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自然,虔诚与超越——卢禹舜的山水画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悟自然,虔诚与超越——卢禹舜的山水画创作
邵大箴
【期刊名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10页(P21-30)
【作者】邵大箴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山水画有深厚的美学理论基础,有丰厚的实践经验积累,也有绚丽多彩的样式、风格和笔墨规范。

20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又适当借鉴和吸收了西画
的造型观念和经验,产生了融合中西的新体貌。

山水画的表现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清晰地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有着传统法则和稳定笔墨程式的山水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革的。

不过人们要深刻地理解这一原理,不为传统陈规所束缚,自觉地去探究变革之途径,需要足够的见识、修养和胸怀。

当然,也缺少不了刻苦勤奋的艺术劳动。

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画艺术的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这不仅是经济的突飞猛进为绘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使艺术家们获得了创作的自由,有利于他们发挥创造精神。

此外,改革开放扩大了艺术家们的国际视野,在把富有鲜明民族特色中国画放在宏观的世界艺术大格局中进行审视时,他们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观念、技巧的同与异,认识到中国画的变革方法是“缓进”与“渐变”,而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采用激烈的“反
传统”方式,从而使他们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立足于本土,深入钻研传统,适当借鉴外来艺术经验,放手做创新的尝试。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中国画界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涌现出来的,卢禹舜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卢禹舜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并曾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有坚实的绘画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他崭露头角,1983年他在天津、上海、哈
尔滨三市青年美术作品展中获一等奖,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1985年参
加“国际青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1987年参加由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展”。

卢禹舜的绘画创作之所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受到画界如此的关注,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美术界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他有清晰的方向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对东西两大文化大潮的碰撞的必然性及其可能在中国画领域产生的后果,有较为理性精神的思想准备;对激进的'85青年美术思潮有明确的认识,既看到同代人希望改革美术面貌的良好愿望,也看到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片面认识和虚无态度。

他受时代变革精神之鼓舞,追求艺术创新,但他知道,只有深入研究传统,从现实生活中吸收营养,创新的步伐才能迈得踏实而有效。

那时,中国画研究院何以热心主办“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展”?美术界当时大形势的推动使然。

'85青年美术思潮风起云涌时,“中国画消亡”的声音甚嚣尘上。

中国画的未来前景,一时间成为青年美术家们思考和质疑的问题。

如何通过一些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的展示,向社会大众和美术界雄辩地说明,只要艺术家们面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认真研究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固有程式,敢于探索和创新,中国画艺术之前途定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当时的山水画家中,这四位来自南方和北方的青年人,由于他们创作所显示出来的既有传统的实力又有革新精神,而不自觉地被赋予了这项使命。

听听卢禹舜自己对这段难忘经历的叙述:“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我的创作心态是比较自由的。

我认为中国画是表现中国
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应通过对具有创造性语言的和具有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而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

”(见卢禹舜:《读书学画二十
年-代自序》,载《八荒通神》第一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他立足于宏大雄浑、凝重深沉的北方山水,用心感悟自然,既从自然中获取创造的资源和力量,又“不局限于自然本身固有的关系上,使物我之间形成一种超出客观的审美感受,写我心中之山,心中之象,求艺术精神之美。

”(同上)卢禹舜大胆探索属于他自己的山水画图式语言,不求笔墨符号、章法与传统经典作品相似,而在与其不同的样貌中独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体会,求在人文意蕴上与传统精神吻合和衔接。

他的山水画语言发前人之未发,给人耳目一新的“陌生”感和某些神秘感。

这些作品构思缜密,构图讲究,看得出是作者在很清净、平静和淡定的心境中进行创作的。

善于将理性精神与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激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卢禹舜艺术个性的特点所在,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懂得,只有作者在宁静的状态中才能在山水画中表达激情与诗意。

卢禹舜的艺术创作在80年代后半期的成功,说明他的艺术历程是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中起步的,从而成为领风气之先的青年画家。

从那时到今天的二十多年间,也正是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思考最多,并用力气去探索,在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当今山水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之后,复归传统的思潮在我国文化界悄然兴起,其直接的起因是对
'85激进西化思潮的反拨,而深刻的原因则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对包括文人画在内的传统文化批判的重新认识,实质上是改革开放之后文化上拨乱反正的继续。

理论界热烈讨论20世纪中国画领域传统派的贡献,并由此掀起对笔墨语言精神内涵和技巧的研究,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笔墨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这些都给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然,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往往充满悖论,也离不开“过犹勿及”的原理。

山水画领域一度出现的“黄宾虹热”,似乎是复归思潮中难以避免的插曲,全国各地模仿黄宾虹笔墨符号的作品比比皆是。

复归传统思潮对卢禹舜
的艺术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既表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也反映在他的言论和文章中。

他从中领悟回归传统和重视笔墨语言的必要性,但对“黄宾虹热”却有冷静的分析和自己的选择。

他不在表面的笔墨符号上做文章,而扎扎实实地加强自己笔墨的内功即精神内涵。

他继续坚持师古人、师自然和师心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沉的精神。

正是他领悟到师自然和师心结合的重要性,他提出了用心感悟自然,即“以主体之气去体味自然之生气”的主张,并努力付诸于自己的艺术实践。

他陆续推出的“八荒通神”、“精神家园”、“天地大美”和“彼岸理想”等系列,都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他的笔墨语言更为纯熟、丰富,更富有变化,更具神韵,也更注重格调在情趣,兼有北方之苍茫宏大和南方的精致幽微。

他通过自己的绘画样式、符号、笔墨展示大自然的力与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发出与我们时代共鸣的声音,予人以感情的升华、心境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卢禹舜个性面貌鲜明和独具风采的绘画创作,丰富了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宝库。

可贵的是,年富力强的他正在奋发有为地前进在新的探索道路上,我们对他未来的更大成就,充满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