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13标施工组织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编制依据、原则及总目标
第一节编制依据
1、五台至阳泉高速公路土建施工第13合同段招、投标文件;
2、五台至阳泉高速公路第13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3、《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J064-98)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7、《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81-97);
1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076-95);
1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手册》
14、我公司现有技术水平、机械装备能力及质量、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三合一”管理体系;
15、我公司对施工图审查复核及现场核对资料,施工现场实地踏勘调查资料;我单位历年积累的成熟施工技术、科技成果、施工工艺及方法;多年来从事类似高速公路的施工经验。

以及我公司可调用到本合同工程的各类资源。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原则
一、编制范围
五台至盂县高速公路LJ13合同段土建工程(3.65KM),不包含洞门景观、监控、通信、交通工程,但包括上述预埋管敷设及孔洞预留。

二、编制原则
1、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施工顺序安排合理、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做到安全保证措施首先落实到位,在确保万无一失的
前提下组织施工。

2、优质高效的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

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
贯彻执行ISO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在施工中强化标准化管理,合理组织均衡生产,确保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

3、方案优化的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隧道开挖、建筑物保护、排水防护等方案等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保证安全、确保质量、满足工期、有利环保的原则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4、确保工期的原则
根据建设单位对本隧道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按照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平行及交叉作业,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对各工序作业时间加以控制。

同时,搞好工序衔接,适时进度监控,及时修正作业资源配置,确保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

5、科学配置的原则
根据本隧道的工程量比较大、施工难度比较大的特点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上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隧道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水平高的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周转及专款专用。

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

6、合理布局的原则
从节省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搞好环保、防止水土流失、认真实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生产及生活场地,房屋布局,做好环境保护和营区绿化。

工程完成后,及时平整场地,恢复植被,搞好环境美化。

第三节总目标
一、工期目标
合同工期24个月,计划工期23个月,剩余1个月收尾。

开工日期为2011年4月1日。

二、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责任制落实率100%,隐蔽工程现场检查率100%,工序检查率100%,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合格率100%,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
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标段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评定为合格(质量综合评定得分大于等于93分);国家验收的质量评定得分大于等于90分。

三、安全目标
特种作业工种人员持证率100%,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确保项目整体建设安全。

做到:杜绝群死群伤事故,杜绝重大责任事故,标段零事故率达85%以上。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消灭因公死亡事故,职工重大伤亡率控制在0.4‰以下。

严防爆破伤人、隧道塌方、火灾和交通事故等各类事故发生。

四、资源环境目标
确保达到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和世行环境保护要求,坚持在组织设计中按最小程度的破坏制定方案;在施工中按最大限度地保护采取措施,在施工影响后按最完美的程度全面恢复,达到路景相融、自然和谐的要求。

1、营地建设污水处理及卫生设施配套率达到97%;
2、弃土场环保方案达标率达到95%;
3、表土清理异地存放保存率达到90%。

五、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杜绝违法违纪案件发生,杜绝重大上访事件发生,群众举报的违纪案件查处率100%。

民工工资按时支付,杜绝因民工工资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六、文明施工
制定详尽的现场管理制度,现场布置统一规,施工区材料堆放整齐,场地平整,道路、排水畅通。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全长 3.65km ,包含隧道两座,藏山隧道左线长3251m (ZK59+270~ZK62+521),右线长3250m (K59+270~K62+520),路基400m 。

藏山隧道位于盂县境内上社镇刘家庄村与苌池镇盂北村之间分水岭一带,设计为左右分离式,两洞边墙间距最大约35米,位于隧道洞身段,最小间距约为16.8米,位于五台端洞口,隧道左右线均属特长隧道,总体走向近南向北。

