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醛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以鲁科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醛和酮糖类》为主,参考人教新课标版进行的设计。

兼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基础。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被形象地称为“有机合成的中转站”,所以掌握醛酮的结构和性质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
【讲解】利用醛基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检验醛基的存在,还可以根据生成银的质量测定醛基的数目。

【过渡】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能否氧化乙醛?
【总结】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这两种试剂常用于鉴别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含有醛基。

【提问】实验证明乙醛能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Cu(OH)2氧化,那乙醛能被KMnO4(H+)溶液、溴
水、O2氧化吗?丙酮呢?
【讲解】乙醛能使KMnO4(H+)溶液、溴水褪色。

催化剂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就能氧化醛。

丙酮只有很强的氧化剂才能将其氧化KMnO4(H+)溶液、溴水都不和丙酮反应。

[思考与交流]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倾听解疑】肯定和鼓励质疑的学生,与学生一起解答疑问
【过渡】醛和酮分子中都存在着官能团------羰基,官能团中C原子有没有饱和?学生复述银铵溶液的配制方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O +2[Ag(NH3)2]OH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记录记忆实验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试着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O + 2Cu(OH)2 CH3COOH +
Cu2O↓ + 2H2O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思考抢答
学生评价
记录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2CH3CHO+O22CH3COOH
学生自主提问
互相解答讨论概括
体会实验的注意
事项。

培养学生观
察,描述实验现象
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
结构上分析醛和
酮谁更易氧化,加
深学生对氧化反
应的认识深度。


过实验一方面使
学生体会了知识
的应用,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实验
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发
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可能发生哪些反应?与什么试剂反应?
【讲解】醛酮的羰基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即还原反应。

【板书】2、加成反应
学生思考集体回答:没有,C 原子所连的原子数少于4个。

加成反应,与氢气
写出乙醛、丙酮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

CH 3CHO + H 2
CH 3CH 2OH
+ H 2
CH 3CHOHCH 3
投影学生的书写情况
使学生能从结构分析转化为反应
分析,体会化学键
的断裂与反应类
型的关系。

【讲解】甲醛有毒,就是分子中的羰基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引起人体中毒。

甲醛能够防腐,也是就用这个原因。

【动画演示】甲醛与蛋白质的反应
观看动画,思考
练习生活实际,与开头前后照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有了什么认识?请归纳总结一下。

醇 醛(-CHO ) 羧(-COOH ) (R-OH) 酮(-C=O) 难氧化
与HCN 加成
增长碳链
在以上的转化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醛和酮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增长碳链,可以实现几种物质之间的转换,这在有机合成中是非常重要的,被形象地称为“有机合成的中转站”。

[Ag(NH 3)2]OH
或新制Cu(OH)2
H 2,△ O 2,Cu
学情分析
第一从我班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我大致把我班的学生分了ABC三个层面,C层面的学生要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能举出几种简单醛酮并能书写他们的结构简式,能简单说出醛酮的化学性质类型。

了解醛酮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了解他们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B层面的同学要能利用所学知识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描述醛酮化学性质,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A层面的学生不仅要能利用所学知识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描述醛酮化学性质,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还要掌握醛酮到羧酸、醇等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例如提问时,简单的结构认识我会提问C层的学生,由醛酮的结构推断化学性质就会请B层的同学回答A层的学生补充。

会让学生分组交流取长补短。

第二从我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分析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掌握醛酮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在学习第一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由结构推测性质的思想方法研究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的化学性质表现丰富,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很多,我在教学时选取具体反应时主要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高考的考试大纲,选取与生活相关的醛酮的性质以及在有机化合
物相互转化中的重要的醛酮的反应。

第三从学生的年龄,个性发展,班级性格分析
高二的学生长于抽象思维;多数学生开始羞涩保守不喜欢在课堂大声说话;虽然多数学生喜欢跟老师合作;但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学生更喜欢向沉稳内敛发展。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我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教学效果分析
1. 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学生不再是只坐着听讲就行,而是学生要不断地动起来,要对课本知识自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实验要亲自动手,知识总结,课堂练习考察等。

学生对掌握学习方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大幅度提高,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能有促进ABC层的同学在各自的临近区域得到发展
在分层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设计了选作练习,在练习中,教师不是硬性规定某一层学生要做相应的一层练习,而是设置学习的“阶梯”,为学生提供前进机会,鼓励学生在掌握完成本层次目标的同时,选择高一层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个体的发展,实现向高一层次目标靠拢的目的。

3.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由于把基础差异不大的学生分在一组,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分组教学使学生有良好的竞争关系,活跃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

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课后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想象和思维。

一.分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的教学组织模式上采取小组管理模式,把班级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一个组长,15个组员分别是ABC三个层次的同学。

教学设计上采用问题式教学,简单问题小组对抗抢答,学生很兴奋,很积极的思考回答。

让每个小组讨论解决2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再让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和小结。

这样学生小组内讨论时同学们能取长补短在试验中能互相协调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

这样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睡觉现象明显好转。

二.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
在《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机物,教材中一般都会给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利用球棍模型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

