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主观性试题作答的规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主观性试题作答的规范化
【导语】众所周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知识、能力和心理。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三政治的答题
方法,期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关于简答题。
简答题,顾名思义就是对
问题进行扼要回答。
但就高考简答题的答题来看,实在不简单。
纵观近
几年的高考情形,简答题(包括辨析题)的答题不如论述题,简答题和
辨析题这两种题型相对于论述题而言,其内容容量相对较小,命题方式
多样,题目设计较为灵活,要求考生用较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题目要
求回答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准”字;还要求思维层次清楚,逻辑周密,体现一个“清”字;答题的角度要求四平八稳,体现一个“全”字;语言简约明了,惜墨如金,叙述时要体现一个“简”字。
如2003年高
考政治江苏卷的第34题,要求考生回答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的主
要根据和意义。
在回答根据时,两个思维层面清楚到位,一是谁监督?
当然是人民监督,那么为何要由人民监督?由于我国的一切权益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二是监督啥?监督权利,为何要监督权利?由
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明,不受束缚的权利必定导致*。
在这里简答题
作答的“准”、“清”、“全”与“简”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
回答意义时,其思维层次可谓层层推动,从对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到
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延伸对对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由
点到面,范畴由小到大,其思维品质之高之美因而可知一斑。
江苏卷的
第35题也充分体现了以上特点。
然而,去看看我们面上的许多考生的
简答题的作答,与此相比,可谓相去甚远。
不能准确地与考点挂钩,思
维没有层次,想到啥就写啥,抓住一点,大肆渲染,不及其余。
如此要
点不全,语言不简,思维缭乱,品质低劣,这样的答案其得分可以想见。
当然,我们要求考生完全到达高考答案的要求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况且
高考答案也只是参考答案,就政治主观题的答案而言,套用一句广告词,没有,只有更好。
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辅导以及规范化的训练,尽量
让考生在作答简答题时,点找得准一些,全一些,思维层次清楚一些,
答题语言简约一些。
二、关于辨析题。
辨析题历来被认为是高考政治各大题型中难度
的一种题型,从平时的考试和历年的高考来看,其得分情形常常不甚理想。
2003年高考政治试卷难度的一道主观题就是第36题: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人为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其难度系数为
0.249,列六道主观题之首。
另一道辨析题的难度系数也达0.391,在六个
主观题难度排列中列第三位.因此,辨析题的整体难度在三大题型中列第
一位,相反,在2003政治高考试卷中,难度最低的是论述题。
辨析题难答
的主要原因是该类题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要是要求学生有较好
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发散性、深入性、批评性、逻辑性、张弹性等品质在答题时都有不同的体现和要求。
作答辨析题要求考
生必须找全辨题中的辨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辨点展开辨析。
而每个
辨点的类型又可能有所不同,如有的多是片面型,有的多是附加条件型,有的多是正确的,有的多是毛病的,等等。
类型不同,答题的方法也不
一样。
作答辨析题还要求(或者说是更要求)考生掌控好各个辨点之间
的关系,有时答题的关键就在于此。
如有的辨析题的几个辨点之间的关
系多是并立的,有的多是因果关系等等。
如上面提到的2003年第36题。
明显在辨题中有两个辨点,一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是人为制造
的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而这两个辨点之间的关系明显是因果
关系。
在作答辨析题时大家一样比较重视对各个辨点进行各个分析,如
上题,只是分析为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正确的,为何人为制造矛
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是毛病的,而忽视对辨点之间关系的掌控。
就
因果型辨析题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分析为何会由这个原因得出那个结
论的。
上题中,为何会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条件得出“人
为制造的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这个毛病的结论的呢?原因主要
有二:一是不知道哲学上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二是把人为制造的矛盾与
哲学矛盾混同起来了。
找到了原因,答题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我们
在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时,不仅要要求学生找全辨题中的辨点,更不能
忽视辨点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分”,更要注意“合”。
辨析题和其
