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作者:尚学成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07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时刻在关注并探索着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新课程改革呼唤主体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利用好语文教科书。

而语文学科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和准则,由作者和编者精心设计构筑的美的宫殿,因而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它美的内涵——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凸现教学内容的“美”。

一、挖掘形象美
文学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首先是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抓住课文中每一位形象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叩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有所爱、有所憎。

教材中对于自然的描写不胜枚举。

学习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审美情趣。

如《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社戏》等。

同时,教材中更多地为我们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众多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一个个形象,有意识地通过形象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规范。

二、挖掘语言美
语文教材有诸多美的篇章,这些有关美的人、事、物,都可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些作品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美来表达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朱自清先生《绿》一文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美的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当,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有立体感。

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形象是“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跃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郎朗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有之”的美感特征。

三、挖掘意境美
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物像相感应而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图像即意境。

它在散文和诗歌中突出表现为情与境的交融。

每位作家在作品中都描绘出了不同的生活图景,也能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意境如此迥异,若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细细品味,是不能把握意境美的内涵的。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首先,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接着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同时还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客观生活图景和主观思想情感在诗歌中一旦得到和谐统一,就显示了意境的美。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引导学生进行意境教育,将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四、挖掘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多种多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且使文章呈现出婀娜多姿的形态。

我们应该挖掘出各类文章的结构美,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结构的妙处。

如《乡愁》采用的就是递进式结构。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是时间上的递进;诗人的情思,也是随着时间的递进而扩展的。

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组意象而言,虽然看似互不相关,但因为有了“乡愁”这一情感纽带的连接,立即使他们成为相互映衬的有机整体,故而此诗的意象组合又具有并列式结构的特点。

由于诗人将两种意象结构方式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中,便使此诗既具抒情旋律的行进感,又收到了抒情的和声效果。

两种效果相加在一起,诗人那深沉而广远的乡愁——对故乡、对亲人、乃至对分裂中的祖国母亲的无限情思,也就呼之欲出、感人肺腑了。

我们想要挖掘的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当然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留意、多体味,一定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