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舱在各国的现状及救生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生舱在世界各国的现状
及救生实例
加拿大自1928年的Hollinger矿火灾(39人死亡)后,就出现初期避难所,利用压缩空气通过面罩提供氧气。
后来出现了有害气体处理系统,处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自1980后,在金属矿山得到广泛应用,现被法律强制建立;南非自1970就出现避难所,1986年Kinross金矿矿难(死亡177人)后,法律强制井工矿山必须设立避难所。
南非煤矿开采深度浅,一般采用硐室+大直径钻孔方式;澳大利亚金矿自2000年一直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目前已是法律的基本要求。
印度、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在研究和应用避难所。
从使用情况看,早期主要用于金属矿山,煤矿应用很少,认为煤矿在灾变时期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人员应尽可能撤离。
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规定煤矿也必须设立避难所。
根据有关考察报告,美国目前煤矿井下配备避难所1193台(个)。
其中:软体式救生舱1000台(占80%以上);硬体式救生舱123台;避难硐室70个。
根据中科院岩土所专家的相关报告,加拿大煤矿采用固定与可移动相结合的方式;可移动式救生舱以硬体为主,软体应用较少;固定硐室与救生舱的比例约为1:5。
根据近期专家考察,澳大利亚煤矿较多使用“空气呼吸器+加气站”的方式,通过快速加气站提高续航能力。
“从中国煤矿进行救生舱等避险设施试点建设的探索看,建议采用‘固定+可移动’方式的居多数”
2003年,南非的一个大型金矿的井下发生停电事故,当时一个矿的井下有3400多人,只死亡9人,有280人是救援队在井下的各个救生舱救到地面上的。
2005年,南非一个矿井下发生火灾,在2600多人返回地面以后,清点人数有52人失踪,两天后在井下的救生舱里找到失踪人员,他们安然无恙。
2006年1月29日凌晨3时,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一座钾盐矿井发生火灾事故,72名矿工被困井下,转移至井下救生舱中,经过26小时全力营救,72名矿工全部成功获救,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效应。
2006年,在澳大利亚的一次矿难中,两名矿工在被困井下13天后获救,原因就是他们在矿井千米深处的救生舱里得到了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为救援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2010年10月14日智利圣何塞铜矿被困在地下避难硐室69天的33名矿工经过多方营救,终于全部被救回了地面。
这次矿山救援史上的奇迹被全世界所关注。
这种特制的救生舱外形如子弹,长2.5米,内部高度约1.9米,直径大约70厘米,重250公斤,里面装备供氧、通讯和逃生设备。
(救生舱技术及要求:一是明确具体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包括适用的灾情、灾种、灾区及海拔高度、环境条件、井巷空间尺寸等,并在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产品的永久性安全使用须知中注明;二是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通讯、照明及指示、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外部支持
条件下维持舱额定避险人员生存(即额定防护时间)96h以上;三是有足够的强度、防护能力、气密性和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侵入的能力;提供生存空间不低于每人0.8m3,且总有效容积不低于8m3;四是避难所应具备所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所内的CO、CO2、O2、CH4,所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五是应具有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流量宜在20L/min以上;六是配备灾变时期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O2在18.5%~22.0%之间,并保证避难所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同时应具备接入矿井压风系统的接口;七是井下避难所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