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内含出版校对培训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点符号规范化
第一节概说
一、什么是标点符号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说,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
一种文字体系的特
殊成分”。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标点符号的定义是:
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可见,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简称标点。
(一)点号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即把线性排列的书面语切分成不同的语言单位。
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现列表如下:
名称句末点号句中点号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形状位置。
?!,、;:
(二)标号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示语言单位性质和作用。
标号共有9种,现列表如下:
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名称破折号括号省略
号
形状——()……《》“”—··—备注占两格占两格占一格标字间标字下标字下
二、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
标点符号有旧式和新式之分,旧有标点符号萌芽于先秦,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以线性
为基础的标点符号。
到了汉代,有了专门的标点符号术语“句读”。
“句读”又称“句逗”。
这里,“读”和“逗”读音和意义都完全相同,表示停顿。
《说文》:“逗,止也”。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即句号“。
”;句中语意未完,
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即读号“,”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标点”一词也出自宋代。
明代才出现人名号和地名号。
然而,相当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
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
逐句盖上。
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常说成:“他点不断(句子)。
”
这种主要靠读者自己断句的情况,给读者造成很多困难,这也是中国古书之所以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式标点符号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是广东东莞人王炳耀。
1897年他在香港出版了《拼音字谱》,其中列出了十种符号。
这十种符号一是从西方输入法的,一是沿袭我国古代的,一是重新创造的。
1916年,胡适在《科学》2卷1期上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文中拟定标点符号为11种,在此后3年中,对其不断修改,为1919年制定我国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基础。
1919年4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等六位学者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了这一《议案》,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新式标点的运用
最早用新式标点校勘古典小说的是汪原放。
汪原放(1897-1980),安徽人,亚东图书馆的编辑。
1920年2月2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向各校颁布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教育令后,汪原放就大胆借鉴了英文图书的版式特点,开创性地做了《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标点、分段与校勘工作。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
1995年12月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又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批准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
我们所讲的标点符号规范化,就是对1995年的《标点符号用法》的诠释。
三、标点符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书面性,只能在书面语中运用,二是辅助性,帮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它的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表停顿。
如果不正确断句,就会误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
2004年9月7日《北京晚报》第44版“情感专栏”有一篇文章叫《一个苦恼的人》。
文章说:“食色性,人生不可或缺。
性是爱情的基础,情爱性爱,相辅相成”。
以下讲几个故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故事一:
有位阔少爷,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的提亲信,信中描述了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沒有麻子”。
阔少爷一看,这个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沒有麻子,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是一个丑女,便找媒人算账。
媒人说:我沒有说谎。
信中不是说了:“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沒有,麻子”吗?是你自己断错句,怎能怪我呢?
故事二:
1981年,四川省盐亭县某贸易公司从广州某贸易公司购进了一批价值数万元的手表,但1982年春节过后货物才到,手表严重积压。
于是盐亭要求退货,广州回电“手表不要退回。
”盐亭见电后马上退回了手表。
广州方面便向法庭提出了起诉。
结果广州败诉。
第二,表语气
标点符号不同,语气语调也不同。
①“我——要……跟——你去。
”
②“我要跟你去。
”
③“我,要跟你去!”
④“我要跟你去?”
第三,表结构
①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②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③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他胆大心细。
他胆大,心细。
第二节句末点号
一、句号
句号是最重要的点号,使用频率非常高,表达语气平缓。
句号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小圆点,是为了避免与字母“O”和阿拉伯数字“0”相混淆。
(一)《新颁》用法
句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的形式“。
”,另一种是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的小圆点“.”。
在《新颁》中,规定了句号以下两种用法:
1.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
①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
杂多样。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二)《新颁》未涉及用法
1.用在语气轻微的祈使句、感叹句末尾。
例如:
我们还是回去吧。
(祈使句)
老李同志真是个好人啊。
(感叹句)
2.用在省略句末尾。
有的句子依靠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叫省略句,末尾应用句号。
如:徐国梁转身向儿子问道:“她叫什么名字?”“冯有梅。
”
3.用在表陈述的无主句末尾。
例如:
下课了。
“下课了”只有谓语而无主语,是无主句。
该句不依靠上下文也能够表达一个完整
的意思。
4.用在独词句末尾。
例如:
夜晚。
教室里。
只有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组成的句子叫独词句,它常出现在剧本的说明或记叙文的开头部分,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二)问题解答
1.圆点句号“.”与圆圈句号“。
”有何不同?
