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上·桂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_________,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_________。
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________的贡献。
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__________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 .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 .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
D . 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横空出世方兴未艾流芳百世鞠躬尽瘁
B . 一鸣惊人欣欣向荣流芳百世煞费苦心
C . 横空出世欣欣向荣不可磨灭鞠躬尽瘁
D . 一鸣惊人方兴未艾不可磨灭煞费苦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
社会贡献的分野。
B .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C .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 .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达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子与中国文化
竹子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南方婴儿出世后就躺在用竹子做成的摇篮里,新郎迎亲时新娘坐的是竹花轿,老人过世了抬棺材用的是竹子扎成的丧轿。
竹子在中国的使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商代,竹子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之后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汉代,人们开始利用竹子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把它用作理想的建筑材料。
如今,竹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成为中国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竹文化中,更重要的应该是竹子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孔子把“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君子”,“君子”与竹子的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为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所以用竹子来代表炎黄子孙谦虚的品格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无数诗人和画家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他们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诗和竹画,使得中国竹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从唐代开始,描写竹子的诗画数不胜数。
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白居易的诗《小阁闲坐》中的“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著名诗句,以凝炼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在竹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代大画家王绂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说,画竹竿要像篆书的笔划一样挺拔,画竹节要像隶书一样朴实,画竹枝要像草书一样流畅,画竹叶要像颜真卿的书法一样坚忍不拔。
文人名士颂竹、画竹,并不单单是歌颂竹子的形态美和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歌颂竹子“宁折不弯”的品格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清朝画家郑板桥是当时著名的竹子学家,他画竹讲究要真实地反映竹子的客观实际形态。
他的竹画和诗不单纯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人格和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
他为他的一幅竹画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代已故画家李苦禅所写的诗句“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去处尚虚心”,同样都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以及“竹子文明”的精神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对竹子不但熟悉,而且还把它制成摇篮、花轿、丧轿,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B . 竹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商代,它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从此之后,竹简成为文化的载体并且广泛流行。
C . 竹子有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这些特性又被人类认识并加以利用,早在汉代,就把它作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屋。
D . 现在,人们把竹子制成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这些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竹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竹子有审美价值,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它是“人格高尚的人”的象征,同时它也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B . 魏晋时期的嵇康和阮籍,他们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争斗,他们都是如孔子所称的竹子一样的“君子”。
C . “竹露滴清响”“阁前竹萧萧”,孟浩然和白居易的这些写竹子的诗句,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是中国表现竹文化最凝练的诗句。
D . 无数的画家一遍又一遍的挥毫泼墨,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画,他们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同时他们也让中国的竹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代大画家王绂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在画竹、竹节、竹枝和竹叶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B . 清朝画家郑板桥的竹诗和竹画不单纯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还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
C .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去处尚虚心”,画家李苦禅所写的诗句,既说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也道出了“竹子文明”的精神内涵。
D .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名士之所以颂竹、画竹,是因为竹子不但有形态美和意境美,而且有“宁折不弯”和“中通外直” 的品格。
3. (9分) (2020高三上·武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
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
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
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
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
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
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
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
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
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
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
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
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
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
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
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 . 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 .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 . 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 . 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 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 . 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
新定义民族本位。
B . 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 . 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 . 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4. (12分)(2020·淮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雨,沙沙沙
王安忆
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
汽车来了。
可雯雯却退了两步。
一滴冰凉的雨打在她脑门上。
“喂,上不上啊?”车站只有她一个人了。
雯雯刚要上车,又是一大滴雨打来。
雨点很大,和那晚一样。
雯雯后退了。
“嗤——砰!”车走了。
“发痴!”是售票员不满的声音。
“发痴?”雨越来越大,不过她并不懊恼;也许,他会出现在面前……他不是说:“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
”说完,自行车飞出去,飞转的车条,在雨洗的马路上,映出两个耀眼的光圈。
雨响起轻轻的沙沙声。
和上次一样。
上次老艾和她说话,一下扯晚了。
老艾是个慈祥的阿姨。
她给雯雯介绍男朋友,姓严,是大学生。
妈妈说:“可以了解了解。
”雯雯轻轻地说:“为什么要了解?”“为了爱情。
”雯雯更轻地说:“爱情不是这样的。
”哥哥说:“天边飞下白云,海上漂来红帆,一位神奇的王子,向你伸出手——这就是你的爱情。
”
哥哥又说:“船只在吴淞口受检,来历不明进不来上海。
王子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布票白糖肥皂。
现实点儿吧,雯雯!”这位七〇届海洋生物系大学生,学了一年专业,搞了四年“革命”,分配在中学教音乐——天晓得。
现在,他只愁没有好海味发挥他的厨艺。
雯雯“噗哧”笑了。
那晚,老艾拉住雯雯:“那孩子……”等她叙述完,雯雯冲向车站,末班车“嘟”的一声跑了。
天又下起雨来,"“沙沙沙”。
一个站头过去了。
“发痴?”“不!”……
那天,雯雯朝汽车叫了声:“等等!”随即就撒开腿追了。
这是她能做的惟一努力。
一辆自行车赶过了她,而雯雯仍然追着,“等等”!汽车熄越跑越远,那辆自行车却回了头。
“不,不,我不是叫你。
”
“坐我的车也可以。
”是个小伙子。
雯雯眼睛发亮了,可立刻警觉起来。
“不!”
“不要紧,交警下班了。
”
他的误解,使她放心了一点儿。
“快上车吧,雨大了。
”
她顾不上犹豫了,果断地坐上车后架。
.
“你家住哪儿?”
雯雯明白了。
过去那个人,进攻方式要抒情得多:“我好像见过你。
”可后来呢!
