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顺胡同斌庆社旧址建筑保护与利用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北京百顺胡同斌庆社旧址建筑保护与利用探究
王思远,江 虹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摘 要: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京剧开始在大栅栏地区奠定基础,开创了以“四大徽班”为首的京剧先河,大栅栏记录了四大徽班在城市中探索和发展的历程。
坐落于百顺胡同中的40号院,不仅是俞菊笙之子俞振庭开创的斌庆社旧址、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旧址,同时也是著名京剧演员俞菊笙故居。
如今,由于斌庆社旧址保护措施并不到位,已不复当时风貌。
文章尝试从斌庆社旧址的现状勘察入手,了解其保护现状及其现存问题,分析导致其现状的原因,结合其价值探析及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总结相应的保护原则与对策,为今后此类建筑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斌庆社旧址;春台班;保护;再利用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The Old Site of Binqing T roupe Building in Baishun Alley , Beijing
WANG Siyuan, JIANG H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when Huiban entered Beijing, Peking Opera began to lay a foundation in the Great Barrier Area, pioneering Beijing Opera with the "Four Huiban" as its head. The Great Barrier recorded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Huiban groups in the city. Located in Baishun alley, No. 40 Courtyard is not only the site of Binqing Troupe founded by Yu Zhenting, son of Yu Jusheng, but also the site of Chuntai Class, one of the four Huizhou Classes. It is als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Yu Jusheng, a famous Peking Opera actor. At present, due to the inadequate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old site of Binqing Troupe, it is no longer the style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Binqing Troupe's old site, to understand its protec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its status quo, and to sum up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light of its value analysis an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ch building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old site of Binqing troupe; Chuntai class; protection; reuse
作者简介:王思远(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
E-mail:739110555@.
北京宣南地区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建筑,其中大多为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所建。
由于当时施行“旗民分治”政策,汉人不得居住于内城,因此进京的徽班艺人多聚集于宣南地区。
斌庆社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百顺胡同40号,属于北京市西城区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多提及大栅栏作为新旧城交错时枢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百顺胡同、韩家潭胡同等作为京剧名家故居的
载体功能。
百顺胡同40号院作为著名京剧演员俞菊笙与俞振庭故居,同时也是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旧址、斌庆社旧址,目前仅为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其院落与建筑的整体保存状况堪忧。
1 历史沿革
百顺胡同是大栅栏街道中的八大胡同之一,这
图1 斌庆社旧址卫星图(2018年)(来源:作者改绘自谷歌地图)
1.1 清乾隆年间为武生俞菊笙故居
俞菊笙(1839—1914),原名光耀,学名玉笙,号润仙,被称为京剧的“武生鼻祖”。
原籍为江苏苏州,生于北京,自幼学艺,其父为四喜班小生俞鸿翠。
幼师于忠恕堂,师从张二奎,后从杨二喜习武旦,之后改为武生。
俞菊笙出科后主持春台班,开武生挑班唱大轴之先例。
1893年,俞菊笙与陈德霖、余玉琴等合办了小福寿科班。
俞菊笙因其性格爽利,绰号“俞毛包”,杨月楼曾保荐他任梨园行会组织——精忠庙庙首[3]。
京剧形成初期,并无武生这一行当。
随着京剧的发展,武生开始出现,第一代的武生中出现了3位创始武生流派的艺术家,分别是俞菊笙、黄。
俞菊笙演戏风格勇猛威武,世称1.2 清末同治年间为春台班旧址
