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日历》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历》学案
第一课时
教师寄语:时间一去不复返,日历一天天翻过,望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

2。

理解《日历》中课文的初步大意,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定目标。

由放在讲台上的日历,信手翻动,引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由学生结合课下自行识记了解作者,教师抽查。

冯骥才(1942~),()。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与李定兴合写)、《》,中篇小说《》,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感知文本,我会读。

1.学生初读文本,把不认识的字写出来,查工具书解决,并在小组内展示给其它的同学。

蹒跚嵌入废墟.一缕.涵义捻成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不会的结合工具书解决并在小组内讨论。

生机勃勃:无奈:刻骨铭心:纯粹:
畏畏缩缩:
三.走进文本,我品析。

学生自己思考下列问题,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不会的小组内讨论,比较难的班内讨论。

1. 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

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
2. 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
3.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

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四.结合文本,我运用。

学会运用简单的议论方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进行议论。

试一试,写一写,自选角度,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100字以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写作的思想意义。

2。

理解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3.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一.创设情景,认定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义,相信学过后会有很多感想,下面我们接下来探讨文章的意义。

由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二.走进文本,我品析。

(学生深入去读文章,写出来自己的理解,并写在书上)
1.这一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所有文章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章都是记叙或者抒情的,但是读完这一篇,你很难把它归入记叙或者抒情之列。

比如开头第一段就不像:“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为什么?”再如最后一段:“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
2.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的:日历可以使人随时感知生命,叫人思考生命的可贵。

全文打动读者的特别之处主要在哪两方面?
3.《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围绕哪几点来思考?
三.结合文本,我运用
1.读同学们读下面的句子,以“日历”为叙述对象,阐述自己喜欢“日历”的理由。

读一读,让同学们听一听。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