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之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的创作特色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20.06
和纪录片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观看完纪录片会产生一种
意犹未尽的感觉,切忌使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不适的
体验。
正确把控情感节奏,
对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应体现出音乐在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中
的作用。
音乐是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不仅能使受众抒发自身的情感,
而且受众的情感也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而产生波动。
各种风格的纪录片搭配不同的音乐,能使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根雕艺人》这部纪录片中,
由于是拍摄人物的艺术作品,因此使用了比较舒缓的背景音乐,
搭配解说词,增强故事的观看性与趣味性。
综合来说,音乐是人物纪录片的重要构成,不能忽略音乐的意义与价值,音乐能够使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利用好音乐语言,对于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国内的人物纪录片大部分以人物采访为主,
讲述人物事迹,达到叙事目的。
这种方式不仅较为乏味,而且较为单一,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在叙事形式上不做较大的改变,对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熟悉度不高,就无法取得纪录片的创作突破。
改变人物纪录片的
叙事方式,向人们展现多样化的叙事形式,
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纪录片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创新求变,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背后的故事,达到讲述人物世界的目的,
提高受众的观看热情。
参考文献:
1.林余颖,阎立峰.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析———以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为例[J].艺苑,2017(02):67-69.
2.赵泽红.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以《重返狼群》为例[J].声屏世界,2019(01):42-4
3.
3.刘梦霞,谭炜彦.浅析国内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技巧———以《喋血长平》和《激变玄武门》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09):101+103.
4.史若楠.探析纪录片故事化手法下的“中国故事”———以《中国市长》为例[A].人文学术·创新与实践[C].贵阳: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18:68-7
5.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一、主题的表达与构思
(一)历史主题的深刻表达
《城门几丈高》作为一部历史类纪录片,
与其他类型纪录片的区别之一就是其选题具备历史性,
并通过搜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实现历史的还原。
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源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中国抗战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门几丈高》尽可能地用独具创新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为当下时代的观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接受寻找更为贴切的表现手段,并且“以史为鉴”,除了真实还原历史,还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完成对历史文化的时代性书写。
该片在开埠历史主题背景下,
对文献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度开发,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有理有据,将历史事件同时放在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横截面上进行人性化的解读,在呈现史实中注入思想灵魂,
传递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观念。
在纪录片中,
随着重庆开埠,大量外商的入侵冲击着民族资本,紧接着国内邓命辰等人也开始
了实业救国行动。
结合邓命辰的后人吴敬琏的诉说,
将时代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传递出一种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展现出一种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主题结构的精心设置
“城门”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将其作为切口展开,以全知式的视角来展望重庆的开埠历史大主题,
其所展现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较大,
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无比厚重。
全片共五集,每集又有一个核心的主题,
分别为《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
《舵把子》《龙门阵》,集与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共同组成全片的大主题。
从第一集叙述清朝末期重庆的开埠历程开始,
到第二集随着一声“朝天门,大码头,
迎官接圣”,城门打开,再到《潮水来》讲述开埠通商后实业家们抵制列强侵略、
夺回国家主权的曲折道路。
可以看出,
纪录片中每一集的情节内容都是可以独立成篇的,
如果不看上一集,对于下一集观看,不会产生影响,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是如果联系起来看,它们之间又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
视听研究
开埠之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的创作特色探析阴徐娅妮
摘要:近些年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类“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
对于在内容或形式上都较为局限的历史
类纪录片来说,如何增强其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
《城门几丈高》作为迄今最为完整的记录重庆开埠历史的纪录片,
通过城门来凝聚历史,成功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历经清末到民国初年至抗战结束的历史画卷,获得了高
口碑成绩。
