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光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七色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色光》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四课时。

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

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
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教学难点】
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
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造彩虹
1.师:(出示彩虹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生:这是彩虹。

雨过天晴后,有时就会看见彩虹。

2.师:彩虹什么样子的?
生:彩虹像一座桥,虚幻又真实。

3.师:为什么我们通常只能在雨过天晴时看见彩虹?这说明什么?
生:彩虹的出现与天气/下雨有关?
4.师: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

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彩虹较容易被看到。

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

生:原来如此。

5.师:所以,彩虹其实并不神秘,你们想造彩虹吗?
生:想。

师:怎样做?
生:阅读教材。

师: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
生:三种。

师:那我们一种一种地来试一试。

6.师:第一种:用镜子制造“彩虹”。

如何做?
生:(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吧!
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成功的技巧是什么?
生:用平面镜在水中反射阳光形成“彩虹”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能够卡住镜子的物体,并可以适度移动,保证镜子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使阳光能反射到白卡纸上。

师:请成功的同学去帮助没成功的同学!
7.师:第二种方法:用水雾制造彩虹。

怎么做?
生: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师:试一试吧!
生:用第二种方法制造彩虹。

师:为什么你没成功,他们的成功了呢?
生:看不到自己的彩虹。

师:这是因为角度不同。

接下来两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观察,另一人用喷雾器喷水雾。

观察者应背对太阳光向斜上方观察,喷雾者向观察者前上方喷水雾,直到观察者看见“彩虹”。

师:现在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8.师:第三种方法: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请同学们看看,怎么做?
生:(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使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时,如果要使彩虹出现在白纸上,需要注意调整阳光、三棱镜和白卡纸的相互位置,找到形成彩虹的最佳角度。

生: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

]
二、光的组成
1.师:这三种方式制造的彩虹,你认为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好看?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
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彩虹有几种颜色?
生:七种颜色。

师:你认识这些颜色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说说彩虹的颜色是哪七种?
生: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谁最先用三棱镜制造出七色光?他的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生:是牛顿。

结论: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设计意图:该活动是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了阳光能分解为几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中牛顿关于光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色光混合实验
1.师: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又将七色光合成白光。

说明七色光与白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制造彩虹,就是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那我们能不能像牛顿那样,将七色光合成白光呢?你有什么方法?
2.师:用红绿蓝三种玻璃纸,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上12页的步骤进行操作。

生:好神奇呀!除了红绿蓝,还有黄色、橙色、紫色。

补充: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

即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

3.师:在美术课上,同学们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但你知道吗,红绿蓝也是光的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合成其它需要的颜色,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去试试还可以合成什么颜色。

要注意,光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白色,颜料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黑色!
4.师:同学们都玩过陀螺吧!
生:玩过。

5.师:我们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同学们猜猜,转动陀螺,我们会看到什么?
生:看到的不是红绿蓝,而是白色。

6.师:试一试呢!
7.师: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
生:更白的颜色。

[设计意图:选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活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

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是教者要重点考虑的。

本课由阳光的色散、单色光的合成、光与色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

光与色彩的关系要用到玻璃纸,跑了许多地方也没买到,只好将这一部分内容另做安排。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三棱镜的图案,编者为什么没有安排呢?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强调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备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后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贯彻这一思想,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寻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

三是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

一节科学课的实验往往不止一个,怎样做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考虑的。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实验。

吹泡泡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便于学生直观想像空中的小水滴。

喷水造彩虹是重现生活中彩虹,让学生知道自己会造彩虹,水中的镜子造彩虹是较长时间的观察彩虹,用三棱镜看是便于学生更仔细地研究。

单色光的两个合成实验一个是验证牛顿的发现,一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实验的目的不同。

四是注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

如何更生动直观的呈现实验结果,也是值得科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