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黑龙江省境内的俄罗斯侨民文化遗产大多集中在哈尔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哈尔滨形成了具有俄侨文化的特色区域,哈尔滨俄侨文化已成为黑龙江省的特色文化,也是黑龙江省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加强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黑龙江文化的整合,进一步构建人文合作领域中的文化桥梁。

通过俄侨文化领域的研究,加深了中俄两国,尤其是中国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往,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的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运营,大量俄罗斯侨民移居哈尔滨。

俄罗斯侨民将本民族民俗文化带至哈尔滨,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激烈碰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哈尔滨人的生活习俗,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

1.哈尔滨俄侨的服饰
哈尔滨俄侨除统一着装外,通常以西服和俄罗斯传统民族服装为主,其服饰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男士服装。

男士基本着装为西服,头带礼帽,脖配领带,身穿衬衫和马甲,下着西裤,足登皮鞋。

二是女士服装。

哈尔滨俄侨女士服装通常以民族装束为主,更能体现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女士除在特殊场合外,一般均以其民族装束为主,即夏季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与冬季的毛呢长裙。

俄侨妇女的夏季服装,除庄重与华丽、体型与款式、质地与色彩等外,与平时无特别之处。

但在冬季,哈尔滨俄侨妇女的服饰就显示出俄罗斯人的特别之处,有人从现代审美学的观点认为“漫长、寒冷的冬季,厚重、单调的冬季下装,带来沉闷、臃肿与身体和心理的长久压抑,而以‘大波浪’为主要款式的毛呢长裙,不仅摆脱了外套长裤紧箍的疲劳症,更重要的是使服装的整体造型彻底颠倒,进入整体造型的正三角模式”[1]。

三是俄侨特别注重礼节,凡是重要场合都会有配以专门服饰,以表达对外界的尊重,如出席庆典活动、祈祷活动等。

2.哈尔滨俄侨的饮食
大批俄侨移居哈尔滨后,将俄罗斯饮食风俗习惯带到了这里,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人的饮食结构与内容。

俄侨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要兼顾生产和生活,采取一日三餐饮食制度。

在三餐中间,还要辅以间食,如以烤制为主的点心,而果品则因地域关系在鲜水果外更多的则是果脯类食品,茶类以红茶加糖煮制而成,这种饮食习惯不以俄侨贫富和贵贱而有所不同。

此外,俄侨在一些特定的庆典、节日、宗教仪式上,饮食会有较大变化,以体现对特殊风俗的重视。

《哈尔滨饮食服务志》中刊载了俄侨饮食的大致内容,从其刊载内容看,哈尔滨俄侨尤以肉类膳食为主,这也符合俄罗斯民族的饮食习惯。

3.哈尔滨俄侨的住房
哈尔滨俄侨的住房可分为官宅和私宅两种,官宅由中东铁路管理局提供,主要分配给官吏、职员居住;而私宅主要是商人和普通侨民居住,且大多居住在平房里。

根据住房建造材料的不同,哈尔滨俄侨住房主要分为砖石结构、板加泥结构、纯木制结构三种,每一种住房都能体现出购买者的身份与地位。

砖石结构住房是用花岗石打基础,再用砌砖搭建而成,这样的住房基础好、牢固、耐用;板加泥结构住房是用木板钉出房屋框架,加钉板条后抹灰而成,这样的住房价格低廉、适用;纯木制结构住房俗成“木刻楞”,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这样的住房防风、保温效果好。

4.哈尔滨俄侨的交通
哈尔滨俄侨的交通工具可分为城市外与城市内交通两
收稿日期:2019-10-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东北地区俄侨文化活动及价值研究(1898—1949)”(19ZSE286);黑河学院2017年度校级课题 
“‘一带一路’视域下龙江对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RWY201711) 
作者简介:万红(1967—),女,黑龙江黑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李春艳(1980—),女,黑龙江庆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
中俄关系史研究。

浅析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
万 红 李春艳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俄罗斯侨民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逐渐成为俄罗斯侨民活动的区域。