“该在哪儿停?”雯雯这才想起来这不是公共汽车。
“前面第三个站。
”
雨小了点儿。
“真好看!”小伙子轻轻地赞赏着。
雨蒙蒙的天地变作橙黄色。
雯雯从来没有注意,此时只感到一片温和的暖意。
“你家离站头多远?”
雯雯不假思索地告诉了他。
前边,是蓝色路灯的世界。
车子停稳了。
“谢谢!”
“谢什么?碰上别人也一样。
”
“真的!”小伙子说,“我在农村插队,有一次从坝上摔下来,腿折了!十里八里也没个庄子,我干脆闭上眼,
随便吧!忽然感觉有人在我腿上放了一株草。
我一股劲就站起来了。
”
“是梦。
”
“不过这梦真灵。
不一会儿,来了一伙割草的小孩,硬把我抬到了医院。
”
“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
”他一登车子,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第二个站牌了。
也许他只是随便说说,她当真了。
十来年的生活失去的信念,难道会被一席话唤回?当那白云红帆送来的人说“我们不合适”,她就该醒悟了。
白云红帆送来的人啊!
那是“复课闹革命”的时候,雯雯高高兴兴来到学校。
教学楼上一扇扇没有玻璃的窗口,像失去了眼球的眼睛。
雯雯踩着碎玻璃向校门走去。
他转身也走出校门。
“我好像见过你。
”
“一个学校嘛!”雯雯淡淡地说。
“不是在学校。
”
雯雯停住了脚步。
“在梦里。
”他说。
雯雯笑了。
雯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爱情。
仿佛透明的画,有了色彩;无声的歌,有了旋律。
快毕业了,他终于接到了工矿通知、欣喜若狂。
轮到雯雯变——一片红,全部插队。
雯雯想,还有坚贞的爱情。
可他说:“我们不合适。
”雯雯哭都来不及,就登上了北去的火车。
心中那画呀、歌呀,一片荒漠。
受雯看见第四个站牌。
“沙沙沙”的窃语声悄然消失.。
雯雯心中又升起希望:也许他预料今天不会下大,不会下久。
也许,真正是下雨的时候,真正碰上难处的时候……
那天,雯雯对小严说:“我有朋友了。
”小严走了。
在厨房炒鱼片的寻哥冲进来:“你哪来的朋友?”
“就有嘛!”
“啊,我知道。
在那天边,在那海上……”
雯雯发火了:“你倒该在那海上!你做过多少海的梦,现在它们在哪儿?油锅里!”
哥哥张大着嘴。
“这就是生活!”他抱住雯雯的肩膀,“你不能为了缥缈的幻想耽误生活。
”
雯雯转过身,将脸贴在窗上,在树影中寻找着。
……
几架自行车载着邓丽君的歌声和一阵笑语,从身后驶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雨又下起来了。
生活有很多乐趣,一定也包括梦想的权利吧。
就像前面那橙黄色的灯,朦朦胧胧,然而闪着亮,发着光,把黑沉沉的夜,照成美丽的橙黄色。
雯雯心里充满期待。
他说:“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
”
“你是谁?”雯雯在心里响亮地问道。
“我是我。
”他微笑着。
“你是梦吗?”
“梦会实现的。
”
前边那天蓝色的世界,纯洁而宁静。
雯雯微笑着走进去了。
雨,“沙沙沙”。
一九八〇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雯雯反复念及售票员的“发痴”,但这并不代表她的自我怀疑,相反,雯雯更坚定更自信,表现出执着的追求精神。
B . 小说中的“他”与“哥哥”不同,“他”认为“梦会实现”,而“哥哥”反对“幻想”,但他们都是雯雯的形象反衬。
C . 小说中“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布票”“载着邓丽君的歌声”等细节描写,既创设了典型环境,也凸显了时代特征。
D . 小说语言虽平实朴素,但摹声细腻,着色鲜明,叙述简洁明快,写人口吻毕肖,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
(2)小说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雯雯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
请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小说中的意象多具有象征意义。
请以“雨,沙沙沙”与“天蓝色的世界”为例,结合小说内容分别探究其深刻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赣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击泗水守监,于是周昌、风吹雨打苛自卒史从沛公。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
从入关,破秦。
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常从击破项羽。
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①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
居顷之,赵尧②侍高祖。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期期:口吃结巴貌。
②赵尧:当时担任符玺御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B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C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D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指直系亲属,文中的“从”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从”的意思相同。
B . 职志,是秦、汉军队中掌管旗帜的官员。
职,意为“掌管”;志,意思是“旗帜”。
C . 陛下,帝王卫士在皇宫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陛,指台阶。
D . 跪,古人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小腿上,稍欠身子即为跪。
跪谢,即跪着感谢对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昌征战有功,历任多种官职。
他随着高祖入关破秦,曾经跟随高祖打败了项籍,先后被高祖封为卒史、职志、中尉、御史大夫以及赵王相国等官职。
B . 周昌性情耿直,尤为高祖畏惧。
高祖曾让周昌评价自己是个怎样的君主,周昌直说高祖就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王,高祖虽然笑了,但特别畏惧周昌。
C . 周昌极力劝谏,反对另立太子。
高祖想废除太子另立戚姬之子,周昌在朝廷劝谏时态度强硬;皇上问他理由,周昌愤怒地说,这样做不行,臣不奉诏。
D . 周昌一片忠心,设法欲保赵王。
吕后曾多次派使臣去召见赵王,周昌坚决不送赵王回京,为此遭到吕后贵骂:赵王饮药而死之后,周昌托病不见吕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②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双鸭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独不见
沈佳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 ,海燕双栖玳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