右线洞体全长6440m, 五台端洞口里程桩号K56+080,洞口底板设计高程1006.87m, 盂县端洞口里程桩号K62+520,洞口底板设计高程1116.92 m ;洞体最大埋深413.87 m ,位于K59+435处,左线洞体全长6421 m ,五台端洞口里程桩号号ZK56+100,洞口底板设计高程1007.33 m ,盂县端洞口里程桩号ZK62+521,洞口底板设计高程1117.04 m ,洞体最大深埋425.69 m ,位于ZK59+445处;五台端洞口位于刘家庄村东南1.2K m 徐峪沟南岸斜坡上,现有乡村公路可到达洞口处,距离仅50 m 左右,交通便利,盂县端洞口位于萇池镇盂北村西北侧窑子峪沟东岸斜坡上,只有简易土路可到达洞口。

距离乡村约1K m ,交通不便。

隧道围岩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Q 42a+pl )卵石、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物(Q 3al+pl )及太古界龙华河群灯花组(Arlnd )变
质岩等构成。

路基起讫里程K62+520~K62+920,路基整体宽度为24.5m ,其中行车道为4车道,每车道宽度为3.75m ,中间带宽度为3m ,分离式路基宽度为12.25m ,其中行车道为2车道,每车道宽度为 3.75m 。

线路右侧设框架锚杆内主动防护网一处(K62+520~K62+622),线路左侧设一级护面墙一处(ZK62+521~ZK62+615),线路右侧设护面墙+框架锚杆一处(K62+520~K62+622),拱形骨架护坡两处,线路右侧K62+673.8~K62+871.7,线路左侧ZK62+662~ZK62+845。

路基挖方48502m 3,填方155849m 3.
涵洞两座,其中包括K62+648.5 1-4m 钢筋砼盖板通道,涵长50.7m ,K62+770 1-4m 钢筋砼拱通道,涵长107.72m 。

二、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路基400m ,土石方48502m 3;藏山隧道2*0.5座,隧道左线长3251米,隧道右线长3250米,斜井1座696.585米;竖井一座153.8米;涵洞两座,其中包括K62+648.5 1-4m 钢筋砼盖板通道,涵长50.7米,K62+770 1-4m 钢筋砼拱通道,涵长107.72米。

三、技术难点
1、地面沉降控制
隧道洞口V 级围岩段地质条件较差,洞定覆盖侧较薄,跨度大,空间效应明显,施工不当,可能引起坍方或过大的地面沉降,因此施工过程中洞口段地层的安全稳定和施工引
起的地面沉降的控制是本隧道施工成功的关键。

2、通风排水
藏山隧道左洞全长6421m,右洞全长6440m,属长隧道,如何做好通风、排水控制也是本隧道施工的技术难点之一。

3、隧道不良地质处理
初步勘查阶段在隧址区沿隧道右中轴线进行了浅部地震法物理探查,主要为查明隧址内发育的构造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物探工作共解译多处推测断层,施工时容易产生塌方,影响施工进度和产生安全隐患,需做好及时的防治和预防。

F3:正断层,于线位正交于K61+087处,走向800,地质、过程中发现地表岩层错断,两侧岩层产状和岩性不一致;物探解译结果显示该处为较可靠推测断层,倾向SSE,倾角800,断距16.8m;钻探验证发现两侧岩层岩性差别较大,综合判定该断层倾向1700,倾角500,断距50m,断层破碎带宽约1 m,与线路前进方向的夹角约400,区内延伸长度约20公
里。

上盘地层为O
2s3石灰岩及O
2
s2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盘地层为O
2
s2白云质灰岩、泥灰
岩。

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

F4:正断层,与线位正交于K61+352处,地质调绘发现沟底岩性突变,岩层倾角急速增大,近直立状;物探解译该处为较可靠推测断段,倾角780,断距3∽17m;钻探验证发现两侧地层错断,综合判断该断层走向500,倾向3200,倾角650,,断距15m,断层破碎带宽约1m,与线路前进方向的夹角约700,区内延伸长度约0.5公里。

上盘地层为O
2
s2白云质
灰岩、泥灰岩,下盘地层为O
2s3石灰岩及O
2
s2泥灰岩、白云质灰岩。

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较影
响大。

第二节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藏山隧道位于喀斯特侵蚀剥蚀地中山区,由于侵蚀、剥蚀作用,山势陡峻,山坡为中陡坡,山体总体呈东西走向,山势中部高,东西低,南北两侧山坡冲沟发育,基岩打面积出露。