俗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对哈尔滨本土文化具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12-0001-03
向西、向东、向南的交通运输全线贯通,并与西伯利亚铁路进行了接轨。

此外,在中东铁路局设立了船舶部,哈尔滨城市外交通还有水上运输。

由此,哈尔滨城市外交通形成了以铁路为主、水路为辅的运输格局。

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初,哈尔滨城市内交通多以马车或人力车为主,汽车很少见,只有少数人乘坐。

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电车逐步在哈尔滨运行,弥补了汽车和马车的运力不足,使哈尔滨城市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5.哈尔滨俄侨的休闲娱乐
哈尔滨俄侨的休闲娱乐方式较为丰富,如文体活动、智力活动、竞赛活动、野外活动等。

哈尔滨俄侨为使休闲娱乐活动有序且规范运行,在道里药铺街西端路南建了体育场,并成立了“体育会”,一度成为哈尔滨俄侨开展体育娱乐活动的中心。

在文体活动方面,如在太阳岛的沙滩上设有篮、排球场,高低杠,双杠,秋千等各种体育场地与设施;在闲暇之时利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娱乐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诗歌与文学创作等。

在竞赛活动方面,有篮球、排球、网球、自行车、田径、拳击、滑冰、赛马和打马球等。

在野外活动方面,哈尔滨俄侨喜好野游、垂钓、野餐,成为当时哈尔滨俄侨的一项重要休闲娱乐方式,太阳岛就是一个天然的野外活动的场所。

二、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的影响
文化遗产是当时历史信息的载体,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2]。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通车,大批俄罗斯侨民移居至此。

几万、十几万的俄侨长期侨居于此,对这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致于论述哈尔滨近代地方史时,几乎每每都要涉及到中东铁路与哈尔滨俄侨,即便是今天的哈尔滨仍有当年俄侨民俗文化的遗风。

笔者认为哈尔滨俄侨习俗文化的影响,形式上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本质上体现在俄侨民俗文化融入到哈尔滨民俗文化中而传承下来的中俄融合的民俗文化。

1. 俄侨对哈尔滨服饰文化的影响
由于受俄罗斯侨民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哈尔滨人的爱美之心溢于言表,以致于当时国内很多厂商都将自己的产品送至哈尔滨进行试销,以检验产品的竞争力。

实际上哈尔滨地处祖国北部,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及地理位置上的封闭性,使各项事业的开发与内地城市相比都落后许多。

而哈尔滨近现代服装的样式及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观点,因受俄侨的影响而形成了较深的文化底蕴。

2. 俄侨对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影响
在饮食文化上,哈尔滨俄侨还是习惯于西餐,并随着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

继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开办西餐厅后,各式各样带有西方饮食习惯的店铺便蜂拥而起,如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人们的餐饮文化。

《哈尔滨饮食服务志》对西餐菜点名录的考证,哈尔滨西餐菜点汤菜56种、凉菜50种、肉类108种、水产类137种、野味类50种、面盘19种、禽类41种、冷饮料18种等,共有572种西式菜点在各类厅、馆、亭的餐的饮食品种繁多、口味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啤酒的传入,1900年,俄商乌卢布列夫斯基为满足俄侨生活的需要,率先形容哈尔滨人的饮酒习俗。

3. 俄侨对哈尔滨居住文化的影响
之俄侨难民在银行贷款的支持下也修建了一些私宅,这些房屋多集中在道里、南岗即当时的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界内。

这些住宅随着哈尔滨俄侨的陆续离开,大多数以各种方式转为民宅使用。

俄侨的住宅设施都较为齐备,一般都有卫生间、火墙、烤炉、凉亭、室内地窖等,不仅生活方便,居住起来亦十分安逸。

4.对哈尔滨俄侨交通文化的影响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快捷的铁路运输自然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铁路的开通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交通路线。

过去由黑龙江入北京旧有三道:由吉林、奉天入山海关者曰大道,为进本道;由蒙古各旗入喜峰口者曰蒙古站,亦曰草地,为拜折道;由蒙古境入法库边门者,曰八虎道。

而今山海关内外铁路相衔接,京奉铁路开通,为人们入京及物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的价值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运营,大量俄罗斯侨民移居至此。

