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助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助词研究
杨秋莲
【摘要】《诗经》中的助词丰富多样,主要有“之、其、斯、有、而、矣、兮”等.根据助词的句法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这三个大类,本文根据以上三大分类展开论述,探究《诗经》中的助词表现出的语用特点.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07
【总页数】3页(P40-41,65)
【关键词】《诗经》;助词;类型;语用特点
【作者】杨秋莲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汉语的助词是放在词和词组之后,能够标志某种语法结构以及结构的变化,有时还能补足音节让语句和谐流畅的一类词。
汉语的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也不能够充当句子的成分,更不能够单独回答某一些问题。
根据助词的句法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这三个大类。
《诗经》中的助词丰富多样,主要有“之、其、斯、有、而、矣、兮”等,下面笔者将从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三方面分别论述,探究《诗经》中的
助词表现出的语用特点。
标志助词是用来表示某种语法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也被叫做结构助词。
这种助词被我们广泛使用,且由于它的用途大,备受研究者重视,结构助词中我们最常用的是“之”这个词,除了“之”字之外,结构助词还有
“是”“其”“斯”“有”“而”“以”“于”等。
[1]
(一)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往往承接助词,表示的是领属和修饰的关系
1.可以表示事物的领属关系
《诗经·周南·麟之趾》篇中的“麟之趾,振振公子”里面的“之”表示“趾”是属
于“麟”这种动物的。
《诗经·齐风·鸡鸣》篇中“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的“之”
表示的是领属关系,《诗经·齐风·鸡鸣》篇中“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里面的“则”表示“明”是“东方”的“明”,“之”表示“光”是“月出”的“光”之意。
以上所举例中的“之”“则”,标志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领属后者的,可译为“的”。
[2]
2.可以用来表示修饰的关系
《诗经·周南·桃夭》篇中的“灼灼其华、有蕡其实”里面的两个“其”表示形容词“灼灼”和“蕡”是用来修饰“华”和“实”这两个名词的。
《诗经·小雅·斯干》
篇中“秩秩斯干”里面的“斯”表示前面的词或者词组是修饰后面的词或词组的。
(二)句子的中心词和定语的中间往往承接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诗经·邶风·击鼓》篇中“忧心有忡”的“有”表示“忡”是其前名词“忧心”的
后置定语,起修饰的作用。
《诗经·豳风·东山》篇中“零雨其濛”这一句中的“濛”是“雨点细小的样子”作“零雨”的定语,“其”介于两者之间作为标志。
这类助词一般不能译出实在意义。
上例中“有”“其”后的形容词,均是其前名词的后置定语,对前者起修饰作用。
(三)句子谓语和补语中间常常加入助词,表示补充的关系
《诗经·召南·采蘩》篇中“被之僮僮”中的“之”被用在“被”这一谓语和“僮僮”这一补语之间,用来表示补充的关系。
《诗经·周南·兔罝》篇中“椓之丁丁”中的“之”被用在“椓”这一谓语和“丁丁”这一补语之间,对前面的句意进行补充。
《诗经·邶风·绿衣》篇中“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中的“其”被用在“凄”这一谓
语和“以风”这一补语的中间,表示补充的关系。
它们都可以翻译为“得”的意思。
(四)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中间往往加上助词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被取消了独立性的句子,有的可以作为词组组成句子成分,有的则是作为复句的一个分句。
《邶风·绿衣》篇中“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的“心之
忧矣”成为主谓短语,可以做句子的状语。
《卫风·氓》篇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之蚩蚩”成为主谓短语,可以做句子的主语。
(五)用于宾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并标志宾语前置
为了突出提前了的宾语,往往用助词“是”“之”(有时用助词“于”)等作为鲜明的标志。
有时在宾语前还常常用表示范围的副词“惟(唯)XXX”构成“维(唯)……是(之)……”的句子形式,用来突出或者强调动作对象的单一性。
助词“维”一般要
与助词“之”一同使用。
如《小雅·节南山》篇中“四方是维……”,《邶风·新台》篇中“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大明》篇中“乃及王季,维德之行”里面的“维”跟“之”放在一起组合使用。
宾语之前如果有表示范围的副词,例如“维”就是用来突出强调这一动作对象的单一性的,这一类的助词是不能翻译出具体语义的。
上例中的“是”“之”这两个助词,都是放在前置宾语和谓语的中间,起到标志宾语前置的作用,这一类的助词不能译出。
这类助词多用在韵文、骈文中,散文中有时也会用。
其作用是补足音节,让语句和谐流畅。
常用的有
