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也许有碑文可查,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读过《碑板广例》之类的书,对于石刻
等等不怎么热心,以致熟视无睹
....。

B.这是种别开生面
....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洼处,彼此相去虽没有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ié)脑髓.(suí)拈.轻怕重(niān)锋芒毕露.(lù)
B.褶.皱(zhě)诡谲.(jué)拾.级而上(shè)白雪皑.皑(ǎi)
C.豢.养(huàn)教诲.(huǐ)间.不容发(jiàn)强.词夺理(qiǎng)
D.蓦.地(mò)炽.热(chì)大煞.风景(shā)抽丝剥.茧(bō)
3.请选出排序最正确的一项()
①你花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实现某件事百分之八十的效果。

②这样,你花百分之百的力气就能实现常人百分之四百的效果。

③二八原则的简单定义是:花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实现百分之八十的效果。

④你花你剩下百分之八十的力气实现另外四件事百分之八十的效果。

⑤这不仅是传说中的“事半功倍”,更是“事半功多倍”。

⑥先要说明的是,二八原则的目的不是帮助你偷懒。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帮你成就更多。

A.③⑥①④②⑤B.③②⑤⑥①④C.⑥③①④②⑤D.③①④②⑥⑤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B.认真阅读完你的文稿,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请您来做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D.感谢你的热情邀请,行,届时我一定光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整顿,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场不再互相拥挤。

B.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C.参加亚运会的中国游泳队,是由二十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十二名优秀选手组成的。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定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出现逆转。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北京冬奥会将在我国举办,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十则》中原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
7.不求甚解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惜字”传统焕发时代魅力
马春华
(1)所谓“惜字”,即“敬惜文字”,就是对文字心存敬畏、珍惜。

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与体现:一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行为和过程,二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载体和结果——书籍及有字的纸片。

(2)我国历来有“惜字”的优秀传统。

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文字怀有至高无上的敬惜,以至用神话来描述文字的产生。

《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敬惜文字的传统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也曾蔚然成风。

据记载,清末时期,中国每个街巷都专设收集字纸的篮子,这些篮子上均贴着一张红纸,上书“敬惜字纸”。

(3)这种“惜字”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生活中依然有迹可循。

有形的印迹之中既典型又直观可见的当属惜字亭。

这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也被称为“敬字亭”“惜字宫”等。

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

在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聚居的场所,人们建造了大量的惜字亭。

古人“惜字”传统还有一些无形印迹,表现为文字使用上的严谨运用,要言不烦。

古人的炼字佳话也能体现“惜字”,如“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4)然而,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与“惜字”传统不和谐的现象,应该被批判和摒弃。

譬如,此前有新闻报道称,安徽某所有百年历史的高校简单粗暴地处理馆藏旧书,直接将它们从楼上丢下当废品处理,满地狼藉。

此事在网上引来唏嘘感慨一片:“丢下的是物质的书,失去的是精神上的钙。

”再如,在行文写作中,人们欠缺文字使用时的敬惜之心,网络等媒体标题党居多,雷人、浮夸之语和空话、套话盛行,也应引起警惕。

(5)在新时期,珍爱书籍也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对存世数量不多的经典典籍实施最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对“惜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惜字”文化传统还让我们反思现代文风问题。

我们应惜字如金,改进文风,把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的文风贯彻到日常的语言文字使用当中去。

(7)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重温、继承和创新“惜字”文化传统做起。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阐释了什么是“惜字”,以及“惜字”的两方面的含义和体现。

B.文章(2)(3)两段论述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惜字”传统及其留下的历史印迹。

C.文章(4)(5)(6)段都列举了反面事例来论述“惜字”传统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D.文章第(7)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全文的主要观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惜字”传统的“有形印迹”和“无形印迹”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要重温、继承和创新“惜字”文化传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

烙饼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

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

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

”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

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

他多了心:“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

②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2.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看似平淡的语句极有韵味,极有情致。

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3.本文开头两段详写,结尾两段却略写,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4.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

”结合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试题。

大婶和流浪猫
贾飞黄
①流浪猫是城市的一部分。

②作为一个有三千多年被驯养史的物种,猫“对付”人的本领或许是刻在基因里的。

它们用娇滴滴的声音叫住路人讨食,吃饱后舔舔嘴巴拂袖而去;它们敏锐地对怀恶意者“敬”而远之,对软心肠者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态度更让人揪心;它们水灵灵的眼睛惹人怜爱,有着让人不设防的娇柔身躯(相比之下流浪狗们就常常遭人戒备);它们善于攀爬跨越,城市里高低错落的建筑设施是它们独享的“立体交通”;它们懂得利用城市里的种种设施,在喷泉喝水,在空调外机下躲雨,在刚熄火的汽车下取暖,在地下停车场夏乘凉冬避寒……它们是与人相处的高手,是动物中“城市求生”的专家。

