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落超标再被“点名”屈臣氏蒸馏水你还敢喝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茵落超标再被“点名”屈臣氏蒸馏水你还敢喝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食品》 2013年第22期
中国食品舆情中心分析师宁迪
舆情走势
10月l5日,南方日报发表了《邓老凉茶冲剂、屈臣氏蒸馏水等46批次食品上黑榜》一文,率先报道了屈臣氏蒸馏水菌落总数超标一事。

随后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几大媒体纷纷跟进调查此事,它们对事件进展的报道更是引起了全国百余家媒体的转载,以
致事件在16日时舆论热度达到了最高峰。

随后屈臣氏公司公开回应称抽检同一批次样本并未发现异常,并就此事表示道歉,事件网络讨论度逐渐下降,到20日事件风波已基本平息。

然而就在此次风波还未完全平息之时,蒸馏水这个饮用水细分品类技术的合理性却引来一
丝杂音。

有专家认为,在蒸馏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注意将会存在风险,并建议称最放心的水
还是自来水。

褒贬义分析
抽取1000条网民评论,有效评论中贬义信息占83.690,主要包括谴责商家的食品安全问
题以及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追责;中性信息占16.4%,主要为提醒大家要注意食品安全;褒义信
息为零。

网民观点
【对无良奸商应严惩不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的生命安全,食
品安全无小事,必须拿出打老虎拍苍蝇的决心,对无良奸商严惩不贷,彻底铲除这片滋生邪恶
的土壤,还百姓一片安全的天空!(腾讯微博小兵兵观点代表性35.5%)
【政府机关对食品安全问题要尽责】为什么质量问题一再出现,相关部门的作用从何体现?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也是有责任的。

呼吁政府机关一定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真正为人民的
健康负起责任来!(新浪微博lv相信观点代表性28.3%)
【不要盲目相信品牌】我觉得现在都不能盲目相信什么品牌,小品牌没保证,大品牌靠不住,中端高端都一样。

相信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的企业不会走很远。

(新浪微博小灰灰和小酸酸
观点代表性20.590)
【提倡自家烧水喝】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自己烧白开水了,现在吃的喝的没什么能放心的,还是自家烧白开水靠谱。

(新浪微博在路上的EMO观点代表性15.7%)
媒体观点
连续两次“榜上有名”,屈臣氏水质问题的处理过程足以凸显出其在食品安全上的不作为。

显而易见的是,从第一次被查出菌落超标到一个月后的道歉回应,屈臣氏用拖延来应对水质问
题的举措无法解决企业危机,只会赔了市场失了民心。

从中国食品舆情中心的1000份舆论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网民对此次事件呈现的愤怒情绪不言而喻,83.6%的网民谴责屈臣氏的水质不安全。

同时,对于两次被揪出细菌超标,网民一并将不满指向了政府部门。

中国食品舆情中心分析师认为,舆论的谴责直接反映了食品安全上潜在的两种隐患:企业
对产品质量的漠视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忽视。

在我国质监机构开展的各项调查中,饮用水的质量
隐患早已暴露,当中不乏民众熟知的知名品牌。

法国依云矿泉水曾被检测出细菌总数超标,如
今港资品牌屈臣氏桶装水也身陷安全隐患,当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之时,更
容易刺痛消费者的神经,引发舆论的严厉批判。

而监管机构在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上的瞻前不顾后,使得问题企业更加漠视质量安全。

在发
布屈臣氏旗下“凉—族”矿物质水的菌落超标结果后,有关部门并未加大力度对其展开彻查,
间接导致了后来屈臣氏被“二次点名”。

产生菌落总数超标究竟是生产安全不合规范.还是真
如一些专家提出的是生产技术有缺陷,监管部门必须严肃调查问题产品和问题企业才能赢得民
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

小作坊不可靠,大品牌靠不住,不如关起门来喝自家的白开水。

从网友的评论中可见,屈
臣氏事件带来的不仅是食品安全隐患的升级,也再度拉低了民众对大品牌的信任。

为此,中国
食品舆情中心分析师认为,以屈臣氏为例的大品牌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是极为典型的反面教材,足以成为敲醒执法部门和企业的警钟。

执法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律的威慑力,对违法企业从严惩处,从而保障消
费者的权益。

而企业在品牌塑造中不能抓了名气丢了信誉。

企业经营品牌要明白最好的宣传不
是广告而是质量,与其在广告词上费心思,不如多在产品质量上把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蒸馏水菌落超标事件虽然没有引起像星巴克高价事件那样的舆论高潮,但相关部门对产品质量的问责并不能就此画上休止符。

屈臣氏公司表明企业对问题批次的产品检测显示并无菌落超标,而产生被抽样检测产品的
不合格原因尚未查清。

面对舆论和媒体的质问,屈臣氏未能拿出有效的检测报告,没有客观的
数据支撑屈臣氏的解释恐难获得消费者认同。

对于站在舆论浪尖的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如
何为自己挽回声誉需认真思考。

截至目前,有媒体发现与问题产品同产地的瓶装蒸馏水仍在各地门店有售,屈臣氏公司也
没有提出下架、停产等相关通知。

尽管屈臣氏方面声称广州工厂生产线仅生产桶装水,但相关
商品的品质仍令消费者心存疑虑。

菌落总数超出标准范畴80倍对食用者来说绝不是小事,中国食品舆情中心分析师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相关商品展开进一步检验,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交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