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1.我会写:根据拼音写汉字。
亲爱的同学们:
学者王国维先生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朱自清先生因为热爱春天,他笔下的小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______咙”;刘湛秋先生正是对雨的一往情深,他笔下的“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jiāo]______媚”;史铁生因为双腿[tān]______痪,望着天上北归的大雁会暴怒地把玻璃砸碎;而海伦•凯勒却因为学会认字而感到世界变得花团[jǐn]______[cù]______。
此刻,让我们“温故知新”,写出专属你的景与情!
2.我会理:根据提示填写相应诗句,完成诗词整理单。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④未休兵⑤。
【注】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戍[shù]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③长:一直,老是。
④况乃:何况是。
⑤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
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读诗策略一:读懂“景语”中的“情语”】
(1) 析手法。
参照“示例”,分析【乙】诗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示例:【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情景:惨白的月光笼罩着大漠,泛起霜雪般的寒光。
两句诗渲染了空寂凄清的气氛,烘托守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凄凉,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读诗策略二:借助诗歌意象、创作背景,理解内容情感。
】
(2) 探意象。
参照“示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乙】诗中“月”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示例:【甲】诗中,战士们久处苦寒凄凉的边塞,月明之夜闻听芦管之音勾起思乡之情。
仰望明月,遥望故乡,思念亲人。
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感。
4.名著阅读。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
..的一项是()
A.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法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哑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主要写她的求学生活。
B. 《五猖会》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
C.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名显示了海伦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及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
D. 《朝花夕拾》的主旨主要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么被扼杀的。
5.为了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小闻设计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来阅读《朝花夕拾》,请你帮他完成“朋友圈”的相关内容。
阿长:哥儿,你可还记得______(情节)。
你当时接过书时的兴奋劲儿我可记得清清楚楚呢!______先生(人名):孩子,你还记得你们跑到三味书屋的后园折腊梅、寻蝉蜕,在我读书入神时画画吗?父亲:有次你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迎神赛会,被我叫住背《鉴略》,你小子怎么还把这件事写成文章——《五猖会》了呢!
鲁迅回复父亲:我就想借这件事情警醒世人______。
鲁迅:统一回复:谢谢大家惦念。
让我忆起童年,不单有后园撒泼的欢乐,也有扫兴背书的
..................
苦涩
..;让我忆起童年,______。
(仿写加点句子)
6.阅读。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
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
筷子总绕道而逃。
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
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
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
们看,这像什么?”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
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
”经妈妈这么一形容,a 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
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⑨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
耳朵”……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
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
绵密温厚的感觉。
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⑪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
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⑫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
b 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
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
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⑬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⑭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
⑮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 阅读:仿照示例,将“蘑菇”图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赏析: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朵圆圆
..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
.............。
(品味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
②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
..的笑容,便清晰浮现。
(“慧黠”能否换成“狡黠”?)(3) 质疑:小闻对文中的两处“刻意”不理解,请你帮忙解答。
疑点疑问解疑
第③段: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第⑬段: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文中的妈妈们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冬菇,
“妈妈”和“我”分别都做了“刻意”
的动作。
请问:
这两处“刻意”的目的是否相同?请结
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我的回答:
