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矛盾修辞法的修辞功能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矛盾修辞法的修辞功能和特点
①
王叔新
(台州学院初等教育系,浙江临海317000)
摘 要:汉语矛盾修辞法有丰赡的修辞功能,它能揭示主客观世界各种矛盾现象,表现人类深邃的哲理思想,强化语言表达作用。
语意的思辨性、语言的精练性和结构的创新性是矛盾修辞法的修辞特点。
关键词:矛盾修辞法;功能;特点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3-0051-04
ON THE FUNCTIONS AN 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OX YMORON
W ANG Shu 2xin
(Taizhou Univer sity ,Linhai 317000,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oxym oron with great functions can reveal all kinds of coutradictory phenomena between the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w orld ,manifest human ’s deep philos ophical thinking and strengthen the language expressive function.As for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logic of the meaning ,the succinctness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creativity of the structure are obviously embodied.
K ey w ords :oxym or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矛盾修辞现象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矛盾修辞法也是人类语言修辞学中共有的修辞手法之一。
外语矛盾修辞法的源头在古希腊,希腊语Oxym oron 由相互矛盾的二层语意构成,Oxy 意为尖锐的、敏锐的,m oron 意为鲁钝的、愚蠢的,Oxym oron 意为敏锐的愚钝。
后该词被引入英语、德语,成为语言修辞学的专用语,意为矛盾修辞法。
汉语中也存在矛盾修辞现象,矛盾修辞法也自然成为汉语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矛盾修辞法是用字面上语义矛盾的词句组合来寄寓深厚意蕴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有二个简明扼要的区别性特征。
一是结构上由字面上语义矛盾或不协调的字句组合而成,如俗语:打是亲,骂是爱;巴金爱情小说《春天里的秋天》;进口电影《真实的谎言》等。
这一结构特征使该修辞法清楚地区别于其它修辞方法,也是该修辞法在结构上充满新意、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另一个特征是字面的矛盾语义后蕴藏着深层的逻辑和深厚的意蕴。
这一语义特征使人望而生疑,发人深省,能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这
是矛盾修辞法在语义上表现出的重要特征。
鲁迅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矛盾题意寄寓深厚意蕴的典型。
左联五烈士罹难后,鲁迅不愿自己沉溺在多年来铭心刻骨的悲愤之中,很想“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而要摆脱悲哀的最好方法是“写一点文字”,即把自己无形的哀思变为有形的永恒的记念,把个人的悲愤化为全社会的公愤,这才是“忘却的纪念”这一矛盾修辞的深厚意蕴和深层逻辑所在。
矛盾的题意寄寓着作者对左联五烈士难以言喻的挚爱和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的强烈憎恨。
再如:
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得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无事忙”这看似不经意的矛盾绰号,却有深厚的意蕴。
在封建社会封建家庭,读书应举和宦游被看作正经大事,而贾宝玉偏不爱做这些事,偏喜欢和姐妹下人们及江湖寒士交往,为此他屡受贾政训斥。
薛宝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借“无事忙”这个矛盾修辞的绰号含蓄地指出贾宝玉不安心读书,
①收稿日期:2002-09-27
作者简介:王叔新(1954-),男,浙江临海人,浙江台州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道家思想研究。
第3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5月 N o.3 Journal of S ichuan T eachers C ollege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May 2003
一天到晚厮混瞎忙的性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汉语矛盾修辞法有着丰富的修辞功能。
它以精练的语言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矛盾现象,表现人类深邃的哲理思想,给读者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启迪。
庄子就以矛盾修辞手法来表现世界的运动性质,他在《齐物论》中指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用恩格斯评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这一论题的话来解释庄子这段名言非常贴切。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1]正因为世界是运动的,人们就不该用静止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世界。