“之”“如”“其”“于”“维”“载”“有”“以”“式”“曰”“思”“斯”“薄”等,此类助词不能译出。
[3]例如《小雅·斯干》篇中的“兄及弟矣,式相好
矣,无相犹矣”、《小雅·小弁》篇中的“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秦风·渭阳》
篇中的“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豳风·七月》篇中的“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魏风·硕鼠》篇中的“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大雅·常武》篇中的“王奋厥武,如震如怒”、《大雅·文王》篇中的“无思不服,皇王烝哉”、《周南·桃夭》篇中
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邶风·柏舟》篇中的“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九
个例证中,我们将例证中的音节助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音节助词或放在句首使用,或放在句中使用,或放在句尾使用,都是起到补足音节、让语句和谐流畅的作用。
帮助表示句子各种语气的词叫做语气词。
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个别的用在句中或句首(仅限提挈语气)。
这类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语气词依据它们所帮助表示的语气可分为助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提挈语气、停顿舒缓语气等。
(一)助强调语气
1.助强调语气
这种的语气助词通常被用在陈述句的句末,常用的词有“矣、耳、焉、以、而、斯、思”等。
例如《齐风·鸡鸣》中“鸡既鸣矣,朝既盈矣”的“矣”放在句末,起强
调语气的作用。
《小雅·菀柳》篇中“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的“焉”放在句末,
起强调作用。
对这两个例证中助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强调语气的语气助词都是被使用在句末的,帮助完整句意并强调语气。
[4]
2.助判断语气
常用的词有“也”“焉”“与”“耳”“夫”“尔”等。
例如《商颂·那》篇中“猗与那与,置我鞉鼓”中的“与”起着判断语气的作用。
(二)助疑问语气
这类语气词绝大多数用于疑问句的句末,个别的可以随其他成分置于句中。
常用的词有“乎”“也”“与”“夫”“矣”“哉”等,可译为“吗”。
[5]例如《郑
风·溱有》篇中“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里的“乎”表示疑问的语气。
《小雅·隰桑》篇中“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的“矣”用在句末,加强疑问的语气。
《王风·黍离》篇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里的“哉”用在句末,加强疑问,增强语气。
对这三个例证中的表疑问语气的助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帮助加强疑问的语气的助词往往被放在句子的句末,用来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三)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常用的词有“也”“矣”“者”“兮”“之”“焉”“与”等,可译为“呀”“么”等。
例如《秦风·车邻》篇中“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中的两个“者”用在句中帮
助停顿并舒缓语气。
《陈风·墓门》篇中“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中的“也”在句
中表示停顿,并帮助舒缓语气。
(四)助感叹语气
这类语气词大多数用于感叹句的句末,少数可以用于句中。
如《小雅·常棣》篇中“是究是图,亶其然乎”中的“乎”用来表示感叹,相当于“啊”的意思。
(五)表示提挈语气
这类词也叫作“发语词”,常常用在句首,表示议论的开始,常用的词有
“盖”“维”“微”等,不能译出实际意义。
例如《魏风·园有桃》篇中的“其谁
知之,盖亦勿思”,其中的“盖”为发语词,表示议论的开始。
(六)作为语气词连用
连用的语气词都各有自保留它们本身所表达的语气,且后一个句子的语气词才是句子的语气的重点。
语气助词中的“乎、哉、矣、与、焉”等多放在其他语气词后,如《齐风·著》篇中“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其中的
三个“乎”,最后一个“乎”才是句中语气的重点。
[6]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需注意,尤其是助词,因为它的使用情况相对复杂。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弄清其形成和转化的过程。
《诗经》中的助词负
载并且传递了大量的虚词信息,这无疑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类虚词的划分和词性的问题,并且也提供了助词研究的基础保障。
【相关文献】
[1]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杨合鸣.诗经词典[K].武汉:崇文书局,2012.
[5]张仁立.《诗经》中的衬音助词研究[J].语文研究,1999,(3).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