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祖父的园子教案1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祖父的园子
说服的智慧
6 将相和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人物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根据以下标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那他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读议前两个故事.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③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三、用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行动:他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
四、读议第三个故事,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
出示幻灯片,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4.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
五、回顾全文,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本事例说一说
师: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
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
将相和
蔺相如错误!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读来却发现只写
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
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
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
三个故事相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
我把它作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
在这一个故事的学习中,我注重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各自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些比较能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更鲜明地认识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练习2
导学目标: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
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导学重点学会“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导学难点: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导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导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
1.学习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学习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学习第二题xkb1。
com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三、导学第三题.
1。
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2。
掌握写毛笔字的技巧。
导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情况?
(学生回答后老师相机导入课题)那么,你希望我们未来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
(二)指导学生审题.
①指名读题目.
②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师:这次训练要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来,内容可以设计未来的方方面面。
①小组内交流: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为了说的有条理,小组交流前每人可以列一个提纲。
②每组推荐两名同学在班内交流,要求将自己对未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畅想说出来,看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口述时要做到主题明确,语言表达言简意赅、通顺、流畅。
(四)小结:
二、导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课外拓展:以2021年的我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并能仿写。
2.明确书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书写工整.
3.积累两首古诗,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并能仿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
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
朗读体会: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
回顾拓展:你还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并和同学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1小题
1。
(出示课本中的三个句子)学生齐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1)同桌之间交流体会。
(2)师生一同明确:
①动作描写反映了毛主席爱之深切,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感情,超人的胸怀。
②这句话是对黄继光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体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
③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袁明将军深深地被战士们的情义所感动,现在他不是以一个首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长辈的身份,请孩子们吃菜。
2。
从“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中选择一种情境,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独立动笔写一写。
(2)同桌之间交流分享成果.
(3)教师指名分享答案.
期待落空:他的头慢慢地低垂下来,往日里亮晶晶的眸子也灰暗了下来,仿佛星光被乌云遮掩,没了光彩。
周遭的气息也仿佛舒缓下来,一切成了慢镜头。
刚才心里的期待成了伤人最深的刀。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心像坐过山车一样,高高的扬起然后急速下落,最终归于让人无奈的平静。
嘴角慢慢牵起了一抹不自然的微笑,颇有些让人心碎的味道。
久别重逢:周围的时间仿佛停止了,微风吹着脸颊,心里激动极了,脑子里马上回忆出与老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进而我们相视一笑。
(二)第2小题
1。
(出示课本中的两个句子)学生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1)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句子,读准确、通顺。
(2)同桌之间互相体会句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指名学生分享成果。
明确:①连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双手都颤抖了,说明这场手术难度大,令人紧张。
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②与以往乐观开朗的“我”相比,现在“我”的表现显得很焦躁、郁郁寡欢。
说明这件事比以往要不顺心.
(4)师点拨:句子中人物与平时有不同的表现是为了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人物特点.
2.请同学们仿照例句说一说.
①同桌之间互相举例。
②教师指名回答。
例:他一向说话做事大大咧咧,这次居然温柔地安慰起同桌来.
三、书写提示
1。
(课件出示刘湛秋的《帆》)自由读刘湛秋的散文诗--《帆》,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思考: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3。
师生一起明确:
(1)标题和作者的位置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2)段落要分明.
(3)标点符号不顶格书写。
4.学生动动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5.抽一两名优秀学生作品在班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传阅欣赏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
1.谈话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2。
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1)划分节奏读古诗.读准确、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6。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名。
7.请写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3.品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①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②读完第一句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学习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理解“仞”“一片”的意思,思考:这一句诗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②诗人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万仞高山的衬托下,用“座”显得单薄;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用“片"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3)学习第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征人有怨吗?怨什么?(因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而怨)
③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们保家为国的心声,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二)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释题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诗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故事等。
)2。
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古诗。
读准确、通顺。
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3)师生明确诗句的意思。
3。
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学习第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结合地图,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方位。
②(课件播放江南美景)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2)学习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他在看什么啊?(孤帆)可那是盛世唐朝啊,长江是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多来往的船只。
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没有尽。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
4.背诵两首古诗,交流积累古诗的方法。
[教学反思]
由于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认真落实了“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一学习要素,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语句段运用”的内容又是对前面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回顾,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次“日积月累”增加了一首古诗,时间上比较紧凑.在操作过程中,朗读方面效率低,培养学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