矛盾修辞法可以表现对立统一的矛盾,启发人们辩证地看待事物。
《老子》第二章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通过八组事物的矛盾修辞,说明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此外,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失败成功之母。
这些俗语都表现了人民群众运用矛盾修辞法辩证地看待得失成败的豁达胸怀。
揭示事物现象与本质的矛盾是矛盾修辞法的又一功能,它能培养人们求真求实的作风。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好喝懒做,虚伪,还偶尔偷窃,但又称“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修辞。
从现象上看,孔乙己品行是不好的,但这些坏习气不是孔乙己的本质,而是封建教育的恶果。
尽管深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孔乙己的本性没有泯灭,他善良、正直、慈爱。
他不像穿长衫坐着喝的富人拖欠酒钱;不像阿Q那样欺软怕硬,而是对弱小充满同情和关爱,他诚恳地教小店倌认字,平分茴香豆给围观的孩子吃。
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从现象和本质两方面揭示孔乙己自身善和恶,真诚与虚伪的深刻矛盾,哀其不幸,怒其不悟,使作品感人至深。
矛盾修辞法可以表现因果矛盾。
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文子・符言》)善于游泳的不会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不会被摔死。
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果道理。
但反过来讲,不会游水的不会下水,不会骑马的不会上马,溺死摔死的可能性就很少;而善游者经常游水,善骑者经常骑马,一不小心可能出危险。
当然,这种溺死,摔死是个特殊的现象,因此“善游者溺,善骑者堕”这一因果矛盾修辞揭示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矛盾修辞法能够表现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矛盾,启发人们多层面地理解生活。
杨朔在《荔枝蜜》中指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杨朔以蜜蜂体形和蜜蜂精神的矛盾对比来突出蜜蜂的高尚品质,歌颂像蜜蜂般勤劳的人民,意味深长。
再如:“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鲁迅《孤独者》)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有独立人格时穷困潦倒,连买邮票钱也没有,因此房东小孩子也不理睬他。
当他随波逐流依附军阀后,马上门庭若市。
于是他痛苦地向故友表达自己矛盾的心情。
从精神生活上讲,他是彻底失败了,理想破灭,丧失正直人格;但从物质生活上讲,他是胜利者,做了师长顾问,月薪八十现洋。
魏连殳就在精神与物质的矛盾煎熬中走向灭亡。
表现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是矛盾修辞法的又一独特功能,它启发人们做事要尊重规律,讲求实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修辞,其中蕴藏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
《老子》四十二章指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认为,客观规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有时人们减损贬低它,它反而得到增益提高,有时增益抬高它,它反而受到减损贬低。
这则动机与效果的矛盾修辞表明,如果违背规律一意孤行,其客观效果与主观愿望将适得其反。
此外,习惯用语“打是亲,骂是爱”、“歪打正着”等都是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矛盾修辞范例。
矛盾修辞法可以表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启发人们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鲁迅就在作品中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法。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似乎确凿”就是表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修辞。
从主观上讲,作者离别故乡几十年了,儿时的百草园印象也显得模糊了,所以只能用不定副词“似乎”。
从客观上讲,不管时间隔了多久,记忆如何不清,儿时的百草园野草丛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作者又在“似乎”后加了肯定副词“确凿”。
再如《老子》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从主观上看,老子认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施。
但从客观上讲,天下人追名逐利,贪慕虚荣,与道家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天下人对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等主张是难以理解接受,难以实施的。
这则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修辞表现了老子贵有自知和知人之明的品质。