③静谧的校园里有猫。

温馨的小区里有猫。

热闹的旅游景点里有猫。

高端大气的商务区里有猫。

在都市人的行色匆匆之间,猫们伸懒腰、晒肚皮、追逐求偶,少惹凡尘,与世无争。

它们蹲在豪车天窗上舔毛,趴在自行车筐里酣睡,视“财富”“成功”如浮云。

④对猫们而言,城市是开放的,也是平等的。

⑤我如今住的小区楼下,便有一处流浪猫的猫舍。

那是在自行车库的角落里,用一个破旧的橱柜搭成的。

虽然简陋,却颇受这一带的猫们钟爱,少时四五只,多时八九只,啸聚于此。

主动负责打点这处小窝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小区里的人叫她猫婶。

每天晚饭时分,就能听见她招呼猫们开饭的吆喝声,望见她矮矮小小提着猫粮口袋和矿泉水桶、有些吃力的身影。

春夏秋冬,四五年未曾间断。

⑥我和大婶攀谈过几次。

想象中肯照顾这些流浪猫的人,应该是慈眉善目面容的。

大婶不是。

耷拉的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

嘴上一刻不停地训斥着猫们,抱怨它们吃相难看、浪费粮食;或者对空咒骂小区住户养的狗,抢吃猫粮,咬坏食盆。

猫们倒不介意。

老的少的,公的母的,亲人的怕生的暴脾气的,在大婶面前都丢掉古灵精怪,不矜持地招之即来,围着食盆吃得呼噜作响,尾巴根根竖成桅杆。

这个时候,它们才退去游侠儿的孤傲,显露出漂泊的饥馑与风霜。

⑦我想,大婶几年如一日照看流浪猫们,靠路人投喂般一时兴起的“爱心”是不够的,总得憋着一股劲才行。

⑧一天,我见到大婶拿着看起来簇新的被子,给猫舍“铺床”。

她说是小区里一个年轻姑娘搬走时送
她的,说我走了,被子留给猫们,做个窝好过冬。

大婶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好啊,心善。

我突然心里一动。

大婶,还有那个姑娘,还有许多未见过面的、悄悄往猫舍送过猫罐头和肉饭的邻居们……人们对流浪猫们释放的善意,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心意。

⑨春天,窗外又有了猫们喧闹的声音。

小区里来了新租客,猫舍里也来了新猫。

也有猫老去,也有猫消失。

大婶依旧絮絮叨叨地照料着它们。

人,猫,这座城市,都开始了新的一年——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1.文章开头“流浪猫是城市的一部分”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与人相处的高手,是动物中“城市求生”的专家?请分点概括回答。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它们蹲在豪车天窗上舔毛,趴在自行车筐里酣睡,视“财富”“成功”如浮云。

4.请从写作手法或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耷拉的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

5.结合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8年3月26日,有网友发帖称,他在石家庄市动物园游玩途径丹顶鹤观赏区时,看到工作人员拿着棒子打丹顶鹤,丹顶鹤被打得鲜血直流,无法站立。

《天天有喜》摄制组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特地买来一只刚过周岁的白狐狸充当“赤尾白狐”,并将其尾巴染成了红色。

拍摄过程中,剧组并没有对白狐悉心照料,并且为了缩短拍摄周期,夜以继日地赶工拍摄,经过数日连番折腾,彻夜长嚎之后,小白狐终于体力不支,当场毙命。

四、文言文阅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去国.怀乡⑵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 太守之乐.其乐也⑷ 焉得更.有此人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__(人名)所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又何间.焉(_____)(2)小惠未遍.(_____)小大之狱.(_____)(4)望其旗靡.(_____)
3.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4.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

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5.鲁庄公虽然平庸,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请概括写出鲁庄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主人日再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B.遗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信或谓君不善学,信.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善岂善.学者应有邪以咨诹善.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余之.从师也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以.头抢地尔
C.缊袍敝衣处其.间其.真无马邪
D.足肤皲裂而.不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5.(乙)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强调了善于学习者需要做到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马无故亡.而入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愿为市.鞍马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五、名著阅读
15.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可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_____,_____”(2)《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的“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是指农历_____日。

(3)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地方时,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上面文段选自_____写的《_____》
六、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①寄黄几复③
黄庭坚②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④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⑤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⑥溪藤。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②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③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④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⑤蕲(qí):祈求⑥瘴(zhà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溪:相当于“烟”。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作者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故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友人。

C.颈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

D.尾联尾联以“想见”领起,写了友人人老仍然刻苦读书,并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消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