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鹭洲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设卷Ⅰ、Ⅱ卷两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月满则亏,盛极则衰。
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
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
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
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
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
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D.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B.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C.“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D.“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B.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C.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D.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
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
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
”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
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
”允文惭愤不堪。
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
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天下传诵之。
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
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赞.密谋赞:帮助
B.间.以军事入奏间:偶尔
C.上矍.然曰矍:精神抖擞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B.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
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D.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阵密集的枪声。
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那一年,我在贝克莱将军的乡间宅第驻防。
那座房屋很破败。
我们从后院进屋,穆恩嘴唇颤抖干燥,喃喃地说着那晚的经历,很有趣。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
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
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
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
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
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
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待了九天。
有一天,我们聊天时,他打听我们的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
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
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
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
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
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
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
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
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
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
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
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
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他说到这里停住了。
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
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
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
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穆恩。
现在你蔑视我吧。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穆恩脸上那条可怕的伤疤,让他的面目显得狰狞。
穆恩跟谁都不来往,除了怕吓到别人,更多还是因为他害怕别人知道伤疤的由来后唾弃与排斥他。
B.穆恩在讲述自己的“刀疤”故事时,虽说话语平静,声调一点没有改变,但他的手却在颤抖不休。
这说明时光流逝,他仍未能走出那段屈辱往事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
C.“我”开始以为穆恩是英国人,为了讨好他,特意说一个具有英吉利精神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穆恩很高兴,得意忘形之际,竟然将自己是爱尔兰人的秘密给泄露了出来。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主人公穆恩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当年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自我反省。
E.“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谈及自己伤疤的来由,穆恩仍然心有余悸,情不自禁呻吟起来;将伤疤“指给我看”,是希望得到我的安慰。
(2)“刀疤”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小说主人公穆恩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穆恩讲述的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却从战友的角度来讲述,这种写法合情合理,新颖别致。
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
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
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
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B.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C.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D.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3.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百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莘莘学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他们从这里出发,去扬帆远航。
B.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C.食品安全的很多指标,并非是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结果,有许多人为操作的因素在内。
D.随着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医疗机构将电子技术变成了控制处方外流的手段,患者需通过身份证等一系列手续才能从医院获取处方。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此时,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成为了书院是否有名的主要标准。
①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③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
④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
⑤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
⑥元、明、清时,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直接控制
A.⑤②④①⑥③B.②⑤④⑥③①
C.②①③⑤④⑥D.⑤④①⑥②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
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
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
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
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
16.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
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5~2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在15~20字)(3分)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
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
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
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
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2015学年白鹭洲中学高二语文周考试题参考答案
1.D(“只有…才能”应为“只要…就”)
2.A(“否则就会私欲膨胀”绝对化,应在“否则就”后加“可能”)
3.C(A项,“老子…主张…”错,这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认为理政者应该从老子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而非老子的主张,B项扩大范围,原文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思想家”,意谓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解,D项,“依据”错,原文为“例证”,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文景之治”在汉代。
)
4.C(矍:惊愕)
5. D
6.B(张栻没有担任过“公辅”,应是“有公辅的声望”)
7.①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
(得分点“闵”、“涂炭”“惕”)
②他病重将要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且”,“手”,“疏”)
【参考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
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
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
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
偶尔向皇帝禀奏军事,于是他进言曰:“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
我认为这种心思的萌发,就是因为天理的存在。
希望陛下更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亲近贤人来自相辅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当今的功业一定能够成就,而因循守旧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
”孝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就定下了君臣关系之宜。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
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
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
”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
”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信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
”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
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起武臣的愤怒。
”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
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
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
他病重将要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
天下人都流传诵读。
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
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
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8.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
(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分)(也可答反衬)
9.离人相别;秋景凄清;望月思人;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想归不得归;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每点1分)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1)答案:答D给3分,B给2分,A给1分,C、E不给分。
(解析:A项“他害怕别人知道伤疤的由来后唾弃与排斥他”表述不够准确,应是他内心后悔而痛苦。
C项穆恩泄露秘密并非因为得意忘形,只是因为高兴之余言语不慎。
E项穆恩的“呻吟”和将“‘伤疤’指给我看”是因为穆恩为战友因自己的出场而死痛苦不堪,为自己出卖战友的卑鄙罪恶忏悔反省。
)
(2)①充当小说的线索,串联情节。
小说主要围绕穆恩脸上的“刀疤”来历讲述故事。
(2分)②反映主人公的身份和经历,表现其性格特征。
“刀疤”是战友对穆恩的出卖进行惩罚所留下来的永不消退的印记,也是让穆恩终生难以忘怀,陷入深深自责和忏悔的印启。
由“刀疤”可知主人公的经历和性格。
(2分)③制造悬念,为后文揭示“刀疤”来历构成悬念,为提示人物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并能够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分)
(3)①他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
(1分)遭遇敌人,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
右臂擦伤,竟抽抽搭搭哭了起来。
被敌人围困,为保自己安全,出卖战友。
(1分)②他也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叛徒。
(1分)对作战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
(1分)③他是一个最大限度的敞开自己的内心,进行极度深刻反思的自省者。
(1分)战争之后,穆恩活在人世,但心灵却陷入深深自责和忏悔中。
给别人讲述“刀疤”来历时,采用了从战友的角度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借此来反思自己,谴责自己。
(1分)(言之有理即可)
(4)观点一:这种写法合情合理,新颖别致。
(2分)①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恩对自己“刀疤”来历的回忆,将故事的原委娓娓道来,生动刻画了一个曾经在战争中出卖战友,忍受一生的来自自己心灵中难以消除的自责的人。
(2分)②穆恩的叙述是第一人称的,但等我们读完,会发现穆恩原来是从他的战友角度叙述的,是第三人称叙述。
这样通过第一、第三人称的巧妙转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信性;(2分)③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分)
观点二:这种写法虽说新颖独特,但对于主题的提示以及听者、读者等受众来说,却不大适宜。
①小说一反惯例,从战友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叙述形式,不宜于直接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很好地表达出穆恩的属性和反思。
②也给听者和读者了解事情真相带来一定的影响。
12.D(解析:“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说描写或描述得形象生动。
“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
)
13.B(解析:A项“翅膀”“远航”不合逻辑;C项“并非”中的“非”与“是”有语意重复;D项成分残缺,“身份证等一系列手续”前加“提供”或“复印”等词。
)
14.B(解析:注意分析空格前的“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后文要解释两个内容:一是“官方机构”的作用,二是有无私人机构。
然后分析几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即可。
分析时要注重语句中有标志性意义的词语,比如“不过”“越来越”等)
15.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③是一种补充(每空2分,在符合文意前提下可灵活赋分)
16.(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2)①社会:电脑、手机等使很多人“失去”了手写的机会。
②学校:未开设书写课,不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
17.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
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
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
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
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
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
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
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
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