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的源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的源流
《伤寒杂病论》的源流-刘绍武先生对文献的基本看法对《伤寒论》实事实是的校正整理态度。

对于一个历史文献不要争辩,我们对于文献上的学术观点,可以批评,可以拥护,也可以反对,但是不要给文献改变原样,如果你改一遍,我改一遍,文献改的都没有原样了,如果你给文献加一点,我加一点,文献就失去了历史的原貌了。

所以历史的问题它已经成了历史定论,成了考古的唯一原始资料了,今天修改原文是不对的,原文已成为历史上肯定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了事实了。

所以,我主张在研究《伤寒论》398条时,对也是它,不对也是它,你不要给《伤寒论》改动,可以提出你的看法,可以另立名堂,但不要改原文,这样就保存了历史文献的原貌。

不仅医学文献如此,其它文献也如此,如《史记》你能改动吗?《易经》你能改动吗?这些历史文献就不能变。

如宋明理学家尽管对《易经》有种种看法,但《易经》原貌却不能改。

历史的文献就是肯定下来了东西,不能改动。

对于整理历史文献,林亿的治学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他对《伤寒论》的整理,以五苓散证的记载上可以看出,他可能参考了四种版本,从五苓散证的服法上可以看出,如71条“捣为散,如法将息”,141条“更于中杵之”,156条“忍之,一日愈”,386条“为散,更治之”,从这以上来看,这算有四个版本。

自孙思邈以后到宋朝,其间有四百多年。

林亿在整理时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是封建皇帝下命令了整理《伤寒论》,所以民间有关《伤寒论》的文献都得献,因此,林亿才收集四种不同的版本。

而林亿得到资料后,态度很精严,文献是什么样都原封不动。

再如大柴胡汤,林亿在后边加自己的按语:“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103条“下之愈”,林亿从这里推测应该有大黄,但原方没有大黄,林亿自己意见是应加大
黄二两,但是,林亿在原方上并没有加大黄。

这说明林亿在对于历史材料整理上,态度是严肃的,从五苓散看林亿参考的版本可能有四个,林亿对此是原封不动地原样保留下来了。

所以宋本《伤寒论》是历史文献资料,最好不要更动。

《伤寒论》的两种学说。

《伤寒论》原文上记载有两种学说,大家知道有哪两种学说吗?我们读《伤寒论》要知道这两种学说,研究《伤寒论》的这个问题就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来。

如果你不知道,就会将两种学说混为一谈了,将两种学说搅在一块儿了!现在中医界研究《伤寒论》这个学说出现混淆的地方就是将两个学说搅在一起了。

如同泥一样,泥里有水也有土,但是搅到一块,谁也弄不清哪是水,哪是土了!又如水吧,水是由H2O组成的,H和O本身很清楚,但结合到一块儿就谁也弄不清了。

今天我们读《伤寒论》仍要保存、分清楚其中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样,我们就不至于相互混淆了,大家认为有哪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这两种学说在《伤寒论》中明文记载着。

象经络学说,如《伤寒论》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是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个就是经络学说。

再看《伤寒论》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就不是依据经络学说的。

以上两条可以看出,第五条是以证为准,以辩证为主,意思是说,如果二、三日要不见阳阴、少阳证出现,那就算病变是没有引起变化。

这是以证为准,病情必须出了阳明,少阳证才算传,如果不出阳明,少阳证就算不传。

而第八条就不是以证为准了,那就是传了。

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阳,五曰少阴,六曰厥阴,七曰又是太阳,第八天就是阳明,在这个时候,针阳明把传变堵住,使经不传则愈。

后来,《伤寒论》的两个学说发展成了两个学派了,一个学派以辩证为主,一个学派以经络为主,相
互僵持不下,各有理由,都是以《伤寒论》原文有两种学说的记载为依据。

比如刘渡舟的看法就是以经络为主。

《伤寒论》的两种文体。

#的两种文体。

就《伤寒论》原文三百九十八条来看,有两种文体,大家看有哪两种文体?你们为什么答不上?其实,你们对#是完全熟悉的,回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问题需要有线索,如果找不到那条线索,就好像不知道一样!其实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只是没往那儿想,所以一下子答不上来。

一种文体是问答体,象三十条、一百二十八条、一百二十九条,阳明篇中一百七十九条、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条都问答体,这是#上的一种体裁,《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都是采取这种体裁,问答体就是一问一答。

#问答体之外,其余的就是论说体。

这两文体哪一个是张仲景的文体?张仲景的学说是什么文体呀?一个人的学说只能有一种体裁,不能乱七八糟的。

张仲景的学说是论说体。

你看仲景钻研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而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这个“论”就说明是论说体,因此,张仲景通过《伤寒杂病论》这个名称就把文体给规定下来了。

因为张仲景是按照论说体写出来的《伤寒杂病论》,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谈一下有关文体的问题。

语言、文字是用来反应客观事实的,用来表达客观现实的,是一种工具,如果没有这种工具,你就没办法表达客观现实。

象过河一样,水很深,如果没有桥梁、船只,就过不去。

对于历史问题,语言是没有用处的,纯粹是要靠文字来表达,今天咱们要是回到1750年前与张仲景谈谈话,那是做不到的。

今天我们能知道张仲景是因为有文字,通过文字来认识张仲景。

张仲景写这书的时候是用“论”的体裁,加之#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个文学著作,可称一代文宗、千古典范,谁知道是什
么著作?你们听说过《文心雕龙》这本书吗?我对此书也不太熟悉,但知道此书是“一代文宗、千古典范”。

如果经常看《光明日报》文献版那个栏目,可以看到有关此书的介绍。

如果对文体论述来说,现在还没有一个能超过它,不但超不过,而且还没有一个能赶上它。

《文心雕龙》是(仲景以后宋、齐、梁、陈时代)梁武帝的时候有个大文学家所著。

咱们知道中国代表文学,一个《文心雕龙》,一个《赵明文献》,两者都是同时代的人。

《赵明文献》是梁武帝的儿子赵明皇太子所著,也是一个大文学家,深受到《文心雕龙》的影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谈文学体裁的两部突出的书。

我们医学上有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兵书上有《孙子兵法》,兵书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没有一个中医没有超过张仲景的,《文心雕龙》在文学体裁上的地位与此类同,也是占了第一位的,书中各种文体都有论述。

今天谈一下《文心雕龙》中的“论”看法。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论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证然否;穷于有数,充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荃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技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陈,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弥论群言,精研一理”是对论的高度概括。

“论”按现在的话是“联系”、“结合”的意思,把“群言”(也就是各家的学说,各家的道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而“研精一理”,就是通过研究,去粗取精,把认识形成了一个道理,一个体系。

以张仲景为例,他研习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并平脉辨证,这就叫“弥论群言”。

形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个体系,这就是“研精一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上也这样说:“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达里,改造、制作的东西造出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张仲景也是经过上述改造、制作过程,造出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这就是“论”,这样的才叫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