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井管等)。
径流型
– 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以地下径流的形式进入 含水层,如废水处理井、岩溶通道;滨海地 区淡水大量开采引起水位下降,使得海水向
陆地含水层径流也是一个好例子。
2006-04
8
地下水污染特点、方式
特点
– 隐蔽性
感观指标和生物指标(如地表水的生物种类减少)不显著
– 难以逆转性
水交换缓慢,自身难以净化 地下水埋深大,原位处理困难
– 指标叠加法
GOD法(Foster,1987) DRASTIC法(Aller,1987) AVI评分系统(Van Stempvoort,1993) SEEPAGE法 SINTACS 法 ISIS法(Gogu与Dassargues,2000) EPIK法(Doerfliger,1997,1999) DIVERSITY法(Ray,1993)
水层的倾向或可能性
脆弱性分类
– 内在脆弱性
不考虑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它指地质、水文、水 文地质等天然条件对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的防御性能
– 特殊脆弱性
在考虑 “内在脆弱性”的各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特指含水层对某种污染物或某一组污染物的敏感程度
2006-04
17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方法
方式
– 直接污染:
污染组分来自污染源,在迁移过程化学性质不改变
– 间接污染:
污染组分不是来自污染源(如污水在地下发生阳离子交换过程使地下 水硬度增大)
2006-04
9
铵吸附作用
– 在NH4-随入渗的污水向地下渗流的过程 中,可能与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性阳离 子发生离子交换,从而吸附于岩土介质 表面;
评价因子的选择
– 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常 把地下水污染物质分为如下几类:
①常规组分 ②常见有毒金属和非金属物质:Hg,Cr,Cd ③有机有害物质:有机氮、有机磷、苯类、酚类 ④细菌、病毒等
2006-04
13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
指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组分天然含量
I
2
I
2 max
参数分级评分迭加型指数法:最为科学
2
n
PI Fi
i 1
14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目的
– 说明地下水水质的优劣与适用性
评价标准
– 各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评价方法
– 单项组分评价 – 综合评价
2006-04
1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以卤代烃类挥发性有机物最普遍,如二、三、四氯乙烯、氯仿 (即三氯甲烷)
生物污染物
–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放射性污染物
– Ra-226、Sr-90、Pu-289、Cs-137等(铀矿、核工业废水)
2006-04
5
地下水污染源
按成因分为
– 人为污染源
液体废物: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 固体废物: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污泥; 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农药、化肥等。
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评 价
地下水污染
定义
–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产生的地下水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的 现象
关于定义中“人类活动影响”的阐述
– 所谓地下水污染,前提为水质的恶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 天然地质环境中也可能出现不宜人类饮用或作其他用途使 用的地下水——应称为“原生劣质水”
从科学术语的严谨性看,将“受污染地下水”与“原 生劣质水”混为一谈是不可取的
2006-04
4
地下水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
– 无机污染物
NO3-、Cl-、硬度(Ca2+ + Mg2+)、SO42-、总溶解固体(TDS) F、As(地下水中的F、As 常为地质成因)、Cr、Hg、Pb
(酚、氰、汞、铬、砷 并称五毒)
– 有机污染物:
含量甚微,一般是ppb级(10-9),或是ppt级(10-12),但多 数有毒,且种类繁多;
– 该过程并不产生氮的转化,但为硝化作 用提供了更充分的反应时间。
2006-04
10
❖课堂作业:
– 在某一农业区进行污水灌溉,污水中的NH4-N、Ca2+、 Mg2+的浓度分别为56mg/L、120mg/L、24mg/L;在灌 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为2m,包气带的CEC为 7.2meq/100g,包气带土壤容重为1.5g/cm3;如灌溉面 积为100m2,总灌溉水量达到1000m3,假设在灌溉前 灌区土壤未吸附NH4-N,试回答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受 到NH4-N污染?
与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关
– 在计算背景值前应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分区
– 计算公式: x0 x s
评价方法
– 单要素指数法:I = Ci / C0 – 多要素指数法
2006-04
均值法:常会失真 加和法:常会失真
1 n
PI
n
Ii
i 1
n
PI I i
均方法:无明确的物理意义
i 1
PI
– 天然污染源
天然存在的污染源,但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才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 境,如海水入侵。
按分布形式分为
– 点污染源 – 面污染源(如大面积降落的酸雨)
2006-04
6
地下水污染途径
间歇入渗型
– 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进入地下环 境,而降水或灌溉为不连续的、间断分布的事件。 污染对象主要为潜水。
–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 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006-04
16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定义
– 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未经人工防护)的防污性能 – 天然条件下污染物从地表随入渗水自包气带进入含
7
Di Wj Rj
j1
包气带(I)
水力传导系数(C)
– DRASTIC指数越大,地下水脆弱性越高
2006-04
19
2006-04
太原盆地浅层孔隙水内在脆弱性分区图
20
2006-04
太原盆地浅层孔隙水对砷的特殊脆弱性分区图
21
Knowledge is everything….
2006-04
2006-04
天然劣质水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是不 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而地下水污染是可以预防并控 制的,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有利于人们有目的地保 护或改造地下水水质,把目标锁定在“受污染地下水” 上,而不是去盲目地试图改造“原生劣质水”
2
地下水污染
定义
–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产生的地下水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的 现象
背景值一般以历史时期的水质参数或区内无明显污染 源地段的水质参数来代替
2006-04
3
地下水污染物
含义
–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入地下水系统的溶解物或悬 浮物
– 上述物质使地下水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 – 无论上述物质的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超过使用标
准的程度,都应视为污染物
分类
– 化学污染物 – 生物污染物 – 放射性污染物
22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 感官性状指标:色度、浑浊度、嗅和味等 – 毒理学指标:汞、砷、铬等 – 流行病学指标:总大肠菌群等 – 放射性指标:总σ放射性、总β放射性
地下水质量分类
–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
–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关于定义中“水质发展方向”的阐述
– 只要地下水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不论恶化程度是否达到 影响人类使用的程度,都应视为地下水污染
判别地下水污染的意义在于预防地下水污染,如待水 质恶化到超过水质标准才定义为“地下水污染”,就 失去了预防的意义
– 在理论上,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应该是水中各种组分在背景 值范围内的地下水
– 模型模拟法
衰减因子模型(Rao,1985) 迁移能力指数模型(Meeks和Dean,1990) 分类指标模型(Britt,1992)
2006-04
18
指标叠加法
DRASTIC法
–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提出
– 考虑7个指标
地下水埋深(D)
净补给量(R)
含水层介质(A) 土壤介质(S) 地形(T)
– EAR = 0.036 + 0.1051AAR
AAR
NH4
(Ca2 M g2)/2
EAR NH4X CECNH4X
2006-04
11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 地下水质量评价 • 地下水脆弱性(质量影响)评价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目的
– 旨在说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范围,并不说 明地下水的适用性,受污染的地下水并不一 定影响其使用。
连续入渗型
– 污染物随水的不断渗入而进入含水层,地下水污 染的发生是连续、不间断的。污水渗坑、破损污 水管道、受污染地表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的污染 属此类。
2006-04
7
地下水污染途径
越流型
– 污染物通过越流从一个含水层进入另一个含 水层。其越流途径或者是大面积的弱透水层,
或是人为途径(结构不合理的井管、破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