圆点句号与圆圈句号都能用来表示陈述句末尾停顿,圆圈句号是句号基本形式,圆点句号是句号补充形式,主要用在科技文献及外语文献中。
当科技文献涉及大量公式,中文句号“。
”易同字母0及数字0相混时,便采用西文句号“.”。
例如:
①焦耳定律的公式是:Q = I2RT.
②计算所得的结果是48%.
2.中文和外文同时大量混排时,句末用什么符号?
中文和外文同时大量混排(如讲解英语语法的中文书),为避免中文小圆圈的句号“。
”和西文小圆点儿的句号“.”穿插使用的不便,可以统统采用西文句号“.”。
示例:
③这个句子应当翻译成He loves sports.
3.作品、书信、文件等后面注明的时间、地点、署名等后面用不用句号?
作品、书信、文件等后面注明的时间、地点、署名等文字后面现在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果要用,则只能用句号。
4.“但是、可是”、“然而”前可否用句号?
在使用表转折复句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只管……但是……”时,“但是”前不能用句号。
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
④我很想出国旅游,但没有钱。
这是一个转折复句,“但”前只能用逗号,如果用句号,就使“没有钱”失掉了谓语,造成病句。
⑤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⑥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5.“所以”前可否用句号?
“所以”前可以用句号。
例如:
⑦我们党如果没有广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
所以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三)常见差错
①与会同志还讨论了学术交流中涉及的保密问题,大家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
是不加区分地强调保密,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有人甚至借口“保密”对内实行技术封锁,阻碍了技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
(报)
②在资本家剥削压迫下,李师傅打了五年铁,没吃过一顿饱饭,一年冬天,屋外下着大雪,他和几个师兄想在火炉旁烤烤火,突然被资本家发现了,资本家舀了瓢冷水,恶狠狠地泼在他们头上,李师傅几乎被折磨死。
(报)
③丁声树(1909-1989),河南邓州人。
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以博古通今而著称。
他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与他人合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音韵讲义》等。
④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个是设备落后,能耗高。
另一个是管理不善,浪费严重。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⑥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
总结:常见差错:
1.该用句号而用了逗号。
2.不该用句号而用了句号。
二、问号
问号表疑问语气,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
(一)《新颁》用法
在《新颁》中,规定了问号有以下两种用法:
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
例如:
你见过金丝猴吗?他叫什么名字?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注:其实,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
该规定违反了种属关系概念不能并列的原则。
(二)《新颁》未涉及用法
1.用于表疑问语气独词句。
例如:
大妈:我?……
2.用于表示对句子中的某一词语有疑问。
例如:
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
括号中的问号表示鲁迅对“文坛”的不满。
3.用作疑问代号的问号。
有时,问号占用文字位置,用作疑问的代号。
这时,他失去标点性质,代替词语表示特点意思。
例如:
曹邺(816-?)桂州人。
以?取人。
8×7=?问倒国务大臣。
4.表存疑或不确定,不表语气和停顿。
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
(二)问题解答
1.问号和叹号可否并用?
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点号。
问号表疑问,叹号表感叹,各有其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
但语言中有时疑问和感叹语气交叉,因此书面上自然就会产生问号和叹号并用的现象。
这两种语气交叉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
例如:
“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2)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
例如:
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
不属这两种情况,问号和叹号就不宜并用。
2.选择问句如何使用问号
在选择问句中使用问号有两种处理法:
(1)前一分句后用逗号,最后一分句后用问号。
是报考清华呢,还是报北大呢?我犹豫不决。
(2)在每个分句末尾用问号
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由名词组成的各选择分句间也可用问号。
例如:
她梦见了什么?门诊室?听诊器?手术刀?体温计?(陆文夫《人到中年》)
(3)在句末只用一个问号
你是走还是留?
