31 . 小明一家驾车到南京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若小明爸爸驾车从此交通标志牌到南京这段路程用时40分钟,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南京最
快要用几分钟?
六、作图题
32 . 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A' B'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