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史理论、术语(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事说:中国古代关于知虑的思想。

出自《尚书·洪范》。

五事指貌、言、视、听、思,是修养身心的五个方面。

五事与五行相对,五行指天事,五事指人事。

五事有感知和思虑两个阶段。

王安石补充了知与虑的关系,郭沫若(1892—1978)则认为《管子·水地》篇中的“五虑”即《洪范》篇的“五事”。

后中国历代思想家均以“五事说”来论述知虑心理学思想。

三思:荀子提出的人对未来的三种思考。

即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

《荀子·法行》:“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主张人的思维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要按照未来可能的结果及早调整自己的行为。

九思:孔子提出的人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

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意为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气时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君臣说:清代戴震论述心与耳目鼻口关系的学说。

将耳目鼻口的职能比喻为受支配地位的臣道,将心的职能比喻为起决定作用的君道。

强调耳目鼻口功能的发挥与否(即能否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完全决定于心的统领
名实论:中国古代关于名称、概念与实在、事实关系的观点。

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张以名证实。

墨子认为事实是概念的内容,概念是事实的反映。

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主张名从属于实,是实的派生物。

此后名实关系的争论成为战国时的名辨思潮。

智能相对独立论:中国古代关于智力与能力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观点。

主张智力与能力相对独立。

认为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最早见于孟子的“良知良能”说。

荀子最早系统论述了智能相对独立的观点。

后来《淮南子》、王充、刘劭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竭天论:明清之际王夫之关于智能发展问题的观点。

“天”指智能发展的先天因素,“竭”指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

强调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智能发展。

没有可“竭”的“天”,则人无所施其“竭”;没有人为的“竭”,则人不能发展“天”。

言意论:中国古代关于言语与思维、言语与意象关系的学说。

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主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易传》中亦论及言意、言象关系,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为言语难以完全表达意思,但“立象以尽意”,意为形象可以完全把意思表达出来。

言意论的思想在魏晋玄学中发展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以何晏(?—249)、嵇康、王弼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和以欧阳建(?一300)、孙盛(约306—378)为代表的“言尽意”论。

克己说: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的思想。

孔子提出。

《论语·颜渊》中有“克己复礼为仁”。

“克已”是约束自己,主要指调控自己的情欲和行为;“复礼”是把自己的言行、情欲纳入“礼”的规范,以做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行。

孔子强调“自省”、“自讼”、“每日三省吾身”,以使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趋于正道,合乎规范。

寡欲说: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的思想。

孟子提出。

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是养心的唯一途径,那些平时欲望少的人们,尽管其中也有人失掉了善心,但为数却很少;那些平时欲望多的人们,尽管其中也有人保持了善性,但为数也很少。

要节制非分之欲。

中节说: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的思想。

出自《中庸》。

是继承孔子和孟子克己、寡欲的情感观提出的调控情欲的方法。

认为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南宋朱熹认为喜怒哀乐要“无所偏倚”,“发皆中节”。

该说强调情绪调控的原则是不左不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节导说:中国古代关于情欲必须节制和引导的观点。

以荀子的观点为代表。

强调关于节制情欲就不会为多欲所困,而不善于节欲则必为多欲所困。

因此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是:在可以进取时,就尽量使欲望近乎完全满足;在应该退让时,就节制自己的欲望。

孟子、戴震等亦强调节欲不能一味限制,而应像治水一样加以引导。

志气观:孟子关于情意关系的观点。

志相当于意志;气相当于情感。

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意志可以统帅和控制情感。

个人应当“持其志”,坚定自己的意志,“无暴其气”,不滥用自己的情感。

“悬于欲”说:墨家关于行为与理智和情欲关系的主张。

出自《墨子·经上》。

认为“为,穷知而悬于欲也”,个体行为的发生虽然依靠认知、理智,但归根结底是由情欲决定的。

墨家关于人的情欲是人的行为动力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一重大贡献。

益损说:墨家关于情感损益功能的观点。

主张情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如果处理得当损会转为益;如果处理不当,益亦可转为损。

顺逆说:关于情欲态度的观点。

主张人欲要合乎天理,而不能违背天理。

清代刘智认为,“顺”即依天理不随人欲,“逆”即纯人欲不合天理。

这一观点是对宋代以后儒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