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08T05:06:08.817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9期作者:张万里
[导读] 目的:探究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效果。
方法:选出9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调查样本并分组(甲组、乙组),各组均48例,并采取其对应治疗方案:甲组:TDF+3TC+EFV治疗,
张万里
凉山州西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凉山 615000
摘要:目的:探究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效果。
方法:选出9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调查样本并分组(甲组、乙组),各组均48例,并采取其对应治疗方案:甲组:TDF+3TC+EFV治疗,乙组:AZT+3TC+EFV。
最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一方面,从治疗效果上分析,同样在治疗1年后,甲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幅度更大,表示疗效更明显,组间对比P<0.05。
另外,从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对比,甲组6.25%(3/48),乙组18.75%(9/48),甲组优势较突出。
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不同抗病毒药物疗效存在差异,本次课题研究中证实TDF(替诺福韦)治疗方案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安全可靠值得运用。
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以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促进其免疫力的提升。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药物有许多,作用机制各不同,如蛋白质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存在差异。
此次课题研究针对此主题,特选用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照分析,并以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样本,旨在探讨出更具优势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从2019年1月~2021年2月时间范围内,共计选出9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此次课题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AIDS/HIV感染;(2)接受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排除标准:(1)妊娠期患者;(2)停药患者;(3)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2]。
随后,特将其按照用药方案的差异分组,每组有48例。
甲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7:21,年龄在28.0~70.0岁,中位值(48.2±3.6)岁,平均病程(4.2±1.3)年。
乙组:男女患者之比为25:23,年龄在26.0~69.0岁,中位值(47.3±4.0)岁,平均病程(4.1±0.8)年。
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诸如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资料,结果显示P>0.05,满足对比公平性。
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家属知情。
1.2方法
两组纳入研究后均落实相同干预工作,仅治疗方案有差异:甲组:TDF(替诺福韦)+3TC(拉米夫定)+EFV(依非韦伦)治疗,口服,剂量:TDF、3TC均 0.3g/次,1次/d;EFV0.6g/次,1次/晚。
乙组:AZT(齐多夫定)+3TC+EFV,AZT0.3g/次,2次/d,其余同甲组。
此外,两组均按照医嘱用药,定期检查免疫功能指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3]。
1.3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合随访调查结果,以治疗1年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指标比较,细胞计数由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配套试剂检测,以数值高者为佳[4]。
(2)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由医护人员统计所得。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处理,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经统计:1年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差异,甲组CD4+≥300个/uL的明显更多,其CD4+上升幅度明显更大,表示此组治疗效果相对更显著。
组间对比P<0.05,具体如表2-1所示:
3.讨论
艾滋病(AIDS)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疾病。
感染HIV病毒后,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受到攻击,且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呼吸、神经中枢、消化系统中都可能遭受其损害,最终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甚至加快其死亡。
如今人们生活方式越发多元化,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不断加大,发病率有所提升,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卫生问题,给患者家庭、社会都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关于艾滋病的治疗尚未存在特效药物,临床上多采取抗病毒治疗法,以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延长生存时间。
此类药物原理是通过抑制患者体内HIV的复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起免疫系统。
抗病毒药物有许多,作用机制各不同,如蛋白质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疗效。
根据统计,两组均治疗1年时间后进行随访,甲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在48例患者中,≥300个/uL占60.42%(29/48),明显高于乙组37.50%(18/48),说明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更好,组间对比P<0.05。
(2)关于不良反应。
甲组不良反应率6.25%(3/48),少于乙组18.75%(9/48),对比数据P<0.05。
上述结果,也与胡荣芝、胡烨(2018)研究成果有共通之处。
CD4+T淋巴细胞是最易被侵袭的细胞,经1年治疗后,两组CD4+细胞计数均增加,从侧面说明药物治疗后,对于HIV病毒有明显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生命起到延长效果。
甲组CD4+细胞计数越多,则证明此组疗效更佳。
另外,两组在治疗中均出现不良反应。
许多抗病毒药物都可能诱发皮疹,通常是出现在治疗前3个月内,治疗过程中要强化监测,避免症状恶化。
另外,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较常见,出现在治疗前两个月,但多数并不严重,此时医护人员鼓励患者继续接受治疗,并采取对症处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若药物毒副反应不断加重或连续超过2周,应当由医师评估并治疗。
对于患者而言,在治疗时应当严格遵照医嘱,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提升免疫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是有效治疗的方案。
本次研究证实TDF(替诺福韦)治疗方案效果优良,提升疗效且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婉盈,郭姝悦,张晓丹.经典与新型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药用机制及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01):51-55.
[2]余毅波.利福布汀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2):97-99.
[3]丁志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9,31(11):149-151.
[4]何华伟,卢祥婵,黄爱春,董文逸,苏绮思,周曼.利福布汀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8,24(10):1743-1747.
[5]胡荣芝,胡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