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3分)
1. (1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狂妄自大遮挡了他们的视线;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 . 急功近利不可一世闭关自守
B . 不可一世急功近利闭关自守
C . 闭关自守不可一世急功近利
D . 不可一世闭关自守急功近利
2. (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现代医学认为,红薯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还含有大量的镁和钾,这些物质可以维持人体的离子平衡,减缓人们因年龄增长造成的骨钙流失。
B . 凡事预则立。
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C . 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 . 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视了行人造成的。
3. (1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
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这才。
A . 不禁改变东西匪夷所思
B . 难免变迁事物难以想象
C . 不禁变迁事情不可思议
D . 难免改变对象难以琢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4. (3分) (2015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带钩一是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二是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
其造型多样生动。
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
其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其材质除常见的青铜外,还有金、银、玉等。
其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
带钩在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因此,带钩是古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武士显示高贵身份的服饰配件,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相互炫耀和攀比的饰品。
《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带钩了。
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工艺流程可能是先将玉块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用对钻法从两端钻孔,钩体是用线割法把中间的部分剜去而成。
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
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带钩可以看出,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独特的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玉文化。
春秋时期,带钩又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而再现。
在此之前的商周时期,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绅带。
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故又束革带。
当初的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
青铜技术在西周已达到鼎盛时期,由巫术宗教中的礼器日益蜕变为生活中的服饰配件,青铜带钩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实用装饰品。
湖北曾乙侯墓出土的一组带钩,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已经广泛使用了,带钩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从战国时期的铸铜遗址来看,带钩陶范数量惊人。
除了陶范浇铸工艺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鎏金、包金、镶嵌等许多工艺。
精湛的带钩工艺可以折射出战
国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早的繁荣期。
汉统一后,中原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兼收并蓄、气势雄浑、浪漫生动。
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
青铜模铸的动物形象带钩也是常见的形式。
汉代的带钩装饰纹样,由云纹逐渐转变为卷草,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称定型,绞缠重叠,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或粗犷豪迈,或轻巧奔放。
魏晋以后带钩进入应用的衰退期。
北方少数民族迁徙,胡汉杂居。
游牧民族的胡服穿着简便,于是汉族也穿起了胡服。
胡人用带扣系扎固定革带,比带钩更加结实牢固,使用方便,带扣逐渐广为流传,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
明清出现的带钩已失去实用功能,只作为一种把玩的物件而流传。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带钩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带钩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用来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或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的青铜制品。
B . 带钩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C . 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其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D . 带钩是古代上层人物相互攀比炫耀高贵身份的饰品,正如《淮南子》中所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2)
关于带钩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玉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
它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才被青铜带钩所取代。
B . 从曾乙侯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质带钩来看,战国时期的带钩由礼器转化为生活器具,文化内涵和制作
工艺空前发展。
C . 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装饰纹样多对称定型,绞缠重叠;而汉代带钩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艺术性更强。
D . 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魏晋后胡人系扎的带扣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后出现的带钩则又失去了实用功能。
(3)
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
5. (3分) (2015高二上·葫芦岛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孤城
浓雾锁城。
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
雾太大了。
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
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
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
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什么也看不到。
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
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
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
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
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
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
总会走出去吧。
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
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
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
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
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
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
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
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
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
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
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
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
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
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
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
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2012年第5期《小小说》,略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
B . 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
C . 作者写到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最终仍是孤独一人。
D . 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
E . 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都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慌心理。
(2)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
(3)
“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4)
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
请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6. (3分) (2017高二上·玉溪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据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
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
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
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
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
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
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
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例如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部分网友中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卷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花费上万元。
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
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
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
对于“有机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
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
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以下是其中的两个调查数据图:
①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数据图一
②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数据图二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
壮阔的游历,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
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
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
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
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
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
——《光明时评》
(1)根据两个数据图及材料二,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 . 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让孩子参加。
C . 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
D . 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虽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的部分网友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 . 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着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 .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是因为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
D .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E . 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7. (4分) (2017高一下·淮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
苏颂①
中书舍人新淦孔公,讳文仲,字经父。
其先出鲁曲阜苗裔宣圣之后,公之六世祖绩为唐吉州衙推卒官,因家新淦,新淦今升为军,号临江。
尚书后部郎中,赠正议大夫,讳延之,公之父也。
公世儒者,少禀义训,知自刻苦,
经、史、子、集,无不识于心而诵于口。
其议论泱洽,讲解精辨,诸宿儒往往不能出其右。
嘉佑六年,廷试擢进士丙科。
公以文名振场屋②。
满岁,用荐举升出风口州军事推官。
熙宁三年,诏举贤良方正之士。
龙图阁学士元公绛以公应诏。
召试秘阁,论在第一,对制策入三等上。
是时朝廷方大有为,辅臣③建议以谓祖宗法度至此已敝,当悉更改。
而公之策不以为便,故执政疑之,奏黜不收,趣还本任。
未几,公丁内艰。
服除,除充国子监直讲。
时学才方用五荆公经义进取,以公不习是学,换三班院主簿。
后改著作佐郎,通判保德军。
军城依山居,人常苦井饮不足,时有泉出城东山腹,挈瓶者又艰于出郭,公奏展城围其泉郭内。
元丰八年夏,上覃恩转承议郎。
今上初纂嗣,太皇太后同听政,相司马文正公,稍复故事,擢用旧人。
元祐元年,擢公为礼部员外郎。
神宗庙配享④功臣,众意多在王荆公。
公曰:“精忠贯天地,功利及社稷,赠太师郑国公富弼乃其人也。
”众不能夺,卒用郑公配享。
二年,自朝奉郎起居舍人拜左谏议大夫。
前后陈数十事于上,或用或不用,义之所在,亦不为时之誉诽而回。
未几,迁中书舍人。
偶寒疾,未拜命,犹谓所言未尽,惓惓不已。
明年春,同知贡举。
尝谓士之挟艺以干进,升黜当否,系有司之勤惰。
于是昼则据案以稽参程衡,夜则篝灯以点定朱墨。
前日之病犹未间,而治事不废。
同僚觉其剿瘵,因语以法有疾许先出,不尔且就枕,毋宜自苦如此。
公曰:“居其官则任其责,岂敢以疾自便。
”其勤如初,卒至于大病。
及事毕,奏牓归第,未旬朔,三月二十一日以不起闻。
两宫览奏恻然,下诏厚恤其家。
及丧归,又命其季弟集贤校理平仲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士大夫识与不识,闻之皆失声嗟悼,以为朝廷丧一直臣。
公为人恬介自守,持重寡言笑,尤不事请谒。
与人交不为苟合,久乃见其情至。
其接物以诚无外饰,多此类也。
性喜饮酒,饮益多而色益庄,其中皞皞然若有所得。
享年五十有六。
死之日家无余贮,惟有书五千卷,皆手自校缉者,遗文若干。
予摭众人之言及尝所闻见者以为之铭。
(选自《苏魏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苏颂,北宋哲宗朝左宰相。
②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
③辅臣:和下文的“执政”,都指宰相。
④配享:合祭,祔祀。
指功臣附祭于帝王宗庙。
享,通“飨”。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