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成都西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成都西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
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 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
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 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 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 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 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
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
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这样便于感情交流,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 车祸既是文章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又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文章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E. 文章第一段对山路崎岖不平的描写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5.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特点。
6.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7.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
8.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
9. 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天祥,父怀德,尚书秉直之弟也。
岁癸酉,太师、国王木华黎从太祖伐金,天祥随秉直迎降于涿。
木华黎命怀德就领其黑军隶帐下﹐署天祥都镇抚,选降卒长身武勇者二百人,使领之。
招徕丁壮,得众万余,从取霸州、文安等二十余城,所至皆先登,诏赐以银符。
甲戌,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
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敌,适驱天下之人为吾敌也。
且其降时尝许以不死,今杀之,无以取信于后,不若从而用之。
”乃以为千户。
复合众攻其城,怀德先登,为流矢所中,殁于军。
乃以所统黑军,命天祥领之。
庚辰,至真定,木华黎使天祥攻城,天祥因请曰:“攻之恐戮及无辜,不如先往谕之。
苟其不从,加兵未晚。
"木华黎许之。
天祥往见守将武仙,谕以祸福,仙悟,乃降。
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
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
天祥携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由鸟道扳援而上,尽掩捕之。
仙惊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其能也!”遂下邢、磁、相三州。
从战黄龙冈,破单、胜、兖三州。
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斩之,天祥请代攻。
木华黎喜,付皮甲一,又与己铁铠并被之。
鏖战不已,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竭矣,宜少休。
”复以金鞍名马与之。
癸未冬,徇西夏,破贺兰山。
还,遇贼,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
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
戊午秋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矛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晚虽丧明,忧国爱民之心,未尝忘也。
(节选自《元史·史天祥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B.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C.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D.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官名,起初掌管文书,后来权势渐大。
隋朝时设置六部,尚书是各部的长官。
B. 癸酉,干支之一。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可纪年、纪月、纪日。
C. 太宗,帝王庙号。
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高宗”。
D. 金,王朝名,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所建,在历史上曾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天祥虑事周全,主张任用降将。
金朝将领完颜胡速被史天祥抓获,木华黎想杀掉他,史天祥认为这样做不可行,建议任用完颜胡速,木华黎同意了。
B. 史天祥为人仁厚,克敌兵不血刃。
木华黎命他攻打真定,他担心伤及无辜,采取先礼后兵之策;他会见守将武仙,以利害得失相劝,武仙选择投降。
C. 史天祥主动请缨,作战不遗余力。
他主动请求代替吾也而攻打东平,他在战场上竭尽全力,连续作战﹐战斗结束后,木华黎告诫他作战也要注意休息。
D. 史天祥能征善战,受到他人肯定。
他率军参与攻打霸州、文安等二十多个城池的战斗,皇帝赏赐他银符;他率军击败了武贵,武仙称赞他本事大。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
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
(2)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责子①
[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
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最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已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B.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
C.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
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
15.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样。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铜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如此,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① 。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② ;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更宛如一卷钢板凝重、猛烈般地出轧似的。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仔细观察下图,用一句话概括该图反映的现象,然后针对此现象拟写一则能够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宣传标语。
现象: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春节,新型肺炎疫情严峻。
当疫情来临,全国上下都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抗争中。
在抗争人群中,有这样一群人,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
“最美逆行者”不仅指那些前往疫情区的人,更指在这样严峻大背景下,依然默默在岗位上坚守,团结一致维护基础服务功能不紊乱的人,他们是铁路职工,是警察,是环卫工,是社区服务者等等。
虽然要求居民尽量少出门,甚至不出门,但是城市基础性功能还需要运转,病毒不能将一座城、一群人击垮,疫情早晚都要过去,美好的生活还需继续,“最美逆行者”们就是让美好生活继续的一群人!
一场疫情考验不单是医护人员,更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人,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彰显新时代下我们面临困难所释放出坚忍不拔的团结力量。
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团结一致,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面对这样的逆行者,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你写一封致最美逆行者的信,投稿到《潇湘晨报》的“全民防疫”栏目。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是说:人物的脸谱化与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相关,前者是后者引起的结果,所以能体现戏曲角色脸谱处理。
但没有更多文字证明B项中的“充分体现”,B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根据第三段“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悲剧源于客观原因和人物命运摆布两个不同原因,而没说因为“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D项强加“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错,原文中说“这是因为他既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可见莎士比亚没有突破时代限制。
C项,据原文,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造成主人公窦娥的悲剧的原因。
D项,据第一段“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可知,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故D项“都各不相同”说法与文意不符。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