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2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闭
D
解析 答案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0-
名师点评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 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 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 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 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 同,也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 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
-18-
-5-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2.(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
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关闭
C材.料依信赖息外体资现建的设是重苏工联业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新经济
3.从预测角度看,重点关注苏联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历程 以及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苏联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4-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名师点评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 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 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 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 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4-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 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 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影响 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16-
(2)农业集体化 ①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 a.积极: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b.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17-
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表现 (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 5.影响 (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 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 (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维,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 荣。
D政.策采的用做新法经是济一政脉策相的承某的些,故做选法D项。题干中提到其中一个矿井是苏联自
主建设,说明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个钾矿矿井由苏联自
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可知在工业化建设中,苏联对外资的利用
有限,故C项错误。
-12-
(4)影响 ①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消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 反对,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3-
图示解史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在北方战 争、克里木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 队的庇护所。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 制和对农民余粮继续实行无偿征集,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 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 是参军不久的农民。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 其严重的政治危机。
-15-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是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 业化。 2.形成基础 (1)工业化之路 ①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成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与教训
-2-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近几年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 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借鉴为重点。除继续关注“斯大林模式”外,苏联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异同的对比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2.从社会热点看,从世界经济模式的角度比较苏联20世纪30年代 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考查苏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启示,综合分析中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各自的特点, 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及结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苏联解体 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教训。
-1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 乱。 (2)内容 ①农业:实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 制。 (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