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有猿的某些特征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探究共性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同之处是()。
①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经营原始农业④制作彩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4.“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B.平王东迁C.夏朝建立D.盘庚迁殷
5.妇好是商王的王后。
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
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D.青铜或宣纸上
6.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
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B.
C.D.
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中,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
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D.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8.2020年5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
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9.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征,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
此举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扩大了秦朝的管辖范围D.打击了匈奴的侵扰气馅
10.下列语句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关的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当斩
B.天下苦秦久矣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对思想领域的控制。
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A.孔子B.李斯C.董仲舒D.老子
12.面对新朝初建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相食,死者过半”的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
A.合纵连横策略B.严刑峻法制度C.休养生息政策D.诸侯分封制度13.“汉和帝继位时年仅10岁,太后专权……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等掌握禁军,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安帝时,邓太后及其兄邓鹭掌权,后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与皇后阎氏家族共同掌权。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外戚势力强大B.宦官直接操控政局C.皇帝没有实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据史料记载,西汉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这个专门机构设立的标志性意义在于
A.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B.保护来往使团的安全
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促进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5.2019年10月16日,连接郑州和新乡两个城市的第四座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正式通车。
因该大桥位于官渡之战古战场附近,故被命名为官渡黄河大桥。
官渡之战中,曹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粮草充足B.占据了有利地势
C.投入兵力多于袁军D.战术得当
16.阅读下表,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
A.李斯等制定小篆B.西汉麻纸的推广
C.蔡伦改进造纸术D.钟繇创楷书书法
17.南朝和北朝是()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
C.全国统一的局面D.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18.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说明江南地区()A.社会经济有所发展B.人口迅速增长
C.成为当时政治中心D.少受战争影响
19.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根据下图判断,280年属于
A.公元3世纪前期B.公元3世纪后期C.公元2世纪前期D.公元2世纪后期20.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
这反映了贾思勰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
(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
23.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
……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
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
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
“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殷代文字的名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请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
(2)请写出材料二中A对应的地点。
源于“身毒”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的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颌。
故B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无法从图片中得知。
故A错误;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最早使用火的,故D错误;故选B。
2.A
解析:A
【详解】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①③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生活在大江大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会制作陶器,②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不会制造彩陶,④排除。
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择A。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耒耜、农作”可知,这反映了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汤遂率兵以伐夏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商汤灭掉夏朝,故A符合题意;平王东迁指的是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故B不合题意;禹建立夏朝,故C不合题意;盘庚迁殷反映的是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妇好是商王的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负责占卜的人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
我国有文字可教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题干的内容出现在商朝,因此最早可能记载的材料应该是龟甲和兽骨上。
故选项A符合题意;商代还没有使用竹简、木牍、丝帛、麻布和宣纸,排除BCD。
故选A。
6.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项都是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原因,但都不是引起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故选A项。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故选C项;“仁”的学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为政以德”是他的政治主张,“温故而知新”是他的教育方法,均不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排除ABD项。
故选C项。
9.C
解析:C
【详解】
根据“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措施有利于扩大了秦朝的管辖范围,C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A排除;秦朝建立后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排除;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打击了匈奴的侵扰气馅,D排除。
故选择C。
10.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这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CD项不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主张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思想家,李斯是秦朝政治家,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解析:C
【详解】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太后专权”“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邓太后及其兄邓骘掌权”“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选项D符合题意;A项无法体现交替专权,排除;官宦不是直接曹总政局,排除B;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关于皇帝有没有实权的问题,排除C。
故选 D。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正确;ABD与管辖西域机构设立无关,排除;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所以官渡之战中,曹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战术得当,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曹军当时的情况,排除。
故选D。
16.C
解析:C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C符合题意;李斯等制定小篆统一了文字,A排除;西汉麻纸的推广与“白树皮”等不符,B排除;钟繇创楷书书法属于书法的一种,与书写材料的重大改变不符,D排除。
故选择C。
17.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退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南朝和北朝同时并存,合称南北朝,因此南朝和北朝是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选D。
18.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之前的时间称为公元前。
每100年为1个世纪,每10年为一段,第几个10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
故280年为公元3世纪80年代,属于公元3世纪晚期,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选择B。
20.C
解析:C
【详解】
分析题干的“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重视介绍生产工具,故C符合题意;强调生产因地制宜和强调种植不误农时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提出多种经营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
故选C。
二、解答题
21.(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
解析:(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
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22.(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
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1)名称:甲骨文
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1点即可)
名称:司母戊鼎
(2)地点:长安
宗教:佛教
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解析:(1)名称:甲骨文
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1点即可)
名称:司母戊鼎
(2)地点:长安
宗教:佛教
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不得分)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誉为:书圣
(4)感想: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
故A地点是长安;源于“身毒”的宗教为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4)开放性题目,前面材料都是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故结合“文化自信”和学生身份,言之成理即可。
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