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新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时,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
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统计,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统计图并且会根据图分析,实际操作中背离了目标,把教学生画折线统计图作为了重难点。

现将我教学这一课时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呈现出来,欢迎同仁指导。

1 课堂教学实录
师:你们喜欢参观科技展览吗?
生:喜欢。

师:小朋友也和你们是一样的。

科技展的工作人员把1998 年至2003 年参观的情况制成了统计图。

【情境创设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倒不如直接进入课题,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如果要利用情境,至少要起到让学生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请大家来看:(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之前学过吗?
生:学过。

【这两句问话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是多余的;这样的问题提出是不必要的,课堂问题的提出理应在学生思考之后能做出会的难易程度为宜。

可以改为“请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既可以复习旧知,又能扩展学生的观察范围,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从这个统计图上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从1998 年到2003 年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

生:1998 年的人最少,2003 年人数最多。

师: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什么?
生:数量越来越多
生:人数越来越多
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它有几部分组成。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板书:横轴、纵轴、标题、单位
师:制作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应该包含几部分?
生:4 部分。

师:具体是……
生:标题、单位、横轴、纵轴。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现在思考这样做能够达到的目的也仅仅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实则效果不如人意。

如果当时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遇到自己熟悉的情境问题,通常
会先观察,然后把自己看到的信息、问题告诉同学、老师,然而这个机会始终没有出现。


果能够以学生为主,曲线标注的问题就可以改为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彻
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能够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


师:其实,统计图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形式,想知道吗?请阅读课本109 页的内容。

生自学例1,师巡视。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从这个过
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环节的学习素材会更有效。


师:统计图还可以怎么画?
生:每个年份的数量标出来,能看出相差了多少?
师: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

师:在画折现统计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生:黑点———线
生:黑点———连线———标数字
师生共同总结:画折线统计图时,应先描点,再连线,最后标数字(板书)。

师:在这幅图上你能看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馆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生:人数越来越多
生:人数越来越多,2001 年、2002 年一样。

师:整体上看,参观的人数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不断上升
师引导生得出: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板书)
师:观察折现统计图,你发现了参观人数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用手势表示。

师:不断上升的趋势。

师:1998 年多少人?2001 年?2003 年?
生:……
【学生自学之后,如果有较好的问题引导,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会很快完成。

或者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你有什么收获”,也能完成对统计图的认识。

可是,我和学生却进行了填空式的问答。

认真思考,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准,虽然有一些教育理论的学习积累,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较好运用。


生模仿109 页的例1 在格子图上画折线统计图。

师巡视。

【这个要求的提出,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原因是为提供的格子图页面大:首先,不好把握图的大小范围;其次,横轴、纵轴的确立超越现有水平。


展示交流(师选择了两幅不完整的作品:一幅没有确定横轴、纵轴,一幅横轴所标年份不规范)
师:你觉得呢?
生:少点东西。

师:少点什么呢?
生:横轴、纵轴、标题
师:制作统计图时要完整。

师:这个统计图做的怎么样?评价一下
生:横轴和内容没有对齐(横轴上标的年份太拥挤了,看不清楚)
学生修整自己的统计图。

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

【画折线统计图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折线统计图。

我设计时考虑学生仿画,应该会很快完成。

但部分学生出现了阻碍,浪费课堂时间过长,主要原因,首先是自己的理念与实践脱钩,不能充分相信学生,还学习权于学生;其次是对小学整个教材中统计内容的编排不是十分熟悉,把握不准。


师:想一想,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需要几个步骤?
生:淤标题;于横轴、纵轴;盂描点、连线、标数字。

生:淤标题;于横轴、纵轴;盂单位;榆描点、连线、标数字。

师生闭眼思考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自己?
生:想
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这是对什么情况的统计?
生:气温变化统计图
师:认真观察,你总体感觉怎么样?
生:像一个山,先上后下
师:在这幅图上你有哪些发现?
生:8 月平均气温最高,1 月平均气温最低。

生:7、8 月上升的最快
生:6、7 月上升的最快
生:4、5 月上升的最快
师:意见不一样了,到底是那两个月呢?你怎么判断的?
生:准确计算。

比如:3耀4 月之间的差别可以用17.5-10=7.5
师:这个方法真好。

我们能利用这个方法判断一下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的最快?生:10 月和11 月之间。

师:和你的方法一样,为什么老师慢呢?
生:因为是判断哪两个月下降的最快,所以只需要看8月份之后就可以了。

师:你真会思考。

谢谢你对老师的提醒。

【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在于运用,通过这个练习题,解决出现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让
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使得学生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反思与总结
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是很痛苦的。

不过,这样才能清晰地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我认为这节课:
首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没有进行认真的雕琢,导致多数提问低效,甚至于无效。

像第
一环节的所有曲线标注提问,如果归结成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或者“看到这幅统计图,
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既能沟通上课伊始的紧张,又从另一个方面看到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为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的精彩搭建平台。

其次,整节课重点偏移。

受备
课时间的限制,加上备课经验不足,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由于对学生仿画折线统计
图出现的问题没有预料到,时间严重超时。

后边的程序显得紧张。

最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走样了。

常听老教师说“课堂上的问题要让学生
自己提出来,问题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出来,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总是体会不深。

今天看到自己的课堂,看到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深刻体会到“还课堂给学生”的真正意义。

如果每上一节课,我都把这句话装在心中,都能把学生放在心中,那么今天的课堂定会是另
一番情景:学生学得快乐,我也教得轻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