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礼仪作文6篇(3)(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餐桌礼仪作文6篇
小笼包、灌汤包、大肉包、北京烤鸭、麻婆豆腐、京酱肉丝、鱼香肉丝……一提到这些菜,相信许多人口水都已经留下来了。

但是,光知道吃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吃什么,怎样吃。

那么,这“吃”里面都有些什么讲究呢?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美食种类各不相同。

而中国传统饮食分为八大菜系和众多细分菜系。

这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都具有着各自的地方风味特色。

在口味上,常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而提到“吃”,不得不提一下筷子。

作为华人必备的饮食工具,“筷子”也有着不少的含义。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而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一端象征着天,方的一端象征着地,表示天圆地方,是古人对世界原则的基本了解。

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古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并且,筷子常是成对出现的,也与中国太极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关于筷子也有一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出国旅游,在餐厅里,听到有人说“服务员,来一双筷子。

”说明这是中国人。

而说“服务员,来两根筷子。

”那么这就是外国人了。

仅仅是一双筷子都有这么多讲究,不得不感叹一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餐桌上,讲究就更多了。

中国人特别爱请客吃饭,不论谈生意、论交情、混官场,请客吃饭是必须的。

所以,人们才更应该注意自己吃饭时的仪表,也要遵守中国的饮食禁忌。

如果有长辈,要请长辈先入座,不能只顾着自己,只管着餐桌的菜,而不顾及礼仪了。

而且,最年长的长辈应坐上座,其他人依次坐下。

但小孩子可以坐在长辈旁边,但座椅不能高于老人的。

当全家人围坐好时,大人没动筷子,小孩子也不能动。

在吃饭时,不能吧嗒嘴,而且在喝粥、汤或吃面等食物时,不能发出声响,这在别人看来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是在日本,吃面时发出声响,表示这面很好吃,是对做饭的人的一种赞赏,所以去日本吃面时,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可不是不礼貌的行为哦。

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用筷子敲到碗,夹菜也不能乱搅,这样既不卫生,别人看着也不舒服。

吃饭时,不能一手扶着碗,另一只手放到桌子底下,这是很不文雅的行为。

如果中途要上个厕所、暂时离开,切记不能把筷子直插在碗里,因为这和上香很相似,被人认为会冒犯逝者。

也不能用筷子在桌上摆出个叉形来,这会让餐桌上的人觉得被否定了。

如果吃饱了,最好将碗里面的食物吃干净,不要剩余一些食物残留,这不仅不礼貌,还浪费了食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是否遵守这些餐桌礼仪,决定着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地位,别人也能从中看出你的文化底蕴和家庭教养如何。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不能在餐桌上让别人看了笑话。

关于“吃”的讲究还有许多,这里也不再一一赘述了。

总之,我们要认识“吃”,学会“吃”,并且可以正确地“吃”。

餐桌,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我们是用来吃饭用的。

不过,在餐桌上,也有它的礼仪。

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在西方,人们一般都是用叉子、刀和勺子用餐的。

比如说,你现在就在西方的一家餐厅用餐。

你要记住几点:
1、不能拿叉子、刀等之类的东西,敲打桌面,敲打杯子,发出奇怪的声音。

这样是很没礼貌的,不过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会这么做,就是——憨豆。

2、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像东北人一样,吃饭叭叽嘴,发出声音。

3、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一大口一大口地吃……
刚才的是西方餐桌上的礼仪,现在就是我们国家,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啦!
在我们国家,人们一般用筷子和勺子。

比如说,用勺子的时候,就得这样:
1、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2、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这就是用勺子的礼仪。

那么,用筷子,也有它自己的礼仪,比如说:
1、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2、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3、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4、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这就是筷子的礼仪。

其实,到了哪里,都会有相应的礼仪。

如果不遵守,会显得十分的失礼,没礼貌。

会不好意思的。

今天,我介绍了餐桌上的礼仪,希望你们能够记住。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
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餐桌礼仪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桌礼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有的人吃饭喜欢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我们在咸恒工作的哥哥姐姐的帮助下亲手制作出美味的比萨、奶油蛋糕、水果沙拉等西餐美食。

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提心里有多美啦。

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这样的一件事:当立朦姐姐招呼我们聚到一张大餐桌边学习吃西餐的礼仪时,几个男生凭着大长腿,几步就跨到了女生前面,坐到了餐椅上,女同学只好站在他们身后。

看到这一幕,立朦姐姐问:“男生们,你们愿意把座位让给后面的女同学吗?”谁知,男生竟齐声回答:“不愿意。

”姐姐并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在西方很讲究绅士风度,男士会主动为他人提供方便。

