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体会
XXX
离开浙江一家公司以后,有幸应聘到XXX大学。
《2014-2015学年教师培训开班典礼》非常正式,领导的发言让我感悟颇深。
这次培训关键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合格青年教师。
不仅要懂得教育法规,还要懂得教育技巧,要善于沟通,对学生要宽容要倾注无私的爱。
有爱又有责任感,才能把教学工作干好。
商学院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力奉献。
要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并非是易事。
第一,培训时间长,历时一个多月。
前面二十天,我们学习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教师伦理与道德》、《团队建设》、《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件设计与制作》和《信息资料查询与检索》等课程,并进行了考试。
之后,又按专业听财大老师上课。
在听课期间,我们还要构思自己怎么上课,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并且最终试讲等待试讲结果。
全程的培训的事不多说,言归正传,《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是财大董世华博士跟我们上的。
董博士主要跟我们讲了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和高校教师的权利及义务。
接下来,本人将从这两个大的方面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
高校主要向社会培养高级人才,拥有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
高校的任务艰巨。
保证高校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个大前提不能变。
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这几面旗帜,确保我们培养人才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高校要坚持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男性和女性、富裕的人和贫穷的人、汉族和少数民族、健全的人和残疾人等都应该让他们享受高校的学习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争得社会一席之地。
不应该让贫困学子辍学,应该扩大助学贷款制度,并且可以校企联合,学生毕业后可进公司工作,在规定的年限内偿还借贷;此外,学工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例如学校的部分卫生工作可以由学生来做,食堂超市一些较轻松的工作也可安排学生做,比如学生可做收银员。
少数民族一般处于边远地区,尤其我们贵州就有许多少数民族,虽然他们考进了正规大学,可能基础不如发达地区的学生那么好,那么高校教师应该免费地开一些培训班,帮助他们补基础,缩短他们的差距。
残疾人最容易受到歧视,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正常地吸取知识的营养。
学校录取学生时,更不应该对残疾人带有偏见,只要他们符合录取分数线,就应该把他们录取。
高校要落实好教育公益性原作。
高校是一块纯洁的处女地,不应该受到社会功利性的影响。
任何不合法的私人机构不能开办高校,不能利用受教育的幌子来充实个人腰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国家将会出乱子。
然而只要教育局承认,高校可以跟企业合作,实践证明,校企
合作有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那样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2014年4月26日,178所高校探讨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
咱们贵州的毕节学院率先改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这为贵州地区的高校转型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肯定。
当前我们贵州财经大学和希望教育集团共同办学,能否确保商学院转型成功,任重道远,这需要咱们的努力。
高校必须有健全的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
学校的教务处必须坚强这方面的管理,严格执行学历学位制度,不让任何人钻空子,特别是让高级管理人员钻空子。
终身教育制度应受到高校的重视。
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提出了著名的终身教育理念。
我们这里指对员工的长期培训,不让员工荒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让他们不断充电。
手段有,让他们成立学术团队,合伙去参加各地的学术会议,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些学术会议就相当出色。
规定,他们每学期要发表多少论文,给他们一种危机感,鞭策他们前进。
同时,让部分老师进入企业做一段时间的管理(比如利用寒暑假的时候),让他们切实感受公司的管理规则,然后设身处地地手把手地教学生,不但让学生接触到最实用的东西,而且为自己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奠定基础。
当然也不能让员工绷得太紧,让他们适当放松,如让优秀教师享受希望集团美好家园五星级的服务,组织员工欣赏花舞人间的美景,是多么令人放松的事情啊。
<二>高校教师的权利及义务
高等教育又最初的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后来的大众化阶段,现在是普及化阶段。
随着扩招,大学生是愈来愈多。
三本院校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三本院校的教师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那么三本院校的老师如何定位呢?仍然像以前的传统教育那样死扣书本吗?
董博士告诉我们,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地转化自己的角色:(1)由权威向非权威角色转变;(2)由指导站向促进者转变;(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换;(6)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换;(7)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8)统治者向平等者转换;(9)园丁向人生引路人转变。
如果能按上述方向转变,我们将会是很成功的教育者,甚至能成长为一名教育家。
希望集团王林农部长说,非常期望有教育家就从我们这群员工中产生。
我想给予一定条件,大家锻炼锻炼,或许真地能产生。
同时,财大商务学院搬到惠水新校区,招收那么多全职老师,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深信,能够沉下心的人在这踏踏实实地干,一定能取得成果。
向当今优质教师转变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把学生当做宣泄的垃圾桶。
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教会他们知识,教给他们一些最起码的做人道理。
我们不能对学生存在歪念头,特别是手握权力的有资历的教师,不能威胁强迫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做一些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不能干出违反道德和人权的事情,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否则整个社会都会出问题。
另一方面,当今形势下,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都变得很强。
记得培训的时候,商学院学生工作处李靖部长就警告我们说,室内室外都必须干正确的事情,让学生看到甚至拍到传到英特网,那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事情。
有的学生嘴巴子特厉害,如果你处理不当,很多事情可能完全说不过他。
我还记得学生工作处朱旭辉部长培训辅导员时说过,不能接受学生的邀请吃饭,有铁的教训。
讲的就是一个考上军校的大学生,临走时请同学和辅导员大吃大喝,酒醉不幸摔死在废弃的池坑内,家长知道辅导员一同喝酒,便申诉,那个学校就赔了很多万,同时也让学校声誉受损。
教师遵法守纪,操守职业道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就是怕一时头脑发热,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干了傻事情。
所以,教职工平常应该定期举行有益的社交活动,比如爬山,比如乒乓球比赛,比如举办书法协会等。
这样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如果还可以阅读中外名著,用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那样更好。
然后,我们谈谈教师的权利。
董博士告诉我们,高校教师享有的教师权利有:(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评定学生品行和成绩权;(4)获取报酬和福利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下面我们讲分开阐述:
教育教学权是最基本的。
如果一位教师不给予权利上课的话,那他就不是老师。
他学的专业知识也无法施展。
高校的教师通常是硕士生,本人认为应该根据他们研究的专业来确定教哪一门课程,实行资源有效配置。
硕士生绝大部分是懂得如何搞科研的。
硕士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然而他们都还不知道如何申报课题,这需要老教师带队督促他们。
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不能动不动就说“叫你挂科”,对那些不擅长书本知识的学生,可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学生会搞运动。
教师要获取一定的报酬和福利,但不能动不动就提条件,这样会使学校难堪。
教师的需求要合理,要考虑学校的承受能力。
教师要合理民主地管理学生,教职工中的领导也要公正地对待他的同事,不能动不动就发号司令。
学校要对教职工就行培训,让他们接触最新的事物,不能让他们总在原地踏步踏。
总而言之,学生和教师是高校的存在基础,要合理管理监督他们,让他们朝合理方向发展。
教育家梅怡琦曾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大学不仅要把硬件设施建设好,更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即要有精神文明做支撑。
另外,大学的存在不能离开法制,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每个人都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