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以歌 歌以咏志——浅谈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诗以歌歌以咏志——浅谈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
摘要: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历史文
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在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探讨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和发展语言等方面的有效策略,以寻求小学古诗词教学
的新突破。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
一、聚焦小学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及古诗词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大到白发老叟,小到牙牙幼童,张口都能背上几首。

古诗词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笔,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它重要,不是在于诗词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文体特点,而
是在于诗词篇幅虽短、数量不多,凡大小考试必考的功利性学习目的。

这显然有
悖于《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
造潜能。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要求。

笔者这实践中常见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拆词断句,详注细批;逐字逐句让学生反复背,背反复;出示考试情景
真题,多次做,做多次;对于诗词意境给予标准“赏析”,直至诗词名句在学生脑
子里如同鸡肋,索然无味,看见试题便能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我们不可否认,以
上方法对于短期内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上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回避学生学诗词如同
学外语,学得快,忘得更快的现实。

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初识吟咏教法
偶然见到央视的新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感受到古诗新唱的魅力,那何不我们在教学中也如此实践。

通过了解,我们惊奇的发现读过私塾的老先生
对幼年学过的诗词还能张口成诵,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方
法不是讲解,而是吟诵。

吟诵是古人读诗词的传统方式,是古诗词的创作方法,
同时也是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欣赏方法。

吟,是中国古诗词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只有我们古诗才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吟诗,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自然
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含义。

学生自读自悟,远远要比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

吟诵是按照汉字的四声平仄、诗词节奏抑扬顿挫引声而读。

汉语是单音节
语素语言,音节与音节的连接形成音律。

且古汉语讲究对偶押韵的特点常给人以
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

汉语又以声调表义,不同声调表示不同意思。

平声
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起伏跌
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加之语流中转
承启合、长短相间,轻重有序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

所谓诵可知意,吟可悟情,吟诵的形式符合古诗词的声律特点。

但是,自“五四”运动以后,曾把传统妖魔化,造成了历史和文化的断裂,吟诵这一中文特
有的读书方式便被束之高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古诗词吟诵教学对于
当前的语文教学而言,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

近年来,四川的马凡美老师、北京
的朱畅思老师、广东的陈琴老师在吟诵方面颇有心得,而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思,初步形成了“读、诵、吟、咏”的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本文谨以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浅谈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三、实践吟诵教学
1.从“读”开始,了解规则。

在教学之初,学生不知吟诵为何物,笔者也没一味强调格律,只是给学生粗作示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便吟诵了
一遍诗词给学生听,学生听完第一个反应是好笑,都觉“老师是在唱戏?”,由于
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法,好奇使然,争相模仿,当学生热情高涨时,笔者
才将吟诵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一二声平三四仄,另有入声很奇特。

有何规定?又有口诀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

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入声用‘!’表示。

一般情况下,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
尾韵都要拖长。

按这样的规则吟诵,尽能吟得诗味。

”学生在了解规则后便迫不及待的标注,诵读起来。

原本需要反复激励、检查、促进的诗词初读,成了学生自
主主动的自读。

2.从“诵”入手,知意入境。

诵是读的更高境界,所谓“熟读成诵”,是在疏通
语言障碍,了解大意后的诵读。

诵不仅可以读出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而且可以
配合诗词句的音乐节奏,这样的记忆效果比一般的读背来得要好。

当吟者心口相应,心神合一就会悟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

这也是有私塾底子的前辈们
为什么至今能张口成诵的原因了。

3.从“吟”生情,会情悟意。

吟的要求比诵更高,我们熟知“日暮聊为梁甫吟。

”即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当学生在脑中能显现古诗词中的意象时,笔者相机插入补充了诗词的写作背景。

此时的学生已怀着深挚的激情,
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加之笔者顺水推舟,让他们在嘴里“哼哼”诗句,体会一下该
怎样吟出这首诗。

诵到情深方始吟,仅当声情与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便能体会
到诗人的内心感受。

4.从“咏”入心,内化语言。

歌者可以咏志,《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吟诵可以促进理解,理解后也更可以反过来促进“深
情并茂的吟诵”,增添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当然,咏也可以让学生自意创新,配合现代流行歌曲,以古诗词为模本套
曲而唱,和之以歌,古诗新唱,学生把自己当成李白、杜甫、李清照……并运用恰当的手势、眼神或其他肢体语言,给予古诗赋予的鲜活思想,再现当时当日之情景。

可以边走边吟,可以边舞边吟,也可以静坐独吟,呼朋唤友共吟。

表达方式
可以选择自我陶醉式、脉脉含情式、两两倾诉式都行,只要体会到了诗意、吟出
了自己的节奏、韵味,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好,开心就好。

四、和诗以歌,歌以咏志
胡适在《梦与诗》中曾写道“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又如曾国藩
所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吟诵不单是一种读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长处是少讲多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读
诵吟咏,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涵咏,在读中积累。

是眼、口、耳,脑整体协动的
一种学习方式,是训练语感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最能体现古诗词特点的教学
方法。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古诗词在激
昂不失绵长的旋律中徐徐展开,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在我们的血液中从未断流。

歌声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激昂澎湃,将婉约清新的歌词娓娓道来,让世界听
见古老文明崭新的声音!
作者简介:康杰(1994.02-),男,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学历: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