他主观型试题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试题中没有具体的设问,
因此很多考生不知如何对具体的辨点进行分析。
在指导考生作答辨析题
时务必教会学生如何变“无问”为“有问”,对各个具体辨点进行自我
设问,而后根据设问展开思维。
一样对于正确的辨点,主要分析其为何
正确即可;而对毛病的辨点有时不仅要分析其毛病的原因,还要分析其
危害,并且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对于
片面型的辨点要第一肯定该肯定的并说明原因,更要指出其疏漏之处,
也必须说明其原因,有时还要说明疏漏这些内容的危害;对于附加条件
型的辨点,要明确指出辨点在何条件下成立,在何条件下不成立,并讲
清其原因。
现在政治高考常常会显现所谓的情情势辨析题。
作答此类辨
析题时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作答辨析题的共性外,在辨析进程中还必须
结合背景材料。
学生在作答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撇开材料不谈。
我们
在指导考生作答该类辨析题时一定要强调结合材料展开辨析,面上的很
多情情势辨析题,许多是为材料而材料,它所提供的答案常常也与材料
没有关系,久而久之就给学生起了误导作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讲授时
或者自己编制答案时或许也会犯这样的毛病,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
要尽可能规范起来,以免不必要的失分。
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题例: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必须予以严格打击。
只
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辨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就是反*。
分析这个辨题,第一要知道治国与治党的含义,治国是指对国家
的治理和建设,治党指的是党的建设问题。
其次要找全辨题中的辨点。
不难看出,辨题中有两个辨点,一是治党必先治党。
这个观点无疑是正
确的,这里主要要分析为何是正确的,要结合材料分析其理论根据并从
正反两方面说明其实践意义。
第二个辨点是治党就是反*。
反*与党建是
有联系的,或者说是党建的内容,但认为党建就是反*明显是片面的。
分析这个辨点时要依照分析片面型辨析题的一样思路,先肯定该肯定的,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
根据作答辨析题既要注意“分”,又要注意“合”的原则,答案中要指出反*、加强党建对治理和建设国家的意义。
另外,要在分析进程中,把背景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会到答案当中。
参考答案:(1)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
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党内存在的*现象,如果任
其发展必定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影
响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治国必先治党。
(3分)
(2)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形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
的大问题。
(2分)
(3)党的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动党
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等。
反*只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认为治党就是反*明显是片面的。
(4分)
(4)当前加大反腐力度和党的建设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
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实现
全面小康。
(2分)
三、关于论述题。
从近三年特别是2003年的高考论述题来看,其
得分情形相对于简答和辨析题而言是较为理想的,这不是由于论述题这
种题型本身难度小,而主要是由于论述题分值高,大家的重视度也较高,广大政治教师对如何作答哲学论述题,如何作答经济常识表格题,如何
结合材料展开分析等都颇有研究,因此指导学生答题都比较到位,这也
进一步证明了,只要我们对学生加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作答政治主
观性试题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从近三年政治高考看,每年的两道论述
题都是这样摆布的:第一道是哲学题,第二道是经济常识表格题。
哲学
论述题的设问方式三年都不同,好像没有共性,但应当说作答哲学题的
共性在其间都得到了体现。
一是对哲学原理和方*的掌控要准确,要通
过对材料的分析,找准哲学原理,原理找错了,全部答题就失败了;二
是用原理和方*分析材料内容时要做到有机结合,高度融会,而不是简
单的观点加材料,不是机械的“加”,这就显示考生对原理方*的真正
知道,不是仅仅掌控了它的“形”,更重要的是掌控它的“神”,也显
示了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贯穿其中的仍旧是考生的思
维能力。
我们在指导考生作答哲学论述题时,要求学生依照原理—方*—挂钩分析—总结这样的思路进行答题,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要
学生哲学原理找准找全了,方*对上了号,尽管分析能力有差异,但基
本的分都能拿到。
这里特别要提示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要结合材料,很多考生在作答时只是把原理和方*展现一下,缺少结合
材料的分析进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定要告知学生在写完原理方*后,一定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千万不能有答题环节上的疏漏,这样的
失分将是非常严重的。
下面举一例扼要说明一下哲学论述题的答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