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下·南开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轫期,一切都在稚拙的前行,所有建设方兴未艾之时,如果不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切变化都在顷刻之间。
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仿佛处于阆苑仙阁,瞭望触不可及的繁星。
浮躁学说________ ,网络空间________ ,曾经的忠信孝悌荡然无存,名媛公子早已成为昨日佳话。
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一个国家或民族必定________ ,没有良好的思想引导,无论黄发垂髻,还是青年才俊,恐怕都难以顺遂。
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必定受到磨挫。
只有经过良好的引导,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芟除思想毒草,让脊背挺直,才能迎来人生真正的辉煌。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发韧(rěn)稚拙(zhuō)顷(qǐng)刻
B . 阆苑(làng)瞭(liào)望名媛(yuàn)
C . 黄发垂髻(tiáo)顺遂(suì)磨挫(cuò)
D . 熏陶(táo)芟(shān)除脊(jí)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如日中天泥沙俱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 . 大行其道泥沙俱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C . 如日中天鱼龙混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 . 大行其道鱼龙混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除了观众人群数量的骤减外,更是给电视文艺的创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电视文艺创作与全媒体语境互融,实现自身的复兴已经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电影元素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互融运用。
尽管都是以剧情为主要内容,但是电视剧和电影存在很大差异。
电视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剧情,而电影更多的是通过造型、空间等表现剧情。
将电影元素在电视文艺节目当中互融运用,实现电视文艺节目的电影造型化,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比如,电视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中,演员表演不同的经典电影剧情,通过塑造造型、营造氛围的方式,使观众在电视节目当中感受到电影的氛围。
这种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对电视文艺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其二,电视文艺节目元素向网络的垂直延伸。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造成当前直播成为热门的现状。
电视节目往网络延伸,同样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电视直播是当时人们能够接触到信息的最快速的途径。
这个途径能够生动形象、直接地展示新闻消息。
网络全民直播则是出现在2016年,自此,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能够连上互联网,你也就能够进行直播。
这种全民直播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使直播变得没有那么引人瞩目。
而带来的挑战是,直播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点击率的核心,这是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从这一个方面入手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如果有游戏直播、秀场直播,或者是VR技术的应用,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更具有真实感,电视文艺节目也将赢得年轻观众的心。
第三,电视文艺节目元素向电影延伸。
电视电影大家并不陌生,电视剧《武林外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都出了电影版。
然而,这需要与综艺电影相区别。
综艺电影一般是由一档十分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电影。
这类电影没有持续发展的剧情,仅仅依靠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以快、准为关键,抓住市场。
在一档综艺节目出现高收视率时候就立即打造出同款综艺电影,而不是等到消退一段时间之后再制作综艺电影;同时,该部综艺电影主要针对相应综艺节目的忠实粉丝,通过明星的宣传,实现粉丝经济。
例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奔跑吧兄弟电影版》。
电视电影在借鉴其模式的时候,也不要忽视这类电影情节的碎片化、植入广告形式低幼使得票房并不乐观的问题。
(摘编自《电视文艺创作互融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囿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文艺的创作带来的巨大困难,电视文艺创作与全媒体语境互融已经是大势所趋。
B . 在电视中运用电影元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将电视元素运用到电影中,电影的现状一样得到改善。
C . 相较电视,互联网直播更生动形象、更能直接地展示新闻,一直以来是人们能够接触到信息的最快速的途径。
D . 综艺电影一般是由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电影,不太讲究持续发展的剧情,凭借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收获市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提到的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的背景是,互联网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这凸显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B . 文章在阐释电影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互融运用的时候,运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作者观点的理据性。
C . 针对电视电影和综艺电影,作者在论证时不再将二者进行对比,而是分析后者流行的原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D . 作者在论述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的三种尝试时,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步完善自身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电视文艺“实现自身的复兴”指的是电视文艺与全媒体互融,改革传统形式,吸引更多观众,从而提高收视率。
B . 借鉴目前互联网直播的经验,电视文艺节目要想发展得更好,直播的内容和形式是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
C . 一档综艺节目出现高收视率的时候立即打造同款综艺电影,其实质是抓住市场热度,粉丝并非重点考虑对象。
D . 文章强调电视文艺节目要吸引年轻观众的言外之意是,目前电视收视市场中,年轻观众所占比重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3. (9分) (2019高二下·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
《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
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出眼泪,“太潮湿了”。
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
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
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就火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
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 . 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之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 . 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 . 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很感人,追求一种现代的美学,但要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 . 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 .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 . 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4. (12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