矛盾修辞法能够表现名与实的矛盾,揭示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
如:“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
”(老舍《月牙儿》)月牙儿母亲
25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因穷困而沦落了,月牙儿也因此陷入贫困沦落的边缘。
生活中她得不到母亲物质精神上的任何关心和爱护,她甚至因母亲而蒙羞。
实际生活中月牙儿如同没妈的孤儿,妈妈徒有其名。
“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这句名与实的矛盾修辞表现了黑暗社会给下层妇女带来的巨大痛苦。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后矛盾,是矛盾修辞法的又一功能。
如:“虚伪到这地步,其实是顶老实了。
”(瞿秋白《鲁迅的精神》)虚伪和老实是矛盾的,但虚伪到极点,事物的本质就会暴露无遗,欺骗性也丧失殆尽,虚伪就变为老实了。
列宁有句名言:在真理面前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
这也是用矛盾修辞法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后矛盾,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它告诫人们要掌握适当的度,把握矛盾转化的主动权。
上述各种矛盾修辞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揭示了各种矛盾的语言现象中所蕴藏的深层事理,体现了人们辩证地看待世界的敏锐思想和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表现人类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是矛盾修辞法的又一大功能。
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交织着鲁迅对等左联五烈士难以言喻的挚爱痛悼之情,以及对反动当局无比愤恨的复杂感情。
“无事忙”这一绰号寄寓着薛宝钗对贾宝玉恨铁不成钢的世俗之爱。
丁玲在《丁玲选集自序》中说:“这本集子一共十六篇,是在四十八篇短篇小说中选出来的。
创作日期是从1927年到1941年。
从这本集子里面大约可以看得出一点点我的创作的道路。
是长长的路,也是短短的路。
”丁玲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1931年丈夫胡也频遇害后她加入“左联”,1933年被捕入狱,1936年逃出南京监狱,到达陕北。
在坎坷的人生创作道路上她度日如年,所以当她回顾当时的创作,感到这是一段漫长的路。
但从自己的一生创作来看,这段道路又显得短暂。
“是长长的路,也是短短的路”这一矛盾修辞表现了作者回顾自己人生创作道路时复杂矛盾的感慨。
矛盾修辞法能够表现奇特的自然景观。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俄罗斯奇妙景观“白夜”作为小说题目。
我国诗人苏阿芒把挪威的矛盾奇观“午夜的太阳”写入诗歌“我爱你中华”,收到耳目一新的修辞效果。
此外,云南会爬树的鱼,阵雨天“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矛盾情景的描述都是矛盾修辞法的天然功能,它使人大开眼界。
矛盾修辞法还有突出强调的功能。
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为大力弘扬儒家之道,针对当时佛教道教盛行的社会现象,韩愈指出佛教道教不加以遏止,则儒家的圣人之道得不到流行。
句子省略了主语部分,使谓语的矛盾突现出来,强调了塞与流、止与行的必然联系,语意铿锵有力。
再如:“我们到那里出兵,只消几天没有水吃,就活活的要渴死了。
”(《儒林外史》三十九回)“活活的要渴死了”这个矛盾修辞强调了“渴死”的受折磨过程和苦痛情态。
这种表达在口语中常用。
如活活饿死、活活打死、活活气死。
这种矛盾表达都起到强调情态的作用。
又如,“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情意不合的朋友即使相处到老,还同刚认识一样陌生;心灵默契的朋友即使刚刚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知心。
这组矛盾修辞强调了相知时间与程度的矛盾,这种表达在口语中也常用,如:一见如故。
新交的老朋友等等。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是解读矛盾修辞法的一把金钥匙。
语义的思辨性是矛盾修辞法的主要修辞特点。
矛盾修辞法以字面上语义矛盾的词句组合而成,以其生动而深刻的意蕴来抒发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特殊感受和独到评价,运用语义的深层哲理性和逻辑力量来开启读者潜在的智慧。
但它没有固定的语义本源和修辞解构程式,因此读者无法以固定的思维程式去解读其内在的意蕴,思辨能力便成了解读矛盾修辞法的首要条件,简而言之,矛盾修辞法的深厚意蕴是建立在思辨的基础上。
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大约”表示推测,“的确”表示肯定,这句话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但鲁迅这样写必然有其道理,它能促使读者展开思辨:作品中的“我”没看到也没听到有关孔乙己的死讯,只是在孔乙己爬着来喝酒后再也没见过他,所以只能猜测他“大约”死了。
但从客观上讲,孔乙己四肢健全时尚且被逼得死去活来,难以生存,更何况被丁举人毒打致残后,他还有什么存活的可能。
根据这一逻辑推理,作者断定他死了,因此在“大约”后又加了表示肯定的副词“的确”。
鲁迅以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修辞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冷酷。
这就是这一矛盾修辞的思辨过程及其深厚的意蕴和深层的逻辑性所在。
