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20XX级2班石盼)
1.我国古代理想社会观:①“大同”世界的理想,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②太平世界的
社会理想,最早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农民军提出,意为天下大治,大家平等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①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②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以“理论性”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开始摆脱纯粹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由过去的“空想描写”到“空想理论”阶段;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做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3.对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贡献: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②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③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局限:①他们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②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③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依靠力量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
①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的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唯心史观构思未来社会,把社会主义致于发展规律和现实的基础之上②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看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产生矛盾的必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③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主体,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5.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的客观规律
②无产阶级肩负着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要同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④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号召全市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⑤创立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⑥采取各种斗争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⑦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⑧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被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⑨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
7.马、恩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三大成果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诞生②19实际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出现高潮,第一国际诞生
③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
8.对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理解
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这一现象只限于欧洲各国,俄国由于土地公有制的存在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历史条件差异,“历史必然性”不适用于俄国。
因此“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
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
这一现象在当时处在资本主义以前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同样适用。
9.为什么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②落后国家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民族统一、传统文化占优、阶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首先发生革命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③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要求冲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这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10.简述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三次探索和内容
第一次探索:先经过中间阶梯(吸收资产阶级分子)实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①政治上:将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②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实行企业国有化和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次探索: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直接过渡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大小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商业方面: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④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第三次探索:采取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1.苏联的两次论战
●第一次争论是斯大林、布哈林等人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大等“左”倾反对派进行的争论。
这一争论采取的是全党大辩论的形式,主要问题是: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不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坦途?争论的结果是:斯大林在布哈林的有力支持下取胜,新经济政策得以坚持。
●第二次争论是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是否应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是否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中是否只强调速度。
争论是在党的高层进行的,没有在全党展开讨论。
争论的结果:斯大林取胜,布哈林等人被解职,新经济政策夭折。
斯大林的理论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
经过两次论战,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取得了胜利,党内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并逐步影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1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和基本特征
原因:①国际上: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二战的爆发
②国内:经济落后,对发展要求强烈,产生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倾向;苏联小生产优势的存在,导致个人崇拜、专制,家长制作风盛行;俄国具有君主专制传统的根源,无法从思想上根除人们对政权的认识;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加上领导人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导致个人崇拜和专制集权。
基本特征: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13.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兴利避害、革故鼎新,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③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4.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的主要阶段、特点及主要国家
①起步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点:首先是被迫开始的,具有较大的应急性和盲目性其次,除南斯拉夫以外,改革没有涉及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再次,改革与保守思想的斗争相混杂主要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
②纵深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特点:大多数国家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自觉性;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体制问题,但是仍没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出现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主要国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③走向高潮,又遭到严重挫折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特点:改革自觉性大增,更具广泛性,并达到空前规模;改革内容更全面更深刻出现了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改革观主要国家: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
④改革深入并呈现新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至今特点: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国情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
主要国家中国:越南
15.关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几点主要内因剖析
内因:①执行党奉行的错误思想政治路线,背离马克思主义
②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改革迟缓,且把改革变成“改向”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存在,使经济长期陷入困境
④历史旧账的积压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外因:西方“和平演变”的政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
16.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
①经济落后的国家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②政治上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
③高度警惕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因此必须架起那个社会和足以精神文明建设
④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求实做好执政党的建设
17.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背景:南斯拉夫在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几乎全部照搬了苏联模式。
1948年,苏南关系恶化,南斯拉夫被苏联开除出了情报局,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随后对南实行经济封锁,直到断绝外交关系。
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顶住了苏联大国主义的压力,率先突破苏联模式,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了以社会主义自治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自治民主制、自治联邦制、代表团制;实行轮换制和集体领导职
②经济上:改国家所有制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实行市场经济,社会计划制度
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把工业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挂钩但由于国家对政治、经济控制力上的弱化和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加上苏联的干涉最终趋于失败
18.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事件及成果(两次飞跃)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结束了“左”、右倾错误,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党的七大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②在建国后,生产力落后,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1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①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界限,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的区别有了清晰地认识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20.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认识
①马恩: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经过渡时期(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未对第一阶段进行划分
②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对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由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直接过渡”到认为社会主义应当经历“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复杂过渡时期。
列宁把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
③从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经历了:斯大林的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的建成社会主义论;勃烈日涅夫的的社会主义成熟期论;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戈尔巴乔夫的发展中社会主义论
④邓小平:通过见过以来的经验、探索;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要有很大的发展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阶段。
21.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指按照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某个阶段在政治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依据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
他把时代分为大时代(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时代,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时代,资产阶级转正的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时代),两个大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性的新时代,一个大时代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时代。
我国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
23. 当今世界仍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①世界基本矛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表现形式和特点有所不同
②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改变,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仍然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代方向没有改变,但发展的道路更加曲折。
24.社会主义新发展
新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绿党’的生态社会主义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
2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以及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
表现:①普遍经历了世界新科技革命②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③阶级结构发生了大变动④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推行社会主义改良政策⑤垄断有了新发展
⑥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关系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②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③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④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激烈斗争的产物⑤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和触动
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①科技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生产力条件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做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③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着素质更高的力量
④推行新殖民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广泛的同盟军
26.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①坚持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根据时局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主动应变。
有一定的发展
②信奉多元论的世界观,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
③政治上的多元性,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制,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反
对无产阶级专政④经济上的多元论,搞私有化,否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⑤反对革命,反对专政,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等观点,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
27.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是对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出现低潮和高潮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②资本主义必然灭忙,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辩证统一,当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不会到来的,因此任何悲观急躁的情绪都是不对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曲折与反复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2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和经济体制认识的新突破
①明确提出当前经济属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
②正确认识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阐述了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③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市经)和总体规划,形成了社会主义市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