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病论》中疫病探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总病论》中疫病探隅
作者:李萍胡亚男苏颖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3期
[摘要]《伤寒总病论》中对疫病的记载较为丰富,本研究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对书中记载疫病作以阐述,从新的角度研究《伤寒总病论》,对现代疫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伤寒总病论;疫病;运气学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3-97-02
《伤寒总病论》为宋代庞安时所著[1],共六卷,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记载暑温等热病,每卷当中均有对疫病的记载。

现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对该书记载的疫病作一阐述。

1作者生活年代的推算
庞安时,生卒年代为1042~1099年,享年58岁。

按照甲子纪年,其生于壬午年,卒于己卯年,虽未跨一甲子(不包括庚辰年和辛巳年),但其生活的年代亦包括了12年天符,8年岁会,6年同天符,6年同岁会,4年太乙天符;另外还有小逆和天刑,因此本书基本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一个运气周期中疫病的认识。

2《伤寒总病论》中涉及的疫病
庞安时为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其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认识深刻,提出寒毒说和异气说,将《伤寒论》进一步发挥,力主将伤寒和温病分治。

在其对疾病的论治中尤其是对温病论述更加丰富,指出温病可分为不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般温病和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天行温病,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3]。

《伤寒总病论》中所涉及的温病包括了当时就已经明确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天行温病,还有书中有所涉及却未明确指出其流行性和传染性,但现代医学已经划分为传染病范畴的疾病,具体如下。

2.1明确的天行温病
卷一至卷六中所涉及的天行或时行疾病的病名共16个:阳毒风温、时行头痛、天行口疮、急喉闭、天行手足肿、天行劳复、天行差后、暑病、暑病哕逆、发斑、疮豆坏候、时行寒疫、温疫伤寒、天行豌豆疮、黄病证、风温。

按照庞氏的分类属于天行温病范畴,即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现代医学亦证明此类疾病的
传染性,其范畴包括近年出现的SARS、小儿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疫喉类疾病(白喉病、烂喉痧)、病毒性肝炎、水痘等[4]。

2.2未明确的疫病
书中另外提及的9个病名:时气伤食痎疟、黄病痎疟、赤白痢、霍乱、伤寒热痢、伏气腹痛、热病毒气入眼、热病急黄贼风、脚气,虽未明确描述为天行或时行疾病,但是现代医学已经把其归入传染病范畴。

如时气伤食痎疟,具有疟疾的发病特点,现代医学证明其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赤白痢和伤寒热痢属痢疾范畴,亦具有明确的流行性和传染性;黄病痎疟和热病急黄贼风可划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范围;霍乱已经被证实为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热病毒气入眼包括传染性结膜炎、沙眼、结膜炎等。

3《伤寒总病论》中疫病分析
3.1急喉闭
卷第三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中记载了急喉闭的爆发,详细描述了急喉闭传染的程度、范围、预后及防治、方药。

“元佑五年,自春至夏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闭,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

黄州潘推官昌言亲族中亦死数口,后得黑龙膏,救活者数十人……[5]”元佑五年即公元1090年,甲子纪年为庚午年,为同天符。

岁运为金运太过,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腹大嗌干肿上[6]。

”即少阴君火司天,发为热病,病位在上,包括腹大,咽喉肿痛等病。

同天符年气候变化剧烈,因一气独胜给人体造成危害,在元佑五年则发急喉闭。

3.2斑豆疮
卷第四斑豆疮论中记载斑豆疮“天行豌豆疮,自汉魏以前,经方家不载……其后名医虽载发斑侯……又说豌豆疱疮,表虚里实,一如发斑之理……此病有两种。

一则发斑,俗谓之麻子,其毒稍轻;二则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温所变……近世,此疾岁岁未尝无也”。

根据书中所述,庞安时撰写《伤寒总病论》的很多年中,斑豆疮作为一种传染病,每年皆发,且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3.3天行斑疮
卷第四斑豆疮论中对温病发斑治法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藏白浆,此恶毒之气。

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疮自西域东流于海内”。

永徽四年天行斑疮流行,范围广、速度快,斑疮以藏白浆为特点。

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甲子纪年为癸丑年,岁运为火运不及,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运生气,运盛气衰,为小逆。

小逆之年,气候变化较大,人体易于发病,又逢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五之气民病皮腠,“凡此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
厉大行,远近咸若……五之气,……民病皮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天行斑疮”由西方流传至东方,可见其流行性、传染性之强,范围之广。

3.4温病死生候
卷第六温病死生候中指出“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阴阳交,见三死而未见一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年有此证)。

温病得病,便短息微闷,神识惺惺,脉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年有此证)。


寅申年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巳亥年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辰戌年司天之气为太阳寒水,丑未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以上四气司天之时,出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等症状时预后不良;子午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卯酉年司天之气为阳明燥金,当此二气司天之时,出现温病见有便短息微闷,神识惺惺,脉尺寸反者预后差。

综上,《伤寒总病论》中庞安时对疫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认识,对疫病的病名及其防治,所用方剂的记载等都作以论述,并且参考了运气学说内容。

因此,结合五运六气理论研究《伤寒总病论》,从新的角度重新研究庞安时学术理论及更好地探讨宋代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8.
[2]杨丽娜,朱邦贤.庞安时天行温病用药特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15-116.
[3]郝军,严世芸.宋代温病病因说对明清温病学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26-29.
[4]李董男.宋代疫病病因病机认识浅探[J].中医学报,2011,26(12):42-44.
[5]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90.
[6]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7.
(收稿日期:2012-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