_____
系中任选一组,结合文章及作品内容,并联系你的阅读经验,具体分析其“认识”的过程。
备选作品:
A.鲁迅——阿长(《阿长与<山海经>》)
B.海伦•凯勒——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阅读。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何晏画圈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何晏:人名。
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
②魏武:曹操。
(1) 析词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一项或释义。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②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3) 析句读: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2处)。
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4) 析人物:甲、乙两文都写到儿童,《咏雪》一文归入《言语》篇,《何晏画圈》一文归入《夙惠》篇,请分析其中兄女(谢道韫)和何晏在形象上的异同点。
(5) 析意图:有人认为《何晏画圈》也可以被纳入《言语》篇。
结合提示,探究编者把《何晏画圈》一文纳入《夙惠》篇的原因。
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人与事,有的人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有的事则会让你学会成长。
如《论语》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是否遇见了那个他/她/它,给你带来了影响,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作要求】
(1)写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要求真情实感;
(2)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个人相关信息。
【写作小助手】
(1)在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2)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会对你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3)从这些生活经历中,你收获了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喉,娇,瘫,锦,簇
【解析】答案:
喉娇瘫锦簇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流水窅然去,枯藤老树昏鸦,思君不见下渝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应傍战场开,思而不学则殆,巧言令色,博学而笃志【解析】①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桃花流水窅然去(注意“窅”字的书写)
③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字的书写)
④思君不见下渝州(注意“渝”字的书写)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⑨应傍战场开
⑩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字的书写)
⑪巧言令色
⑫博学而笃志(注意“笃”字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题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戍鼓”“雁声”写声音,从听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此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荒凉冷寂的图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乙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对自然景物“月”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
(1)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这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月夜忆舍弟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小题2】
【解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答案】C
【解析】A.有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B.有误,《无常》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
C.正确。
D.有误,《朝花夕拾》中没有关于农民问题的作品。
故选:C。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答案】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寿镜吾先生,不要让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
【解析】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因为不通文字,所以把《山海经》听成了“三哼经”。
她深爱着鲁迅,为他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她怀念而感激。
由“三味书屋”“折腊梅”寻蝉蜕“等信息可判断,这是发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
那位先生便是寿镜吾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有戒尺却不常用,对学生宽容仁慈。
《五猖会》一文,写在看戏之前,作者满心欢喜,对看会充满了向往。
谁知,父亲却让作者背书。
好不容易把书背出来,得以去看戏。
此时的作者却对看戏兴趣索然,再也提不起兴致来。
看会之前的欣喜与背书之后可以去看会的怅然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封建家长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本题考查仿写。
仿写要求句式、修辞、关联词语等形式基本一致,内容相关。
加点句子运用“不单有……也有”这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内容都是发生在童年时期,记录在《朝花夕拾》中的故事。
仿写时注意以上两点即可。
答案:
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寿镜吾先生不要让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和语言表达。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
①根据“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
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可得出答案:讨厌、嫌弃。
②根据“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可得出答案:沉迷、上瘾。
③根据“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
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可得出答案:嫩滑,不油腻。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圆圆”,结合“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等语句可知,形容冬茹形状的词语,表现出“我”和弟弟对冬菇认识的变化,此时的冬茹让“我们”感到可爱了。
“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把冬茹比作耳朵,运用的是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也蕴含着“我”和弟弟对冬菇认识的变化和喜爱之情。