哈尔滨俄侨在语言、服饰、饮食、居住、交通、休闲娱乐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居民的生活习俗,在诸多方面都有遗存,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仅揭示、反映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补充了哈尔滨城市民俗文化的内容,而且还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

1.反映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
“历史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3]是历史的深刻记忆。

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

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涉及语言、服饰、饮食、居住、交通、休闲娱乐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能如实反映并揭示俄侨在哈尔滨的社会融入度。

语言方面,哈尔滨很多学校都采用汉语和俄语双语教学;服饰方面,全国各大厂家把其产品能否打入哈尔滨市场视为其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一种“检验”方式;饮食方面,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居住方面,哈尔滨大多住宅都有卫生间、火墙、烤炉、凉亭、室内地窖;交通方面,水陆并用成为哈尔滨交通基本架构;休闲娱乐,奠定了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宗
2
3
A Brief Analysis of Folk Culture of Overseas Russians in Harbin
Wan Hong Li Chunyan
(Heihe University, Heihe 164300, China)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immigrants swarmed into Harb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making Harbin gradually their living and working area. These Russia immigrants has affected Harbin residents’ living habits in clothing, food, housing, transportation, entertainment, etc. On the one hand, the folk culture of Russian immigrants adds the content of folk culture in Harbin,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versity of their folk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ocal culture in Harbin.
Key words: Harbin; overseas Russians; folk culture
[责任编辑:师清芳]
2.补充了哈尔滨城市民俗文化的内容
俄罗斯侨民移居哈尔滨,正是俄罗斯民俗文化移入哈尔哈尔滨近现代服装的样式及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观点,都是受俄侨的影响;在饮食方面,秋林大列巴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素有“东方莫斯科”美誉之城的品牌食品,已入选首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哈尔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居住方面,哈尔滨俄侨的住宅一般都有卫生间、火墙、烤炉、凉亭、室内地窖等,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居住环境与此非常相像;在建筑方面,哈尔滨多数公共建筑融入了很多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拜占庭风格;在宗教习俗方面,哈尔滨还有一部分人保留着俄罗斯东正教祈祷、婚丧、节庆等宗教习俗,如索菲亚教堂等。

3.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哈尔滨俄侨移居中国已逾百年时间,并且大多数俄侨及子女已不在人世,但是哈尔滨俄侨的民俗文化已深深融入哈尔滨民俗文化中,并永远留在了中华大地上。

不仅是哈尔滨俄侨的记忆,也是哈尔滨人的记忆,更是中国人民的记忆,因为是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近代以来,哈尔滨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俄罗斯文化,这种影响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语言和生活两个与人民生
筑与运营,哈尔滨逐渐成为俄罗斯侨民的聚集地,俄侨来到哈尔滨后,首先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俄罗斯语言。

语言是沟通与交流工具,由于受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哈尔滨人不得不与俄罗斯侨民交流,俄语便在哈尔滨人中普遍使用。

哈尔滨俄侨传播俄语,哈尔滨人说俄语,虽都并非他们初衷,但却加深了哈尔滨俄侨与哈尔滨人的相互了解,客观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

生活方面,俄罗斯侨民移居哈尔滨后,他们并没有摒弃本民族的语言、服饰、饮食、居住、交通、休闲娱乐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相反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哈尔滨人也逐渐认同,并适应了哈尔滨俄侨的民俗文化,也促进了哈尔滨人对俄罗斯民俗文化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俄罗斯侨民来到哈尔滨后,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不但没被中国文化融合掉,相反还保持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鲜明特性,并对哈尔滨本土民俗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笔者认为,哈尔滨俄侨民俗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中西文化合璧的文化遗产,还是一笔中俄文化融合的文化遗产。

今天,这笔遗产正是中俄文化深入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哈尔滨要充分挖掘好这笔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与利用,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哈尔滨特色俄侨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27.
[2]于湘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陈俊东.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其保护路径[N].湖北日报,2007-0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