矛盾修辞法被用来阐明事理时,往往注重在表层语义矛盾中来体现深层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解读者在思辨中领悟其深厚的意蕴的同时会受到辩证思想的熏陶。
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从表面看,日夜交替、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等一切都是自然现象,“道”是无所作为的。
但从本质上讲,天体运行、万物消长、社会更替,所有一切都是“道”———即宇宙规律在起作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矛盾修辞表现了道的神奇伟大,也表现了老子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的真知灼见。
当读者运用思辨领略了矛盾修辞的深厚意蕴时,会有走出迷宫般的快感美感,仿佛心灵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真理和
35
第3期王叔新:论汉语矛盾修辞法的修辞功能和特点
人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可见,矛盾修辞法对培养提高人的思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它是培养人类思辨能力的健美操。
语言的精练性犀利性是矛盾修辞法的又一修辞特点。
矛盾修辞法语言黑白分明,用法灵活多变。
既可含蓄幽默,又可一针见血;既可彬彬有礼,又可粗犷豪放;既可锋芒毕露,又可绵里藏针。
其中的讽刺、幽默、爱憎等感情色彩都值得读者用心去理解领会。
薛宝钗给贾宝玉的绰号“无事忙”既含蓄幽默,又绵里藏针。
用“高贵的流氓”戏称享受初夜权的欧洲贵族,既彬彬有礼,又一针见血。
莫言在《红高梁》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系列矛盾修辞交织着“我”对家乡对生活强烈的爱憎,给读者粗犷豪放的新奇美感。
美国作家欧・亨利则以大量运用矛盾修辞法来展现其诙谐风趣的语言风格。
矛盾修辞法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它往往通过语言的省略造成语意的矛盾或不和谐,打破读者的习惯解读程式而形成疑难。
由于不同角度、层次或背景等条件都已隐略,需要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语境对省略部分进行“完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出其深厚的意蕴。
如臧克家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只要补出隐含的有关语意,这句矛盾修辞就容易理解。
从题意及下文看,前者指腐朽的反动统治阶级,他们肉体存活而灵魂早已腐烂。
后者指鲁迅,他虽然逝世多年而光辉形象和伟大精神却活在人们心间。
诗人为了突出语义的矛盾对比,隐去不必要明说的语言成分,拉大了同一事物不同角度不同性质的反差,使得语言精练,感情对比强烈,语义
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矛盾修辞法的语意省略部分有时补充进去矛盾语义即可理解;有时碍于语境不便直说或不同的视点不便说出,如果勉强把隐晦不定的观点补充出来,语言会显得冗长平直索然无味,反而会画蛇添足,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略去可能性,人们不便补出也无法补出与这一矛盾语境相关的各种条件;有些矛盾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巴金爱情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就属于这种意境,上述几种情况构成了矛盾修辞法语言的精练性和意蕴的深刻性。
这种奇异的语言修辞魅力是其它修辞手法所不能企及的。
结构的创新性是矛盾修辞法的第三个修辞特点。
矛盾修辞法以结构和语义的新奇怪诞吸引读者,语意矛盾的文字结构虽然表面上意义互为对立,不可调和,但决不是一对矛盾概念的简单相加和生硬拼凑,而是一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再创造。
这种语义结构的创新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新鲜的感官刺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收到精彩传神的修辞效果。
鲁迅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单凭矛盾题意就令读者沉思不已。
巴金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同样以创新的语言结构深深吸引读者。
矛盾修辞法的字面结构新颖独特,不落俗套,避免了单调平板和平铺直叙。
矛盾的结构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它能带给读者陌生化的全新感受,打破了解读者的思维惰性和习惯期待,而读者探求矛盾修辞法的语义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
毫无疑问,这一修辞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汉语矛盾修辞法有着丰赡的修辞功能和精妙的修辞特点,尽管它在汉语修辞学领域中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但我们不应回避这一令人生疑而新奇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2]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4] 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882.[5]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6] 宗廷虎,邓明以,李金苓.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
5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