今天,我们来吃西餐,谁愿意做小绅士呢?”这时,一位男生站了起来,说:“我愿意。

”姐姐高兴地说:“好样的,让我们为这位同学鼓掌。

”我们就使劲儿地鼓起掌来。

掌声中,那个男孩的脸红红的。

原来,西餐的礼仪不仅是右手拿刀、左手握叉、面包要撕成小片吃、不可用口咬,它更体现在餐桌之外。

刚学会自己吃饭时,记忆中的一件事,格外深刻,影响我到现在。

那是个周末,妈妈精心地准备了一桌子美味可口的晚餐。

看着那些诱人的美味,嘴馋的我垂涎欲滴,觉得肚子饿的更加厉害,‘咕咕’叫得更响了,便忍不住用那刚学会拿筷子的小手伸向盘中的美味。

妈妈看见了连忙阻止说:“不能用手拿菜吃啊,手上有细菌的,要用筷子。

”眼看着吃不到,我急了,说:“我手洗干净了,我早记住饭前要洗手,不信你看。

”我将自己那白白嫩嫩的小手伸给妈妈看。

妈妈笑着又说:“那也不行啊,洗得再干净还是会有细菌的,更何况你要是在家里养成了这个习惯,到别人家去做客也这样用手拿菜吃,显得多不文雅,多不礼貌啊。

”我一听有道理,便耐心地等着妈妈盛饭拿筷子。

终于妈妈给饭和筷子端到我面前,我想这下可以吃了吧,便迫不及待地拿筷子去拣菜,没想到这次妈妈又阻止了我,说:“要等爸爸妈妈上桌后一起吃。

”又不能吃,我不高兴了,嘟着嘴问:“为什么呀?”妈妈告诉我:“等爸爸妈妈一起吃,这样才是爱爸爸妈妈,尊重爸爸妈妈的表现,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先吃,你说对吗?还有在外面就餐一定要等人都到齐后才能吃,这样才礼貌,表示出对别人的尊敬。

”虽然我很不情愿,可还是将妈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终于开饭了,我将盘中的菜一股脑儿地拣到碗里,碗里堆得高高的,都快漫出来了,不一会儿便吃饱,高兴地说:“我吃饱了,下去玩了啊。

”妈妈伸长脖子一看,我碗里还有饭没吃完,再一次阻止到:“不行,你碗里的饭还没吃完呢,不能下桌子。

”我说:“可我吃饱了呀。

”妈妈说:“那也得给碗里的饭吃完,浪费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我又只好乖乖地给碗里剩饭吃完。

从那以后,我不管是在哪儿吃饭,都会遵循妈妈的教导。

和好朋友们一起聚餐,我会礼貌地提醒她们,要等爸爸妈妈们一起吃,不要给碗里拣太多的菜,吃多少拣多少,以免吃不完浪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不能浪费粮食。

叔叔阿姨听了夸我真懂事。

和长辈们一起吃饭,我更是请太婆或爷爷奶奶先吃,给好吃的让给他们吃。

可每次他们都心疼我,往我碗里使劲拣菜让我先吃,我就告诉他们:“到处都在讲‘礼让三先’,我在家吃饭也应该让爷爷奶奶先吃后我再吃。

”听得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来,直夸我有礼貌。

看来礼仪不光光是彼此尊重,让社会更和谐,同时也能带给自己快乐和荣誉。

初二那年回外婆家给外公烧新年纸,这种日子,农村必不可少的就是摆酒席。

作为一个小孩子,自然是分到了“老弱妇孺”那一桌。

饭桌上的“盛况”让我不禁愕然:
每上一道菜,无论小孩子,还是老妇人,手与筷子同时发力,不多时一盘菜被一扫而光,只有掉落在桌上的这里一堆,那里一坨。

有些卤料,干菜,则是被吃了吃了,带走的带走了。

想规规矩矩吃饭的我一时傻了眼,还带这种操作?
小时候,我也是跟着在农村的外公外婆长大的,七岁时才去往外省。

从小因为吃饭,外公外婆给我立的规矩不可谓不多。

筷子要怎么拿,小孩子不能坐上席,等长辈上桌了才能动筷子,夹菜时筷子上不能有饭粒,筷子不能一直在一道菜里“翻来覆去”……从小我就按着这些规矩来,将外公外婆教给我的餐桌礼仪牢牢记着,不敢忘记,不敢不遵守。

长大了点,能自己独立思考后,格外感谢外公外婆的教导。

在我看来,这些看似繁琐,古板的礼仪,无一不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最佳提现。

知礼,懂礼,守礼,从餐桌上的细节都能提现得出来。

孩提时候去吃酒席,哪次不是外婆在旁边唠叨着这个那个。

一旁的奶奶,婆婆也在附和。

只是现在,餐桌上的礼仪似乎已经不被重视,连曾经批评过我的奶奶辈的老人也将这些都忘记。

以至于小孩子对于这些礼仪都保持着都无所谓,甚至不知道不明白的态度。

吃好了,吃得开心了就好了,管你什么餐桌礼仪,何必又做给别人看?
只记得那天的酒席,我是吃不太下的。

看着一桌子烂七八糟的剩下的菜,我没有胃口,也没有心情。

只觉得变了,一切的规矩似乎都不存在了,于是,我甚
至于怀疑自己的想法与态度究竟可不可取。

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竟是这般随意可丢弃的吗?我开始怀疑,一顿酒席,不就是为了要宾客尽欢嘛,何必计较得太多。

我尝试着去说服自己,去理解其他人,但是我发现,无论多么尽力,我还是没办法说服。

在别人眼里,无论是否餐桌上的礼仪是否可取,是否必要,在我看来,我都没办法丢弃。

这对于我来说,是传承,也是馈赠。

愿这文化,能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发扬。

【【精选】餐桌礼仪作文6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