微地貌表现为基岩山梁、冲沟,中陡坡及陡坎等。

左洞地表最低海拔高程1018.03m,最高海拔高程1491.97m,相对高差473.94m,右洞地表最低海拔高程1006.37m,最高海拔1486.97 m,相对高差480.6 m,五台端洞口位于刘家庄村东南徐峪沟南岸山坡上,坡向320o左右,坡角在50o~60o之间。

盂县端洞口位于萇池镇盂北村东西北侧窑子峪沟南岸斜坡上,坡向40o左右,坡角30o~40o之间。

隧址区范围内植被发育,以松林及灌木为主,覆盖率约80%。

二、岩性地层
藏山隧址区地层结构较简单,依据地质调查、物探及钻探揭示,地层由新至老依次有: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
4al+pl)卵石、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
3
al+pl)黄土(粉质粘土)、
奥陶系中统(0
2)、奥陶系下统(0
1
)沉积岩和寒武系上统(∈
3
)沉积岩,现将各组地层
岩性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简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
4
al+pl)卵石
该套地层分布于五台端隧道洞口处,为洞口段的主要围岩,在左右线洞体重分布长度分别为21米、25米,分别占左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0.33%、0.39%,岩性为杂色卵石,磨圆度差,呈亚圆形,及配不良,一般粒径20~80mm,夹杂漂石,充填粉土,一般厚度1~6
米之间,稍密。

al+pl)湿陷黄土(粉质黏土)
(2)第四系上更新统(Q
3
该套地层分布于盂县端隧道洞口处,为洞口段的主要围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3米、21、6米,分别占左右线洞体内围岩总量的0、36%、0、33%,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粉质黏土),土质较均,具打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硬塑,一般具有Ⅱ级自重湿陷性,总厚度一般在2~4米之间。

s3)石灰岩和泥灰岩
(3)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上段(0
2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盂县端洞口大面积分布,为隧道盂县端洞口及其附近洞身段主要围岩,岩性可分为石灰岩和泥灰岩,石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388.8m、399、7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 6.05%、6.21%;在斜井主要分布洞口段,长度为420 m,为斜井洞身段主要围岩,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32.71%,青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构造,局部夹有薄层石灰岩,岩质较坚硬,可见溶蚀现象。

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表面可见豹皮状花纹。

泥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56.3 m,、255.8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3.99%、3.97%;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中部,长度为80 m,为斜井洞身段围岩之一,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 6.23%,灰黄色,泥晶结构,角砾状构造为主,夹薄层状及团块等多种形式,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该套地层层间岩性变化较大,软硬程度很不均匀,以软岩类岩石为主,呈软硬相间状,节理裂隙发育。

抗风化能力较弱,同时溶洞,溶孔等溶蚀现象发育。

岩体较破碎—破碎。

s2)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4)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段(O
2
该套地层分布在隧址区盂县端洞身范围内,岩性可分为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

白云质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为720.7 m,676.9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11.22%、10.52%;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长度为180 m,为斜井洞身段主要围岩,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14.02%,灰白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可见溶蚀现象,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岩质较坚硬。

泥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11.4 m、252.7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 3.29%、3.92%;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长度为120 m,为斜井洞身段围岩之一,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9.35%,浅黄色,泥晶结构,角砾状构造,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该套地层层间岩性变化较大,软硬程度很不均匀,主要属于软岩类岩石,呈软硬相间状,节理裂隙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同时溶蚀现象发育,岩体较破碎。

(5)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下段(O
s1)石灰岩和泥灰岩
2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中段盂县端洞身范围内有分布,岩性可分为石灰岩和泥灰岩,为隧
道洞身段围岩之一。

