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论语》结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论语》结缘
【导读】今天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向孔夫子致敬!文章讲了一些孔子、老子、庄子的故事,介绍了《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轻松畅快,容易阅读。
文章末尾有个小活动,欢迎参加!与《论语》结缘文/鬼脚七我没想到我会喜欢上《论语》。
以前我有点不喜欢儒家,不是不认同,而是瞧不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喜欢老子,喜欢道家。
喜欢道家的人,经常会瞧不上儒家。
以前有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有一天,久负盛名的孔子见到了名不见经传的老子,虚心请教。
孔子问:“你怎么看待道德?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质?” 因为孔子是一个道德家,他认为如果能培养出一个好品质来,那就是最高的成就了。
老子大笑起来,说:“只有在你不道德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
只有在你没有品质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品质。
有品质的人完全忘了‘品质’的存在。
有道德的人不知道‘道德’这个词。
所以,不要那么愚蠢!不要试图去培养,只要自然。
”孔子听了,满头冒汗。
后来,学生问孔子:“老师啊,那个传说中的老子怎么样?”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不同的地方记载
不一样。
道家的人很喜欢编故事。
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也经常编故事来讽刺儒家。
庄子有名的《盗拓》篇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好朋友叫柳下季,柳下季的弟弟是个大盗,叫盗拓。
这不是一般的大盗,而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部下有九千余人。
孔子跟柳下季说:“做父母的要教育子女,做兄长的要教育弟妹,你有这么一个做强盗的弟弟,我真替你感到羞愧。
要不我替你当个说客吧。
”柳下季说:“这个弟弟不听话我也没办法。
而且他很巧言善辩,又粗暴鲁莽,一不顺心就要杀人,你千万不要去。
” 孔子觉得自己这么仁义的人,应该为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于是他带着弟子就去跟盗拓讲道理。
盗拓一听孔子要见他,立马火冒三丈,大声骂道:“就是那鲁国的巧伪之人孔丘吧!居然还敢来见我!你们替我告诉他:梦想有多远,就给我滚多远!你矫造语言,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你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你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庄子不是个历史学家,哪会记得盗拓骂孔子,实际上是庄子借盗拓之口来讽刺儒家。
道家的人不只讽刺儒家,还调侃佛教。
以前有本《老子化胡经》就写了不少类似的故事。
还有一次我听讲《老子》的课,老师开玩笑说:“老聃收了个弟子叫孔丘,孔丘后来成了圣人,就是孔子。
老聃觉得没啥意思,准备归隐了,西出函谷关。
知道他去了哪里不?他去了印度,
又收了个弟子,叫悉达多,后来悉达多成佛了,号释迦摩尼。
听说后来又去了中东阿拉伯......”听完故事,我说了句:我勒个去!我小时候家境一般,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没人跟我讲《论语》;上学了,应付考试,对《论语》也只零星记住几句;工作后,鉴于喜欢老庄的缘故,一直对《论语》瞧不上。
直到某一天!一日,我和朋友聊天,谈到孝顺父母的事情。
他说:“现在很多人,认为把钱给父母,让他们不愁吃穿,就是孝顺。
这种方式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根本就算不上孝顺。
”“你的这个比喻好形象!道理真是这个道理呢!”“这可不是我说的,是《论语》中孔子说的!”论语里居然还有这段话?回家后,我把书架上的一本论语拿下来,开始详细的翻看。
在《论语》第二篇中找到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只用了24个字,就形象地把现象描述清楚且表达了观点,做了论证!关键是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 年,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看到这里,我惊叹不已,于是决定好好看一看《论语》。
我花了整整两个下午,把《论语》二十篇看完了。
看古文,看注解,我完全没有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如沐楚风。
以前很多道理,在内心似是而非,让孔子一讲,简单明了,豁然开朗。
过了几天,我觉得不过瘾,又把论语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其中很多语句让我印象深刻。
举个例子,《论语》一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背下来这些话,知道这些字词的含义,但从来不和实际生活联系。
但现在不一样了。
看最后一句话:别人不了解我、不认同我、误解了我,如果能不生气,就称得上是君子了。
多好的劝诫啊!生活中每个人,经常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生气。
能做到不生气么?!这个提醒,对于我们这些做自媒体的人来说,尤其实用!再举个例子,《论语》第七篇中讲: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人奢侈了会显得不谦逊,太节俭又显得寒酸,怎么办?与其不谦逊,宁可显得寒酸。
这几句话对于中产阶级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太多的人有钱以后,开始买好车买豪宅买名贵包包.......同时不知不觉变得高傲起来。
我也走过这个阶段,现在开始听孔子的话了。
我现在出门确实有点寒酸:剃一个光头,衣服都是旧的,已经几个月没买过新衣服了(我计划两年之内不买衣服鞋子);我偶尔开三轮车,偶尔坐公交车,时间够的话偶尔走几公里。
不逊和寒酸,我选择了后者。
《论语》中类似这样的语录,非常多。
以后有机会慢慢介绍。
为了好好研究论语,我一口气买了不少论语相关的书:朱熹的《四书集注》、钱穆的《论语新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王蒙的《天下归仁》等。
在家慢慢看,我越看越觉得欢喜。
偶尔把书合上,回想起以前对《论语》的观点,不禁有些羞
愧,长叹一声:唉,年轻不懂事啊!偶尔又会觉得庆幸,总算没有错过这部伟大的经典!就这样,我开始喜欢上了《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