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语文9月月考典型错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三语文9月月考典型错题分析
一、试卷总体特点
1、有的放矢错落有致
本套试题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遵照考试说明,依照2015年高考题型,切合高三教学实际,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知识水平点布局较为合理,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诊断性,有明显的区分度。
2、立足教材突出基础
该试题能够依托教材,突出对基础水平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到的绝大部分题目都能在学过的教材内找到对应点,凸显了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
旨在告诫我们不要忘“本”,教材是第一位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3、强化综合直击生活
13、14、16、17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衔接与综合等。
考查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实际水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试题与生活接轨,理解与实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集中体现了大语文精神和新课改理念。
有20%左右的题难度较大,有40%左右的题难度较小,很多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效果并不理想。
结果高三(7)班平均分65.4分,(8)班平均分70.8分,
二、问题所在病理诊断
1、薄弱的基础是潜在的最大危险。
2、可怜的积累量是作文的最大障碍。
3、审题不明误解指令,应考技巧缺乏。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
4、译析不分有释无赏诗歌鉴赏题的攻坚仍然任重而道远。
5、思辨弱势整合不力不会提炼、不会归纳,甚至不理解文本的含义,答题条理混乱,脉络无序。
不会使用专业术语、关键语句,有的题虽然答的很多,但没有达到采分点,或者是在答题的过程中语言不够规范,不够简练,答题的位置、格式不规范、字迹有时候潦草、不清晰、前后顺序倒置等。
写作不能跳出定势思维,学过的写作手法不能很好使用,特别是文体不明,没清晰的条理结构。
三、3道典型错题分析情况
(一)第7题文言文翻译题,两道题共10分,每小题5分。
第7题文言文翻译能够体现出难易结合,第一小题语句翻译能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得分情况符合学生实际。
本题得分情况反应出本届学生文言文翻译水平不强,翻译的句子或没有坚持直译的基本原则,或词不达意,或有明显的语病,学生在翻译时,半白半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答卷主要存有以下问题:
(1)关键词不译。
(2)关键词译错,尤其是使动用法的翻译失分较为严重。
(3)非关键词翻译错误或不准确。
(4)大意译错。
(5)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根据上下文语境上判断疏通比较欠缺。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8、9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题意有偏差:①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来准确推断诗人所处的环境,即使有推断,也不能写的较为
准确。
②诗歌鉴赏知识相当薄弱。
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掌握依然不够,题目要求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要求你把诗人所处的意境描绘出来,这肯定得围绕意境对意象加以阐释,可很多学生不加任何分析。
③答题不规范,语言组织混乱,只分析,不会总结。
④对诗歌本身的信息理解不透,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要拿满分则需较深厚的古诗词积淀才行。
(三)、
18、作文新材料作文。
平均分为41.82 得分率0.70
(1)、审题不准确。
审题看似没有难度,实际上写出高分作文是很难的,部分学生没有把握好文章写作的角度。
甚至有部分学生写偏题,缺乏整体立意的意识与水平。
(2)、标题没明确观点。
大多只表明范围,或粗陋浅白,有些标题言不及义。
(3)、素材不充实。
选材立意上要出彩必须动一番脑筋学生要么没事实论据,要么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
或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正文没清晰层次,段落太大,没能把专题训练过的方法用在实际写作上。
(5)、文体不明,语言不精炼。
不恰当地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
结尾没有点题或呼应。
(6)、书写不工整。
匆忙潦草者多。
字数不够,最好在800至100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