3.特指问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在特指问句中,每句问语后都加问号。
例如: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4.问句做主语或宾语时,是否使用问号?
当一个问句做某一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并不要求回答,只是在陈述某种情况,整个句子不是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例如:
我想知道明天是不是会下雨?(问号改为句号)
怎样才能夺取抗洪胜利是我们必须充分研究的问题。
5.是否可以把两个或三个问号放在一起使用
把两个或三个问号放在一起使用(“?”“??”“???”),通常称为“复标点”。
对于此种用法,现在没有统一规定,褒贬不一。
我们认为可采取宽容态度。
既然国家标准中没有明令禁止,也就意味着可用。
6.具有疑问的倒装问句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倒装句虽是倒装,但应将其视为一个完整句子,也就是说问号只能放在句末,倒装的成分一般用逗号隔开(这一点与感叹句同)。
例如:怎么了,你?
再如: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小祖宗?
7.局部引用保留问号吗
局部引用应保留问号。
例如:
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四)常见差错
1.陈述句后错用问号。
有疑问才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用了疑问词语或者是疑问形式,但整个句子是陈述句,并不要求回答问题。
这时应用句号或逗号。
例如:
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产品的销路?
对于个人独资企业该到哪里申请登记、登记中该注意什么问题?林科长也一一作了回答。
2.在使用倒装句时,问号位置错误。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
(五)练习题
1.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
2.为什么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为什么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关键是当地干部的工作作风出了问题。
3.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谈一谈的。
4.他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应该不应该谈?
5.他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到?但我一定会去接他。
6.怎么啦?你。
7.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的是水还是泪?
8.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9.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
10.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三、叹号
叹号是句末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完了以后的停顿。
凡表示赞颂、欢喜、愤怒、惊讶、叹息、请求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句,末尾都用叹号。
(一)《新颁》用法
在《新颁》中,规定了叹号以下两种用法:
1.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你给我出去!
停止射击!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二)《新颁》未涉及用法
1.用于象声词后。
例如:
“砰!砰!”远处响起了枪声。
2.强烈感情的陈述句句末可用感叹号。
例如:
“下雪了!
3.标语口号末尾,一般用叹号。
例如:
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
4.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叹号要放在句末。
例如:
多美啊,黄山的风景!
欢呼吧,为迎接这伟大的胜利!
再见,妈妈!
5.称呼语、应答词、象声词等,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也用感叹号。
例如:同志们!
6.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以用叹号。
例如:
①蛇!
②哎呀!你走错了。
7.对句子中某一点表示感叹,就在某词的后面用一个感叹号(在感叹号外加括号)。
如:
“……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一大袋地瓜。
”庚生对大伯说。
(大伯是个盲人,当时正面临断粮困境。
庚生叫盲大伯“看”,有表功的意思,但是很不恰当。
)
(三)问题解答
1.叹号可否叠用
把两个或三个叹号放在一起使用,通常称为“复标点”。
对于此种用法,现在没有统一规定,褒贬不一。
对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宽容态度。
既然国家标准中没有明令禁止,也就意味着可用。
,但不宜滥用,但是请注意:(1)要得体,不要滥用。
(2)要使用半角标点,让它们挨在一起。
例如: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她要揭露!要控诉!!要以死作最后的抗争!!!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
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鲁迅《父亲的病》)
也人认为,不要叠用两三个感叹号。
2.叹词可否连用
叹号一般不连用,一般只在后面一个叹词后面用叹号。
例如: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也有两个叹词后面都用感叹号的,这要看具体的语境而定。
有时,为表示急促情感,也可在每个叹词后用叹号。
如:
“救命啊!救命啊!”凄惨的呼喊声,飘荡在黑夜的空气里。
3.两感叹句连用如何使用感叹号
两感叹句连用,后一句加叹号。
例,啊,啊!春天来了。
4.局部引用时尚是否使用感叹号
局部引用也可使用感叹号。
例如:
墙上贴着“严禁吸烟!”的标语。
(四)常见差错
1.滥用叹号。
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
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
例如: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
(叹号应改作句号)
有时,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错误地用叹号。
例如;
让我们出去散散步吧!(。
)
在并非句末的地方用叹号。
如:
太精彩了!(,)这场比赛!