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
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
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
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
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
“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
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
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
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
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
”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
”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
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
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
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
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
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
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
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
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圈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
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闻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
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
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
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
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
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
(有删改)(1)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②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秦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下·吴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之子。
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
丰奇之。
起家为给事中。
时高肇权重,天下人士望尘拜伏。
顺曾怀刺诣肇门,门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贵客。
”不肯为通。
顺叱之曰:“任城王儿可是贱也?”及见,直往登床,捧手抗礼,王公先达莫不怪
慑,而顺辞吐傲然,若无所睹。
肇谓众宾曰:“此儿豪气尚尔,况其父乎!”及去,肇加敬送之。
澄闻之大怒,杖之数十。
后拜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
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
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
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
叉谓顺曰:“卿何得聊不见我?”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
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
顺谓叉曰:“北镇纷纭,方为国梗,请假都督,为国屏捍。
”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谓顺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
”顺曰:“叔父既杀生由己,自言天历应在我躬,何得复有朝廷?”叉弥忿惮之。
转齐州刺史。
顺自负有才,不得居内,每怀郁怏,形于言色。
遂纵酒自娱,不亲政事。
叉解领军,征为给事黄门侍郎。
亲友郊迎,贺其得入。
顺曰:“不患不入,正恐入而复出耳。
”俄兼殿中尚书,转侍中。
初,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不果而诛。
及灵太后反政,方得改葬。
顺侍坐西游园,因奏太后曰:“臣昨往看中山家葬,非唯宗亲哀其冤酷,行路士庶见一家十丧,皆为青旒,莫不酸泣。
”叉妻时在太后侧,顺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太后默然不语。
后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
家徒四壁,无物敛,止有书数千卷而已。
赠尚书令、司徒公,谥曰文烈。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B . 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C . 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D . 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刺,即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B . 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后要遵守的制度。
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为父亲守丧称丁外艰,为母亲守丧称丁内艰。
丧期一般为三年,其间需要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 . 迁授,“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授”指授予官职。
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拔”“擢”“右迁”“除”,表示贬官的词语有“贬”“谪”“左迁”等。
D . 侍坐,指位卑者在尊者长者的近旁陪坐;或者指尊者长者坐着,位卑者站立在一旁进行侍奉。
文巾元顺在
西游园巾陪坐在灵太后的一旁即为侍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元顺勤奋好学,聪慧颖悟。
他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日夜诵读,十五天后就能全部理解透彻。
B . 元顺为父守孝,孝心至诚。
父亲去世后,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
二十五岁的他也因为伤心父亲离世才有了白发。
C . 元顺任性率直,不阿附权贵。
他去拜访当时手握大权的高肇,先是叱骂不肯替他通报的守门人,见到高肇后又和他行了对等的礼仪。
D . 元顺敢说敢做,耿介正直。
他严肃正经地指责叔父元叉利用公职谋求私利,并讽刺元叉不将朝廷放在眼中,因此遭到了元叉的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
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
②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6高三上·平阴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
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一下·吉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醉花阴》中,点明主人公愁绪难耐,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柳永《雨霖铃》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分别时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描写楚地秋色无际、秋水辽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17高一上·南涧月考) 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阐释漫画的寓意。
(要求能准确概括漫画的内容,不准用“无题”)
9. (1分) (2019高二上·凯里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