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对实德的呼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对师德的呼唤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立教之本,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使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于其他行业。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源泉、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之师魂!
一、为人师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
"教育者先受教育"。
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
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说明这个道理。
二、热爱学生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
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
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
"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
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
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
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
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
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
三,爱岗敬业。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
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求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执业精神,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i,要有刻苦钻研、永不弃学的进取精神。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能上一堂好课是一个教师毕生的功课。
人们也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永不休止的学习研究专业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负责和对自己负责。
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
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
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
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善反思、勤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五,努力建设和谐课堂。
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
所以,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
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
最后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最后我想: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对师德修养提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