春台班由两淮盐商总领事江春创建于扬州,于嘉庆六年(1801年)进京。
进京后班子坐落于百顺胡同,此前多于安徽流动演出。
早期以徽调为主,也表演乱弹诸腔和昆腔,嘉庆二十五年解散,道光三年复出,复出后转为皮黄戏班[4]。
清同治末年,俞菊笙与胡喜禄共同接管春台班。
俞菊笙接管春台班后,进行风格转变。
他将武花脸应工剧目的勾脸戏改为武生表演,勾脸武生风格由此形成;还将《挑华车》改为俊扮武生戏,后世皆遵从这个转变。
春台班内有许多著名艺人,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京剧泰斗杨
师尚和玉皆为俞门弟子。
俞菊笙在春台班内表演时,首创了武生勾脸的演法来表现生、净两个行当间的角色,开创性地将武旦打出手技艺用于武生戏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内的先河。
1.3 民国时期为斌庆社创办地
俞振庭,武生演员,为俞菊笙第五子,有“小毛包”之称。
1917年,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创办斌庆社,所收艺徒于东跨院练功,培养出许多京剧艺术人才,如朱斌仙、毛庆来、李万春、王少楼等。
徐碧云、马最良、杨宝森等京剧名家,都出自斌庆社,自成一派的李万春也出自斌庆社[5]。
1919年,斌庆社学生开始登台实习演出。
俞振庭打破成规,提倡允许戏园演出夜戏。
其允许男女演员同台、男女观众同席之思想首开男女合演先河。
1930年初,俞振庭邀多位名家联袂演出,盛况轰动京城。
此后不久,斌庆社因经费等因素解散,历时13年。
俞振庭中年时身体抱恙,极少演戏。
1936年9月7日,杨小楼、梅兰芳、李万春、裘盛戎等在京名家,在俞宅内为俞振庭演出“搭桌戏”,足见俞振庭人脉之广。
1939年,俞振庭病逝于此地,享年60岁。
从俞鸿翠至今,俞门为六代梨园世家。
2 斌庆社旧址价值分析
2.1 历史价值:京剧诞生与发展的集中展示地
斌庆社旧址前身为京剧名家“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故居,记载了第一代武生艺术家历史。
从俞菊笙接手春台班开始,该地汇聚了以杨小楼、尚和玉等为代表的弟子。
杨小楼以变化、创新为主,而尚和玉多为传承与保留,他们对京剧文化的改革、传承和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在此地创立斌庆社,后发展为北京著名的京剧科班之一。
斌庆社旧址见证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徽班进京的盛况,见证了斌庆社从开办到解散的历史,对如今研究祖辈艺术家们在京剧文化传承与思想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2.2 建筑科学价值: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典型代表
斌庆社旧址经过历史变迁,依然完整保留了其原始格局。
斌庆社由前后院及东跨院组成,前院是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东西南北房各3间,原顺墙有一连廊,现有一甬道贯通前后院,东跨院与后院之间由东跨院南房辟半间门洞贯穿。
其建筑空间布局展示出北京四合院规整且富有变化的格局,反映了四合院建筑的多样性与自由性。
2.3 建筑文化价值:京剧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见证地
斌庆社旧址作为斌庆社的创办地、春台班的旧址,汇聚了许多重要的京剧演员。
他们大都自幼学艺,师承有门,如朱斌仙、毛庆来等。
另有带艺入科班的李万春、王少楼等人,都曾在斌庆社东跨院学习。
这些京剧演员对我国京剧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地曾举办多次大型演出,名旦果湘林、胡喜禄、李万春、裘盛戎等都在此地进行过演出。
他们多次打破成规,为京剧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徽班艺人在京腔与徽剧的基础上融合秦腔、汉剧,吸收昆曲之长,从而形成京剧。
第一代京剧演员对京剧的探索与融合都对京剧文化的诞生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近代我国的历史、文学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徽班艺人不仅对京剧文化作出卓越贡献,对斌庆社旧址的文化价值积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斌庆社旧址现状勘察
3.1 斌庆社旧址形制现状勘察
斌庆社旧址位于百顺胡同西侧尽头,坐南朝北,建筑群总体布局为南北向,由前院、后院、东跨院3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700 m2,建筑面积约500 m2。
大门建在西北角,院内与路面之间有高差,进大门需下台阶,称为“倒下门”。
院内铺地有青砖与瓷砖,铺地较平整。
进院门为前院,有北房3间,西侧间辟了半间为门道,另半间为门房;有东西厢房各3间,3间东厢房是红砖砌墙,后墙外绘有戏画,为后建;西厢房旧时为花房,现有一加建建筑堵塞其入口;另有南房3间带前廊,为俞菊笙及俞振庭两代客厅;北房前原有影壁一座,现已不存;北房、东厢房现有居民居住,西厢房与南房空置。
前院东侧有一东跨院,有北房两间,两间东厢房旧时为花房,有南房一间半,南房西侧间辟半间门洞可以进入后院。
东跨院是斌庆社艺徒练功之地,现北房与南房有居民居住,厢房空置。
前院顺东墙原有游廊可通往后院,现多经东跨院与后院中间的甬道进入后院。
后院有北房两间半,两间东厢房为花房。
院南面为一座两层青砖小楼,上下共有房11间,楼梯建于西端的门内,均有前廊,前廊栏杆为木雕装饰,由于自然风化略有破损。
3.2 斌庆社旧址残损现状勘察
基于实地调研,对斌庆社旧址院落内外环境现
图2 斌庆社旧址现状评估图(来源:作者自绘)
0248 m
3.5 现状勘察结论
从现状勘察结果可知,斌庆社旧址整体格局并无较大变化,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平面形式,院落边界清晰,形制规整。
内部主体建筑中的文物建筑虽尚存,但从院落内外环境与建筑物保存状况来看,斌庆社旧址的整体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斌庆社旧址虽为第三批北京市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但并不在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极不利于斌庆社旧址的保护,斌庆社旧址受到整体破坏的可能性较大。
