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的实践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的实践途径
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只有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才能满足当前新型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该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四种优势互补的教学途径,为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途径
作物栽培学是在作物生产、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作物栽培学涉及作物生理、作物生态、作物管理等不同方向。
其主要内涵是以作物生长发育为主线,以作物与环境关系为途径,以栽培技术措施为手段,探索实现“作物-环境-技术”间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作物栽培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渗入,使得作物栽培学成为一门内容更丰富、发展更迅速的学科。
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及时扩充吸取新思想、新方法,以适应作物栽培学迅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作物栽培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该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探讨提高作物栽
培学教学效果的几条途径。
1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板书和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着各自的优势,两者可以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容易被忽视。
教学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和思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并能与各个教学环节严密吻合。
板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有没有熟悉内容,能否把握重点,板书可一窥端倪。
而多媒体教学其实古已有之,教师们一直在借助文本、声音、图片来进行教学。
现今,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美观、活泼,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作物栽培学中一些较难理解且前后关联的内容,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水稻幼穗分化发育过程时,可以先板书各个分化发育阶段的名称,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框架,然后再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个阶段的显微照片,加深理解。
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介绍这种划分方法的提出者及其本人的成长历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重视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对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进行选择,取长补短,从而让教学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2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作物栽培学的课堂教学是常规性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课堂这种组织形式,再加上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
同时,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
如果教师只是把“例子”(课本)讲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不去从生活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为能力。
作物栽培学的现场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现场教学的方法,把课堂上的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作物世界。
例如在讲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概念时正值农业生产上的水稻收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田间,一方面加深了对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理解,掌握了水稻考种计产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 课程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追求的是知识的高效转移与承载,不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新知的获得而注重已知的接受。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否定的精神。
开展课堂讨论正是通过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与构建,有效地达成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课堂讨论主要分为课堂现场讨论和课堂专题讨论两种形式。
两种讨论形式虽有差别,但主旨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与讲解中
进行判断、分析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又如在运用课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这一节时,可以设置有关水稻产量的专题讨论课,鼓励学生通过田间调查和文献阅读,探讨水稻穗型大小与其某些器官生长发育状况的关系以及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的状况,从而使学生了解水稻产量形成的基本规律。
课堂讨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兴趣小组与课题参与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逐渐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若干个兴趣小组,例如:作物高产小组、作物优质小组、肥料施用技术小组、灌溉技术小组等等。
这些兴趣小组在是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学生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讲解的束缚,思维可以天马行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独立的科研精神,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当今大部分作物栽培学科的高校教师都有承担科研任务,大到国家级课题,小到校级专项课题。
这些课题都紧跟作物栽培学发展的前沿,而且对国家粮食生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尽早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不仅避免了大四实习阶段的盲从,而且为课题组增添了新生力量,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结合自己的兴趣申请加入相应的课题组。
课题组里既有高水
平的专家,又有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高年级的本科生,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共同探讨和研究。
在实践的大课堂里,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式教学中永远获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形势下,为适应作物生产发展的新变化,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往往是有多个基本教学活动组成。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及时改进、完善、融合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教学以及科研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
[4]冯永忠,韩娟,李轶冰,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7).
[5]陈超君,黄荣韶.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大众科技,2012(3).
[6]刘领,陈明灿.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