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重庆市南川道南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重庆市南川道南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
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
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
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
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
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
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
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
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
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
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
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
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
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
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
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
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
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
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
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
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
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
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 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C. 小说结尾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我们因为老房子被拆、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难过,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长短句结合,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2.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
”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
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
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
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
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
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
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
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
棋散,仨人叙话。
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压,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予,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
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
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作为主要悬念贯穿全文,吸引着读者阅读,凸显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B. 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 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 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5. 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一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
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
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
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
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而后的早展,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
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拉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
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
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愤张。
靠着当年那殷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
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
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
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
B. 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C. “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 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8.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
B. “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 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 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9. 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0. 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
少孤,鞠于外家。
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
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
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
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
谏章由阀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
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默然。
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太后遽命辇后乘舆。
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
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
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使者日:“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
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初,太常议谥曰刚简,复改为肃简。
议者以为“肃”不若“刚”为得其实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B.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C.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D.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中国谏官制度源远流长。
B. 郎中,本为帝王的侍从,后各部皆设郎中,成为分掌各部要职的高级官员。
C. 临朝,既指国君临御朝廷处理政事,又特指太后摄政称制,文中指后者。
D. 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和“歌以赠之”中的意义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宗道勤政务实,深受百姓爱戴。
他任濠州定远县尉时,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年久堵塞的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 鲁宗道敢于直谏,坚持礼法制度。
他直言武则天为罪人,借以警醒太后;他要求太后不能无视礼法乘辇先帝而行,使太后纠正了错误行为。
C. 鲁宗道为人刚正,痛恨奸佞权贵。
他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枢密使曹利用骄横跋扈,他对滥用权力为子谋取私利的权贵们也提出严厉批评。
D. 鲁宗道忠实坦诚,不肯欺瞒皇帝。
面对使者的提醒,他仍将微服去酒肆饮酒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认为他可大用。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6.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说说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些峰峦,名色繁多,有所谓“十八罗汉渡海”者,最逼肖。
罗汉们或担簦,或横杖,三个一群,五个一簇,①有回头作商量状者;有似两相耳语者;有似伸脚测水浅深者;有似临流踌躇露难色者。
每个罗汉都是古貌苍颜,衣袂飘举,神态各异,栩栩欲活。
我们下了天都,踏过一条很长的山脊,人如在鲤鱼背上行走,既无依傍,又下临无地,侧身翘趾,一
步一顿,幸舆夫出手相搀,不然,这数十丈的怪路恐渡不过去。
那西海门是藏贮黄山深处的一个奇境,万山环抱,路转峰回,始得其门而入。
我们连日身处高山,此时忽像一下子跌落到平地上。
那东西两峰,屹然对立,有如雄关两座左右拱卫,又疑是万丈深海底涌起的两座仙山,这才知道“海门”二字叫得有意思,黄山因有前后海,又名黄海。
你以为两门仅仅两座峰吗?不然,东西两门实由无数小峰攒聚而成,万石棱棱,如排签,如束笋,如熔精铁,如堆琼积玉,斜日映照,焕成金银宫阙,疑有无数仙灵飞翔上下,令人目眩头晕,但也令人气壮神旺。
天公于黄山的布置,已将天地间灵秀瑰奇之气发泄殆尽,到此也不觉有点爱惜起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②等于观剧,这是一幕声容并茂的压轴;等于聆乐,这是一阕高唱入云的终奏;等于读文章,这是一个笔力万钧的收煞。
啊,黄山,你太教人满意了。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C.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 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
19. 文中①和②两处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但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和并不同,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我们黄山三日之行,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
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世界多元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保留?请说明你的理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