石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98.1 m、292.8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4.64%、4.55%;斜井中分布于洞身,长度为120m,为斜井洞身段主要围岩,占斜井洞体内围岩总量的9.35%,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坚硬,性脆,可见白色方解石石脉,岩体较破碎—破碎。

泥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465.6m、464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7.25%、7.20%;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中部,长度为220 m,为斜井洞身段主要围岩,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17.13%,浅黄色,泥晶结构,角砾状构造,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该套地层层间岩性变化较大,软硬程度很不均匀,主要属于软岩类岩石,呈软硬相间状,节理裂隙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同时溶蚀现象发育,岩石较破碎。

(6)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上段(O
x3)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
2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中部洞身范围内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岩性可分为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

白云质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636.4 m、616.2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9.91%、9.57%;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长度80 m,为斜井洞身段围岩之一,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 6.23%,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属较坚硬岩。

石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696.4 m、718.7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10.85%、11.16%;斜井中主要分布于洞身,于隧道主体相连,长度为64 m,为斜井洞身段围岩之一,占斜井洞体围岩总量的 4.98%,浅灰—深灰色,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坚硬,性脆,可见白色方解石脉。

x2)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
(7)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中段(O
2
该套地层分布在隧址区中部五台端洞身范围内,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岩性可分为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

白云质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479.9 m、477.5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7.47%、7.41%,浅灰白色,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善。

泥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42.8 m、252.2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3.78%、3.92%,灰黄色,泥晶结构,以角砾状为主,夹薄层状及团体状等多种形式,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该套地层层间岩性变化较大,软硬程度很不均匀,主要属于软岩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同时溶蚀现象叫发育,岩体破碎。

石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是551.8 m、536.4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8.59%、8.33%,灰—深灰色,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坚硬,岩芯表面可见明显的豹皮状花纹。

(8)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下段(O
x1)泥灰岩
2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洞身中部五台端一侧有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岩性为泥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294.2 m、320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4.58%、4.97%,浅灰白—浅黄色,泥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白云质含量高,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该套地层层间岩性变化较大,软硬程度不均匀,主要属于软岩类岩石,呈软硬相间状,节理裂隙较发育,钙质充填,岩芯表面竹叶花纹明显,岩体较破碎。

与下伏的亮甲山组呈轻微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І)白云质灰岩
(9)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O
1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盂县端洞口范围内有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301.6 m、290.6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4.70%、4.51%,灰色—灰白色,强—中风化,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燧石结核,节理裂隙发育—较发育,岩体在洞体范围内呈中风化状态,岩体破碎—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
y)石灰岩
(10)奥陶系下统治里组(O
1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五台端洞身范围内有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607.7 m、599.5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9.46%、9.31%,岩性为石灰岩,浅灰色,强—中风化,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燧石,节理裂隙较发育,溶蚀明显,分化壳厚度一般为3~5 m,局部可达8~10 m,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

f)白云岩
(11)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3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五台端洞口附近有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分别为49.9 m、49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0.78%、0.76%,岩性为白云岩,灰白,中风化,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溶蚀明显,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

(12)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f)石灰岩
3
该套地层在隧址区五台端洞口范围内有分布,为隧道洞身段围岩之一,在左右线洞体中分布长度为176 m、191.4 m,分别占左右洞体内围岩总量的2.74%、2.97%,岩性为石灰岩,灰白—灰黑色,强—中风化,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溶蚀明显,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

三、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属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贫乏地区:
四、气象
隧址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凉爽宜人,夏季炎热多雨,春季风沙肆虐,春旱频繁。

区内气温一月份温度最低,七月温度最高,年平均气温为8.7o C,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59mm,最大冻土深度110cm。

五、地质构造
项目区走廊带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五台块隆(包括晋中新裂陷)、沁水块岰两大构造单位。

其Ⅳ级构造单位有:阜平穹状隆起带、盂县岰缘翘起带、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西褶皱带三个构造单元。

