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用典故意更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用典故意更浓
作者:屈光耀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9期
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常见的有明用、暗用,而反用“典故”却少见。

反用“典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产生意外之效果。

下面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的几首诗为例做一简析。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尤其句末反用典故,更显作者态度。

《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而文中末尾句“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这一典故,变成海鸥不怀疑自己,暗示出作者的态度: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这样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作者呢?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游记《游沙湖》中写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尤其“休将白发唱黄鸡”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本借“黄鸡催晓”表现消极悲观之情绪,“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苏轼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此时作者已62岁。

这一年的春天,在家赋闲了五年的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要先到临安觐见皇帝,在等候召见的百无聊赖中,作者写了这首诗。

此时,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尤其“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两句反用典故,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怨愤。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这一句实是暗用并反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然而在这悠闲的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夙愿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草”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同样也是反用典故。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愤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屈光耀,教师,现居湖北十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