在貌似感叹而目的并不在于表达情感的陈述句末尾用叹号。
如:
比赛失败后,他伤心极了!(。
)
2.位置错误
感叹句、祈使句谓语前置时,感叹号要放在句子的末尾,因为感叹号是个句末点号。
例如:
多媒体可爱呀!这些孩子。
生日快乐!妈妈。
(应把句中叹号改为逗号,把井改为叹号。
)
叹号在引语末时,不论是完整引用,还是局部引用,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要保留引语原来的语气,把叹号放在引号内。
下面例句中,叹号的位置就不妥:他喊着口令:“立正——”!
(叹号应放在引号内。
)
有时,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断了句子。
例如:
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哪!
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
(叹号应改作逗号)
讨论:句末点号
句末点号的选择取舍
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三种点号在句末只能用一种。
如果做宾语的是一个句子,就产生了句末点号是以全句为准还是以做宾语的句子为准的问题。
原则上,要优先考虑做宾语的句子。
例如:
①你有没有看见信上的话:“你什么时候动身?”
②你有没有看见信上的话:“你什么时候动身”?
③我看见了信上的话:“你什么时候动身?”
④我看见了信上的话:“你什么时候动身?”。
⑤我看见了信上的话:“你什么时候动身”。
⑥我看见了信上的话:“祝你一路平安!”。
⑦你有没有看见信上的话:““祝你一路平安”!
⑧我看见了信上的话:“祝你一路平安”。
⑨你有没有看见信上的话:“祝你一路平安”?
⑩人们转告着:他又站起来了!
⑾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过话为荣。
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
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
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了。
他对我说:滚出去!”
⑿为什么‘谢谢’?“实际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⒀为什么‘谢谢’?“实际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四、逗号
逗号表示一句话大于顿号,小于分号、冒号的停顿,包括单句内部和复句分句间的停顿。
(一)《新颁》用法
关于逗号,《新颁》提出以下四种用法: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二)《新颁》未涉及用法
1.用在联合短语间。
例如
她兴趣很广,什么歌唱呀,跳舞呀,他都喜欢。
2.“第一”“第二”“第三”和“其一”“其二”“其三”等表示序次的词语后面用逗号。
3.用在倒装句成分之间。
如:
①出来吧,你们!
(主谓倒装)
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定语后置)
③一般地说,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
(状语后置)
4.用在关联词语之后。
例如:
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
5.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它们和别的成分隔开。
例如:
①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
(同位成分)
②对于他的问题,老实说,我是知道一点的。
(插入语)
6.用在“表示”、“认为”、“强调”、“证明”等提示語后面,不是特別强烈的用逗号,不用冒号。
例如:
我认为,他的问题不用研究了。
7.用于句首状语之后。
例如:
果然,雨过天又晴。
8.用于停顿稍大的并列并列短语之间。
例如:
这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
9.用于句内语气不重的称呼语、呼唤语、应对语、感叹语之后。
大娘,您上哪儿去?
喂,你哪个单位的?
呃,有这回事。
唉,太气人了。
10.分隔复句内的各个分句。
(四)逗号使用常见差错
1.当断不断,一逗到底。
例如:
现代都市人常常渴望逃出钢筋水泥的城堡,去体验乡间的淳朴生活,乡村旅游顺应了现代人追求自然的渴望,所以刚刚兴起便迅速走俏,相信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节奏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
(“淳朴生活”和“走俏”后面的逗号应改作句号。
)
2.逗号多余,肢解了句子。
她暗下决心,一旦成婚,就把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作为今生今世最大的追求。
(“作为”前面的逗号应去掉)
领导还专门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政治觉悟高,懂技术的人员,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兼语句的兼语后,不应用逗号断开。
3.缺少逗号。
县委、县政府理解企业,支持企业和企业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
4.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