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人才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人才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

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了“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等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当代我国人才培养、管理、选拔与任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王安石人才思想现代价值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又是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任多年地方官。

仁宗时上书皇帝,要求变法,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两度任宰相,推行新法。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安石认为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决非仅学校教育过程本身所能完成。

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出发,从各有关方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制度。

在教育科举方面,王安石则实行了许多改革,如立太学“三舍法”;置律学、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设经义局,修《三经新义》颁于学官等等。

王安石的人才观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的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汲取。

一.“教之之道”——人才培养方法
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

王安石认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他在《乞改科条制》中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

”他还在《慈溪县学记》中指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可见王安石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

那么,如何实施学校教育呢?王安石认为,就学校设立来说,应该“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即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挑选其中的教师,以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

就教育内容来说,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法在于学。

”(《王文公文集》卷一)。

即教育内容应该崇尚务实,要向学生教授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

就教育目的来说,是为了培养“有实才可用者”,即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为改变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特别强调了人才的治国才能。

王安石所倡导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学校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方针的直接场所,肩负重任。

这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知识和人格健全发展,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的并且创新力突出的人才。

然而,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处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中,没能与时俱进地做出恰当的调整或改变。

比如,一些专业的设置不够合理,只是“跟风”般地培养“市场型人才”,没有综合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不够灵活,一些校规校纪缺乏人本关怀,学生能够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还不够宽松,等等。

因此,根据王安石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为国家造就人才的作用,才能切实地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

二.“养之之道”——人才管理方法
所谓“养”是针对物质待遇和管理而言的。

在严格管理的条件下,保障必要的物质生活待遇,是人才得以正常生活、安心工作和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

否则,因生活的所需,“士已尝毁廉耻以负累于世矣,则其偷懒取容之意起,而矜奋自强之心息,则职业安得而不弛,治道何从而兴乎?”[2]为了使政府官吏能够安心为政,王安石针对当时人才的待遇和管理,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饶之以财”,以养廉;“约之以礼”,以养情;“裁之以法”,以止恶。

王安石认为,给予官吏合适的俸禄,满足官吏的生存需要,既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国家的政事;而使人才“先富”之后,还要用礼来节制约束他,也就是要规范人才的道德行为,调节人才的情欲;对于那些不守礼的贪官污吏则应进行严厉惩治,以防止利欲的泛滥和侈糜的发生。

王安石的这种利、礼、法共用的人才管理方法,充满了人性关怀的思想,是对先秦以来隆礼至法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其基本思路是从“制禄养廉”出发,一方面加强人才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为人才的生活提供一定保障。

养之之道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人才的思想教育、提高人才拒腐防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曾指出,现在普遍存在着用“名利”引导人才的做法,人为地把人才分为名目繁多的等级,给予各不相同待遇。

如此一来,一些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就会使他们变得急功近利,而无法安下心来学新知识、做深研究。

苏定强院士还强调,科研的动力应当来自探索自然的兴趣、振兴中华的愿望和科学上的
事业心。

所以,借鉴王安石“养之之道”的思想,我们应该从源头动机上抓好当代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重视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用人单位应该恰当地运用“奖惩制度”,在保证人才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鼓励人才多出成绩、出好成绩。

三.“取之之道”——人才选拔方法
“取”即人才的选拔,对于人才的认定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拔过程。

针对北宋时期的情况,王安石认为,选才首先在于识才,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这样的识才专家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选官制度;再次,必须完善荐举制度。

所以,他提出了具体的“取之之道”——“博询众庶”、面试审查、“试之以事”。

王安石认为,荐举不能以“一二大臣以为贤而已”,应该对被荐者采取征求众人意见的方法,增加荐举的透明度,以减少荐举中的营私舞弊现象。

对选拔出来的人才“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

”,还要实地考察被荐者的才能和德行。

最后,要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人才,“以多事鉴察人才”。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选拔人才事关重大。

所以,管理者需要合理地运用选拔的方法和标准,才能为岗位挑选出最优的人才,才能确保人才的有效使用,才能创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才的管理与使用却存在很大的困境。

由于人才管理模式的低效能,造成人才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

有的掌权人存在着渴望人才又排斥人才的矛盾心理,有的管理者“非亲不用”、甚至是以各种借口“择劣选拔”。

从王安石的“取之之道”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纠正目前种种不良现象的一些对策,走出人才管理的困境。

比如,聘用人才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具体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的规划认真选拔。

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公正的面试、笔试。

管理者应该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责任、义务和要求非常明确,学会对人才的鉴别,懂得量才适用。

掌权者应该以事业为重,具有“任人唯贤”和“知人善用”的胸怀和气度。

在初选出人才之后,还需将其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考察其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从中发现人才的特点与潜能,促使其发挥最大的功用。

四.“任之之道”——人才任用方法
“任”是指人才的使用问题。

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才选拔出来了,只有使用得当,人才的价值才能实现。

所以,王安石在研究如何育人、选才之后,把如何使用人才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提出了“任人之道”。

首先,王安石认为,“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

”(《王安石全集》第三十九卷),故应“铢量其能”,量才录用——“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

”其次,王安石十
分反对“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乱”的做法,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学有限,不可能具备“百官”的才能,若频繁地转岗任用,既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发挥功用。

所以,应该“任人以专”,用人以久,对“所部者远,所任者重,则尤宜久于其官。

”第三,王安石认为,对待人才要“委之以诚,用人不疑”,只有充分地信任人才,才能使人才尽职尽责地工作。

“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同人的素质条件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如何使每个人的才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个人只有当他发挥出了他的“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

曾经有一个美国人说过,清华大学是美国大学的预科班。

可能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留住人才呢?王安石的“任之之道”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大贤大用、小贤小用,把人才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是令其安心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方面,管理者要为人才提供物质保障,在生活上关心人才,用情感吸引人才留下来;另一方面,管理者还应该重视人才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这也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更专更精于自己的术业,让他们在相对稳定的岗位上专心工作。

此外,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感,使人才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我要工作、我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也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方法。

上述王安石的这些人才观,曾在北宋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培养、管理、选拔和任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价值。

只要我们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运用得当,就可以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人才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2]《21 世纪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趋势分析》,刘红红,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王安石“系统人才观”及其启示》,龙承建,/1279742.html
[4]《“做官”“权威”“神话”“名利”,苏定强院士呼吁走出四大人才误区》,科学时报,2005年7月29日
[5]《海尔的人才管理“经”》,孙健、邵秀娟、王光升,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6]《人才管理困境的探析》,薛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