②首先回答“不能换”。
“狡黠”含义是狡猾,刁诈,多用于贬义。
“慧黠”含有聪慧的意思。
结合母亲把冬菇比作大地的耳朵,改变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认识的内容看,母亲是聪慧的。
因此,使用“慧黠”合适。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和人物情感进行分析。
第一处,结合“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等语句可知,妈妈刻意夹起冬菇,意在改变“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认识,体现出妈妈对“我们”的爱。
第二处,结合“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可知,成年后的“我”,理解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想把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这“刻意”的动作,有对母亲的怀念,有对母爱的深刻理解,有爱的传递。
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阅读积累和表达能力。
此题可按题干要求,结合备选作品内容,概述“我”对“大地的耳朵”及母爱的认识过程。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记叙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从厌她、烦她到敬她,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海伦实在不耐烦了,发起脾气,把新布娃娃摔碎了。
莎莉文老师并不生气,带着海伦实际感受水,以此教她认识这个词语。
本文经历了童年时对母亲所说的“大地的耳朵”神奇功能的单纯相信,后来又后悔盲目相信,最后深刻理解了母爱并相信。
答案:
(1)①讨厌、嫌弃②沉迷、上瘾③嫩滑,不油腻
(2)①用比喻的修辞,将冬菇比作圆圆的耳朵,“圆圆”叠词也可见在孩子眼中冬菇变得可爱了,体现了孩子的天真和“我们”对冬菇的喜爱。
②不能。
“狡黠”是狡猾的意思,是贬义词。
这里“慧黠”是聪慧,体现出了母亲的教育智慧,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的“刻意”是对孩子的想象进行引导,希望能更新孩子对冬菇的印象,充满了母爱和教育的智慧。
而后文“我”的“刻意”是对母亲的奇特想象的肯定,对母爱智慧的深刻理解,有着对母亲的怀念;也是一种坚定的相信,曾经单纯地相信,然后后悔盲目相信,最后理解地相信。
(4)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
在这些“讨人厌,令人烦”中,即便杂有某些迷信、陋习与愚昧无知,却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
而这种
真情关爱,在购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中猛然表露了出来,使作者大受感动,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
本文作者小时候讨厌冬菇,听妈妈把冬菇说成“大地的耳朵”后,产生好奇心,吃得上了瘾。
长大些,因听到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又衷心希望不曾吃那么多冬菇。
再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作者对母爱的理解趋于深刻,开始像当年的母亲那样询问自己的孩子“冬菇像什么”,想把爱传递下去。
示例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与莎莉文老师因“水”的词语发生争执,发起脾气。
莎莉文老师于是带海伦以实际感受的方式学习“水”的词语,让海伦顿开茅塞。
本文作者小时候讨厌冬菇,听妈妈把冬菇说成“大地的耳朵”后,产生好奇心,吃得上了瘾。
长大些,因听到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又衷心希望不曾吃那么多冬菇。
再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作者对母爱的理解趋于深刻,开始像当年的母亲那样询问自己的孩子“冬菇像什么”,想把爱传递下去。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这篇文章回忆了小时候无比地讨厌冬菇,妈妈将其说成是“大地的耳朵”,并说“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来吸引“我”与弟弟吃冬菇兴趣的事。
文章以此表现了作者对妈妈所具有的智慧的赞美和对幸福美好亲情的怀念。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7.【答案】【小题1】A,B,D,C,想要,知道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句意:聪明好像神人。
若,好像。
故选:A。
②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若,比得上。
故选:B。
③句意: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
即,就是。
故选:D。
④句意: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即,于是。
故选;C。
A.句意: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
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欲,想要。
B.句意: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欲,想要。
A句意: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知,知道。
B.句意: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知,知道。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句子要做到“信、达、雅”,完整,流畅,准确。
①重点词:若,比得上。
因,趁、乘。
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重点词:乃,于是。
令,让。
处,停留,止息。
句意: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
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魏武奇爱之”是曹操对何晏的态度。
“以晏在宫内”是“因欲以为子”的原因。
故断句为: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把雪漫天飞舞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体现了她的聪慧与文学方面的才华。
根据乙文中的“何氏之庐也”可知,何晏没有直接拒绝曹操收自己为义子的要求,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是何家的人,怎么能做别人的儿子呢”语气委婉,既照顾了曹操身为上位者的尊严,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所以他是一个善于言辞,非常聪慧的人。
所以两人相同的地方是都非常聪慧。
不同的地方是谢道韫有文学方面的才华,何晏是善于言辞的孩子。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言语》篇:《世说新语》第二门,指会说话,善于言语应对。
《夙惠》篇:《世说新语》第十二门,夙,早,素有的。
惠,聪慧。
指早慧,从小聪明过人。
联系乙文内容可知,本文记叙的是曹操因为何晏从小就“明慧若神”,就想收他为自己的儿子,他并没有直接拒绝曹操,而是“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待在里面,并说这是何家的房子,以此表明自己拒绝的意愿。
既照顾了曹操身上为上位者的尊严,也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意愿。
这一事件发生在他七岁时,体现了他的早慧。
故应纳入《夙惠》篇。
答案:
(1)①A
②B
③D
④C
⑤想要
⑥知道
(2)①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而起。
”
②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