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特色,探讨其成功因素,对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给出启示。
关键词:历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创作特色;重庆开埠史
64
因果相连,环环相扣。
二、叙事表达多样化,增强感染力
作为历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并不仅仅是对大批量历史史实进行枯燥无味的铺陈与传输,而是巧妙地融入故事的叙事手法来展现历史事件,运用一些悬念设置的方法,使历史在保证真实性展现的基础上又具备戏剧性的韵味,让历史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与观赏性。
例如在第一集《朝天门》中,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扩张,一支英国军队以游历为名进入云南,翻译员马嘉理因蛮横无理的随意射杀行为激怒了当地人民,当场毙命。
英国借机抓住了把柄,重庆也因此成为了长江上游第一个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
在马嘉理事件的讲述中,紧张急促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故事解说、生动形象的同步画面,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严峻的事态与紧张的氛围。
该故事的巧妙插入,也为后面历史事实的陈述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叙事话语的角度上,全新的叙事视角对于该纪录片的整体性也起到一定的强化。
片中大量采用了个人化视角,将搜集的相关历史人物的日记资料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展现出来。
美国当代叙事学研究者华莱士·马丁曾说:“叙事视角不是作为一种传达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而加上的。
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①叙事时空的转换巧妙自然,让叙事结构既具随意性又极具关联。
导演在讲故事时可以自由穿梭于历史长河之中。
与传统纪录片里单一的“画面加解说”相比,口述历史的介入让《城门几丈高》有了更加丰富的叙事表达。
例如在对立德乐夫人日记进行的口述中,表现出了其逛街时所感受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形,“娃娃儿”“棒棒儿”等当地词汇的叙述也更加具有代入感。
通过加入西方人对重庆的印象和感受的真实记录,让观众对于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的影像信息传达有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除了历史日记的叙述视角外,还有大量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口述历史都对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搭建有极大意义。
不同于以往纪录片单一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口述历史的巧妙运用既能很好地契合叙事逻辑,又能短暂跳出主要时间线并加入一些细节点,比如带领观众去探索城门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增强地域历史的神秘性,勾起观众探寻历史文化的猎奇之心。
三、丰富的视听语言,引发情感共鸣
影片开头,导演将一百多年前用录音机记录的长江三峡的船工号子的声音展现出来,随后画面中出现的是三峡奇险、水流诡异、处处险滩和碍航礁石的川江内河航道以及船工们劳动的黑白画面。
以此作为开篇,带领观众在峡谷中回荡了千百年的船工的歌声里缓缓地走进历史的长河。
可以看出,该片的创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资料的采集做了极大的努力,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和风尘影像都是首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有很多历史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都因久藏于档案馆等机构而鲜为人知,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则让人们去再次发掘和考证这些历史资料,并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呈现出对历史的新的理解和表达。
《城门几丈高》中,黑白影像资料占据了极大部分,但并不是将它们进行简单的堆砌和罗列,而是将黑白与彩色这两种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元素,运用穿越式剪辑,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时与现在时,第一现场与第二现场中进行灵活的跨时空对接,让历史与现实相辉映,实现文化记忆的建构。
黑白画面重现了这座修在高山之上的城市的历史面貌和九开八闭的城门格局。
不刻意使用新奇的拍摄手段和技巧,逐渐晕染出自然的历史质感,感受时间带来的光影和余温。
彩色画面则主要是对于人物的采访和当代人生活的展现,以及在如今这个具有魔幻现实、赛博朋克风格的现代化大都市中依旧留存着的城门遗迹和历史气息,在黑白与彩色的交互间感受着百年来的历史嬗变轨迹。
历史纪录片中的音乐大多以所呈现的画面内容为主要依据,增加一些单靠画面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以及氛围的渲染,达到多维的叙述补充效果,参与作品情感结构的搭建。
《城门几丈高》中使用了由民间艺人所创作的极具重庆地域文化风格特色的歌曲配乐。
片头欢快有趣的《城门谣》,锣声鼓声的强烈节奏,介绍城门的押韵歌词,带有重庆方言的调子,曲中意绵长,引人入胜。
还有对于重庆的各种声音的完美呈现,如船工号子声、街上叫卖的小贩、航拍镜头里的童谣声、轻轨经过的声音,同步配合着相应的画面,所闻即所见,享受真实视听之感。
四、结语
面对当下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元化传播环境,面对更加具有现代化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受众群体,历史题材纪录片也需要不断地尝试超越以往的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窠臼,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创新。
特别是在叙事手段、表达方式、历史文献资料发掘、影像设计、国际化传播等方面,也应尽可能地摸索出一种独具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国家形象、具有一定风格特色的历史纪录片创作模式。
注释:
淤[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8-159.
参考文献:
1.许莹.纪录片介入历史的表达范式新探寻——
—以近两年纪录片为例[J].中国电视,2019(08):78-81.
2.余承璞.历史文献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J].传播力研究,2017(10):29.
3.封丽.浅议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表现手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7(22):165.
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8-159.
5.余承璞.论我国历史文献纪录片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J].电视指南,2017(24):157.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
视听研究
65
视听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