例如醛酮分子结构中与羰基碳原子连接的原子和碳原子氧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内,很多学生想象不出它的结构,用直观的模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课本上乙醛银镜反应的实验可能要花费一些时间而且难度较大,考虑到时间问题,把学生实验改为视频演示实验。

三.及时整理归纳知识点让学生感觉条理清晰内容易记
要学会对有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

所谓读书要“从厚到薄”,就是强调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适量课后练习及时解评
课堂或课后练习以及习题评讲等教学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加以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反思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好老师的导演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表演。

如设计问题时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不断思考。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学环节有促进作用。

学生对问题的
回答要抢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是分组讨论问题,就让学生积极大声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能积极思考。

2、对醛酮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知识介绍的少,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对小组的评价要及时中肯,语言要充满对学生的鼓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

有一次一个小组的同学积极回答问题后,我忘记给他们小组加分,小组同学下课后和我抗议。

4.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激发与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域得到发展,完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教材分析
一这节课在这一章和整本教材的地位
在这一章主要研究各种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必修中已经学习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这几种代表物质的性质。

在选修中着眼点不是落在代表物本身性质的讨论上,而是研究该类烃的衍生物所具有的通性。

醛、酮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含氧衍生物。

由于醛基的活泼性,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

糖类与生命现象、人类生活相关,而结构与醛、酮相关,故放在本节中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糖,也加深对羰基的认识。

教材从物质结构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知识推测出该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实验或给出相关性息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例如醛酮化学性质的推断,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已有的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知识推测出该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掌握醛酮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

通过信息举例说明羰基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教材对醛酮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没有全涉及,仅研究的是:一能充分体现各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相互转化有关关系;二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醛酮的化学性质。

如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醛酮的
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

通过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出发,加深还原反应概念。

二我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学法分析
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对教材精心整合,没有照搬教材。

第一课时:醛和酮的官能团及常见醛酮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化学性质;
第二课时:醛酮的命名;醛酮的同分异构现象;
第三课时:糖类
例如1.几种常见醛酮的结构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和模型展示(在有机物分类时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几种常见醛酮的性质就是设计成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来填写。

这样设计便于学生比较记忆,知道哪些是重点要记忆的知识,哪些是了解的知识很有针对性。

3.教材中涉及的反应我也没有全部选择。

如在加成反应时仅精讲了乙醛、丙酮与氢氰酸的加成但没有精讲醛酮与氨、氨的衍生物、醇类的加成反应。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银镜反应无论是做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很难控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实验的现象,时间不允许,客观条件不允许。

所以我就选择了视频教学,视频清晰,每个同学都能仔细的观察实验的现象,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能力。

5.采用归纳教学法对这节课进行知识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 . CHO
B .HCOOH
C .HCOOC 2H 5
D . CH 3 C CH 3
2、1 mol 有机物 与足量的氢气和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反应, 消耗的氢
气与氢氧化铜的量分别为( ).
A .1 mol 2 mol
B .1 mol 4 mol
C .3 mol 2 mol
D .3 mol 4 mol
3. 一个学生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取1 mol ·L -1 CuSO4溶液和0.5 mol ·L -1 NaOH 溶液
各1 mL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 mL 40%的乙醛,加热煮沸,结果无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 .未充分加热
B .加入乙醛太多
C .加入NaOH 溶液的量不够
D .加入CuSO4溶液的量不够
4、丙烯醛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B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C 、1mol 丙烯醛最多可以与1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 、能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
课后练习
1. 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
根据已有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它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C .它可使溴水褪色
D .它被催化加氢的最后产物的结构简式是C 10H 20O
2.下列物质中,不能把醛类物质氧化的是
A .银氨溶液
B .金属钠
C .氧气
D .新制氢氧化铜
3.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氧化成羧酸,又可以还原成醇,该酸和该醇反应可生成分子式为C 4H 8O 2的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有机物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B .该有机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 .将该有机物和分子式为C 4H 8O 2的酯组成混合物,只要总质量一定无论怎样调整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完全燃烧时得到二氧化碳的量必定相等;
D .该有机物是乙酸的同系物。

4.在烧瓶中盛有10g11.6%的某醛溶液,加足量的银氨溶液充分混合后,放在水浴中加热,
完全反应后,倒去烧瓶中的液体,仔细洗净烘干后,烧瓶质量增加了4.32g ,该醛是:
O
=
A.CH3CH2CHO B.HCHO C.CH3OH D.C3H7CHO
5.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3H8O,它能氧化成B也能与浓H2SO4共热生成C。

根据条件写结构简式:
①若B能发生银镜反应,C能使溴水褪色;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②若B不能发生银镜反应,C不能使溴水褪色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解读课程标准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

掌握醛酮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有机合成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醛、酮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

2、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3、了解醛酮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发现醛酮分子中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能写出几种常见醛酮(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的结构简式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能复述实验的现象、操作能利用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来鉴定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是否含有醛基;能写出化学方程式。

3、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能举例说明醛有还原性,而酮很难发生氧化反应。

4、通过归纳整理,能举例说明从醛酮到羧酸、醇的转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醛酮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