4 斌庆社旧址保护与再利用探究
4.1 保护范围与保护策略探究
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适用于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斌庆社旧址保护的有:①完整性原则,即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对其价值、价值载体及其环境等体现文物古迹价值各个要素的完整保护;②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即应当把干预限制在保证文物古迹安全的程度上;③防灾减灾原则,即及时认识并消除可能引发灾害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6]。
斌庆社旧址的整体空间布局、院落内外环境景观、附属文物等均是其价值体现,因此应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规划保护区划,以便最大化保留其价值要素。
在具体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破坏趋势为目的,尽量避免过度干预,以免使文物古迹价值、信息发生改变。
最后,预防性保护是借助必要的预防性设施,尽量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制止人为破坏行为。
斌庆社旧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应从宏观到微观开展。
①应当符合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保护规划,在大栅栏街区发展定位的前提下设计斌庆社旧址保护方案。
②应以院落内外环境与建筑的真实性评估为基础,遵循保护传统建筑的真实性原则。
在总体布局层面,从斌庆社旧址的历史格局演变入手,保存斌庆社旧址完整的院落格局与院落边界。
针对院落内的现状问题提出改善方法,加建、违建建筑依法拆除,清理院落空间,降低院落内部建筑密度;改善院落环境,清理私拉线缆、垃圾堆放等现象,还原院落本身面貌。
在单体历史建筑保护层面,应根据不同建筑的不同情况开展保护修缮工作。
保护状况不佳的后院正房,应对风化的砖墙进行掏砌修补、重新抹灰,破损的木雕装饰与脱落的油饰彩画应进行专业修缮;东跨院北房应拆除加建建筑,清理堆放的杂物,露出建筑完整立面,对开裂木柱进行替换或修缮;保存状况一般的前院北房、西厢房和南房,应对内墙面重新抹灰,更换破损的屋面瓦,修复风化墙体。
4.2 再利用途径探究
斌庆社旧址的再利用设计方案应在保证现有院落格局不被打破的原则上进行。
四合院再利用最重要的是策划设计功能,综合考虑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定位与斌庆社旧址的历史文化沉淀,在再利用途径探索中,应结合斌庆社旧址与京剧文化的关联进行设计。
4.3 京剧文化展示馆
京剧文化起源于大栅栏,发源于大栅栏,这里有京剧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斌庆社旧址历经沉浮,现在作为大杂院民居存在,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应将其作为京剧文化展示馆让京剧文化这一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使该四合院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4.4 名人故居博物馆
百顺胡同中居住过多位京剧艺术家,而多数前来的游客对这些京剧艺术家并不了解。
随着我国文化政策的变迁,许多中外游客对京剧这一文化特色燃起兴趣,名人故居博物馆作为历史的眼睛,可以展示京剧艺术家们的生平往事。
4.5 特色社区文化中心
居民生活与斌庆社旧址联系密切。
可将作为百顺胡同的部分的斌庆社旧址规划为特色社区文化中心,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又可以复兴街区产业,将京剧文化发展为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5 结束语
斌庆社旧址是北京宣南地区名人故居的典型代表。
它既是俞菊笙、俞振庭的故居,又是春台班与斌庆社的旧址,见证了武生早期三大流派的“俞派”诞生与发展。
其前后院带东跨院的组合形式展示了四合院的规整性与自由性,是研究宣南地区四合院的重要参照。
此外,它见证了京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斌庆社旧址的保护策略研究中,可得到以下启发:四合院的保护修缮工作,应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出发;在院落总体布局方面,应最大化地保留其历史价值要素;在单体历史建筑保护层面,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根据不同建筑的不同情况进行修缮,应以预防性保护优先于抢救性保护,使斌庆社旧址能遵循其历史轨道继续发展下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红丽.大栅栏与京剧起源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2006.
[2]张爵,朱一新.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
版社,1982.
[3]王文章,吴江.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下[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11.
[4]王文章,吴江.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上[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11.
[5]迟金声.几位京剧名家的故居:百顺胡同[J].中国京
剧,2019(3):90-91.
[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