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认识人性人欲人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认识人性人欲人事
1
三十而立立什么?
立三观,立志向,立事业,立家庭,立理想。

三十岁,我们进入了社会,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际交往,而且在两性方面开始寻求突破,建立家庭。

三十岁,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在社会所处得位置,即我们的三观开始初步形成,好的三观对今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反之,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会出问题,走歪路。

三十岁,精力旺盛,活力四射,是人生中的最好时段,很多历史上的伟大先行者都是在这个时段开始树立理想,建立事业,培养和坚定自己向前的或宏大或生活化世俗化的目标。

总之,一个人在三十岁前,没有在社会,两性,职业,理想之间有所平衡取舍和目标建树,那他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树不立,不成活。

人不立,不成器。

三十不立,后悔自己。

2
朱熹的天理与老子的无为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

而无欲无为从时间上追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

二者是明显不同的。

朱熹强调的是天理,即万事万物本来就有的原理规律,要想认识天理,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知道掌握事物生成发展的一系列特征和原理,尊重客观事实,剔除主观干扰,尽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

而人的欲望杂多无序无度,往往掺杂着个人主观。

人的感觉和日常经验同样有此弊病,它们只能从某个侧面认识外部世界,揭示和提出的往往偏离客观本真。

人的感觉经验让我们处于现象世界,无法进入本质的存在世界,从而也就无法认识证实事物本身的原理以及生发过程。

朱熹正是看到了欲望的多变和不可靠,看到了人欲对天理和良知的遮蔽,同时理清了天理的恒定和有序,才提出了这个观点。

而老子的无欲无为倡导的是见素抱朴,回归自然,清心寡欲的同时,让事物自然而为,不人为干预,不违背事物规律作为。

大道至简,大河自流,万物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朱熹和老子的这两点观点,其认识的角度和起点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发展出的理论学说也不同。

在中国留传下来的优秀思想中,道家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而朱熹的理学只是漫长儒学历史中的一个分支。

二者不能混淆!
3
孟子的人性善和荀子的人性恶
人性又称人的本质或本性,是人生而具备的本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在伦理学中,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自古有之,人性观影响着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先秦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

这就是说,人的天性本来是相接近的,后来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习俗影响造成的。

孔子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讲人性善恶的问题,但从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备仁爱之心。

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生来性本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本在于人心,人们通过“存性”达到道德完善的可能性;
性恶论者(荀子)认为人生来性本恶,那些合乎道德的善行都与人的本性相反,强调人们通过“化性”达到道德善的必要性。

无论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都是相对的,是从各自角度和经历后的经验层面来判断的。

按照英国经验主义洛克的看法,先天的人如同白纸,是一个进化了数万年的有机生命体而已,而在后天的观念学习和环境影响下,人性才开始出现善恶,真假,美丑的价值偏向。

这就如同唯心和唯物的长期争论,也对,也不对。

都只是切中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就人性来看,趋利避害才是最确切的说法。

目前由于人所处的外在环境,人性也跟着变得更加复杂,不能单纯地以善恶来评判,不能对人性搞一刀切,或者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论,得视具体的社会环境、心理背景、欲望动机等综合因素来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