隧址区位于盂县岰缘翘起带,该翘起带位于沁水块岰的北部,总体表现为北翘南倾的单斜构造,岩层走向近东向西,倾角10O左右,受区域构造控制,隧址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是由燕山运动形式的构造格局,其主体走向为北北东,北北西向,伴生一系列断层、褶皱。

(一)断层
初步勘查阶段在隧址区沿隧道右中轴线进行了浅部地震法物理探查,主要为查明隧址内发育的构造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物探工作共解译多处推测断层,具体位置见初步设计阶段物探地震纵断面图。

本次勘查在利用初勘阶段地质调绘和物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各异常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钻口验证,将物探解译的多数推测断层予以排除,最终在隧址区共确定断层2条,在断层两侧地层略有褶曲,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和完整性影响较大。

F3:正断层,于线位正交于K61+087处,走向800,地质、过程中发现地表岩层错断,两侧岩层产状和岩性不一致;物探解译结果显示该处为较可靠推测断层,倾向SSE,倾角800,断距16.8m;钻探验证发现两侧岩层岩性差别较大,综合判定该断层倾向1700,倾角500,断距50m,断层破碎带宽约1 m,与线路前进方向的夹角约400,区内延伸长度约20公
里。

上盘地层为O
2s3石灰岩及O
2
s2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盘地层为O
2
s2白云质灰岩、泥灰
岩。

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

F4:正断层,与线位正交于K61+352处,地质调绘发现沟底岩性突变,岩层倾角急速增大,近直立状;物探解译该处为较可靠推测断段,倾角780,断距3∽17m;钻探验证发现两侧地层错断,综合判断该断层走向500,倾向3200,倾角650,,断距15m,断层破碎带宽约1m,与线路前进方向的夹角约700,区内延伸长度约0.5公里。

上盘地层为O
2
s2白云质
灰岩、泥灰岩,下盘地层为O
2s3石灰岩及O
2
s2泥灰岩、白云质灰岩。

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较
影响大。

六、构造稳定性及地震
隧道位于喀斯特侵蚀剥蚀低中山区,由于侵蚀、剥蚀作用,山势陡峻,山坡为中陡坡,
山体总体呈东西走向,山势中部高,东西低,南北两侧山坡冲沟发育,基岩大面积出露。

微地貌表现为基岩山梁、冲沟及中陡坡等。

地块稳定,结合地震活动、外动力地质现象、岩(土)体强度及稳定性分析,隧址区地壳稳定性,为较稳定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J8306-2001)的有关规定,结合《山西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山西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第三节临时工程
一、施工驻地
在藏山隧道出口与2号斜井及竖井处分别设置第一、二、三驻地,工班作业区建设按业主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建设。

办公区、生活区及主要施工作业点实行封闭式管理。

二、施工便道
本合同段毗邻村道和机耕山道,交通便利,施工便道主要利用既有村道及部分新建便道。

三、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拟同当地政府和电力部门协商,引进的当地主线电源,在藏山隧道进口作业区设800KVA1台、630KVA1台、400KVA2台共四台变压器,斜井作业区设2台800KVA、1台400KVA变压器,同时根据工程需要,配备250KW发电机组作为后备电源,以保证电网停电时能继续进行施工。

四、施工用水
由于施工区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贫乏,作业区驻地生活用水与搅拌站生产用水采用钻井取水的方式,在隧道出口水井处设置一个容量为600m3的蓄水池,供应隧道出口、搅拌站、隧道斜井的施工用水。

五、仓库及砼拌合站
仓库的设置分为工地临时仓库和现场临时仓库为满足贮存材料、燃料、配件及其它物件,在隧道施工队第一驻地和第二驻地分别设置一座工地临时仓库点。

现场临时仓库则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予以设置;仓库的搭建采用彩钢板房,仓库不同物料设标志分别堆放,对有防水要求的材料加盖防水布,并做好防受潮和防污染处理。

本合同段设置大型混凝土集中拌和站一座,位于藏山隧道出口,占地面积约12亩,配置1200型、900型混凝土搅拌机各一台,操控台采用全自动化控制。

砼集中拌和站距离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