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下情景喜剧幽默字幕的翻译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论下情景喜剧幽默字幕的翻译理论框架
1顺应论的基本原理
顺应论是著名学者维索尔伦的理论研究,该理论的提出虽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时至今日,仍然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种语用学理论[1]。
作者通过分析和归纳语言的特性,将自然选择理论与语言运用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加以事例来解释其理论研究的提出。
顺应论最主要特征是能够使交流中的双方得以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进行灵活的语言选择,从而达到交际需要的满意度。
由于其深刻的指导意义价值,顺应论已经从语用层面扩展到翻译层面,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具有哲学思考的理论思想。
对于顺应理论的介绍,囊括了语言使用中的选择权,三个关键特性以及四个角度。
1.1语言使用中的选择权
在维索尔伦的理论中,有关语言使用中的选择权,指的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会选择语言让语言流畅,从而达到满足沟通交际的作用。
语言形式的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但是不同的选择,则能够达到不同的目的。
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这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间所进行着语言形式,就是语言使用中的行使权。
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汇构建,需要通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动态环境中共同完成,如何在语言使用中使得语言一直保持在顺应理论下,最主要的是对于语言的选择。
而对于翻译工作而言,其中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其实是一种动态的、有意识地表达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用一种语言、文化、思想形式,去阐述另一种语言、文化、思想形式,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双方的语料不同,更不能只是停留于字面上的翻译。
为达到这种交流目的,翻译工作的语言使用更有着灵活的选择权。
所以说,运用在翻译工作中,就需要译者在语言的目标、环境与观众等方面探索,有选择性地进行语言的翻译工作。
1.2三种语言属性
在维索尔伦的理论中,基于语言有三种语言属性分别是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所谓变异性,指的是通过共时抑或历时的角度分析,语言结构不管从哪个层面上的可选项目范围,都不是静止、独一的,而是存在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现象;所谓协商性,指的是在语言交流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选择都是十分灵活的,而并非需要遵循某些特定的、机械的形式做出回应,维索尔伦的观点中,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强的协商性;所谓顺应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中,在满足语言环境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者要从可供选择的不同内容中做出灵活而恰当的选择,以此完成交流目的。
顺应论是维索尔伦所提出的核心观念,该理论从整体角度探究语言现象,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
顺应性作为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语言的选择性、变异性和协商性使顺应性成为可能。
所谓简单解释来,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使用,要根据交际情况和对象做出动态顺应,将语言作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从而维持环境语言间的平衡,也进一步阐明语言选择的概念。
1.3调查的四个角度
调查的四个角度,是指的语言顺应中的四个关联角度的研究,分别是顺应的语境关系、顺应的动态性、顺应的语言结构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所谓语境关系的顺应,说的是语言要想顺应离不开语言环境,换句话说,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关键环节,交流中的双方作为语言环境中的核心,不仅要有着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的交际语境顺应,还要有信道、语言上下文的语言语境顺应;所谓动态过程的顺应,说的是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人们对于语言的选择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在不断变化后促就语境,这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所谓语言结构的顺应,说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内容相互协调的原则,主要包括了语言结构中语码、语言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以及话语和语段的选择;所谓语言意识程度的顺应,本身就指出了交流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下意识反应,要知道,人们并非每次说话都经过深思熟虑,也并非每次说话都会有很强目的性,而意识程度的差异则能够体现出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
维索尔伦的这四个研究角度,充分考虑了语言、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联系,将认知因素糅合在了语言使用过程中[4]。
因此,在语言选择中,需要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使得语言相互顺应,适用在翻译工作中,就是需要注意上下文关联和翻译的结构对象,以及不同语言的意识程度,这样才能让语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涵。
2顺应论对翻译的可行性
2.1翻译是一种选择的过程
正如顺应论中所言,语言的使用是在不断选择中完成的,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语言的发生是人们交流的形式,也是不断选择的结果。
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首先需要明白需要翻译的对象,并且深入了解所译资料的内容,明确所译作品的风格元素及原文涵义,明确所译作品的意义价值和民族风情,以及受众人群的对所译作品的要求和语言理解水平,以此来选择翻译的文字风格及元素。
此外,译者需要明白自己所翻译的作品需要达成什么翻译效果,通过这个目的选择明确需要想达到此效果,要使用什么方法、什么风格,从而进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5]。
要知道,翻译工作并非单纯将词汇进行语言种类的变换,受到语言、文化、地域、环境的影响,在跨语言的传递中,如果只是简单生硬地将文字转换,将原
文进行书面传达,是无法达到帮助双方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的目的。
翻译工作其实是有目的性地语言选择,因此翻译是要根据受众人群,进行合理的语言选择,寻找到适合的翻译语境,来满足翻译的交流需要。
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2.2翻译是一种顺应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而这里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要遵循顺应基本理论所进行的有效选择。
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语言词汇等选择提出了限制[6]。
通常来说,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这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在这个目标指引下,每当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就需要对翻译语言进行更为顺应的选择,从而为了适应翻译作品的逻辑因素和环境因素,帮助交流中的双方能更加了解所表达的内在含义。
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语言差异,在跨国文化中更是如此,大家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错意,表错情,出现不可逆的交流体验,这些都是翻译工作中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因此,只有为了达到交流目的的顺应翻译,才是翻译工作的必然翻译形态。
在具体翻译中,虽然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翻译能力,使得翻译具有不确定因素,但是好的翻译作品都是在固定规则之上,译者灵活性地运用语言,将上下文和结构之间的进行恰当的顺应过程。
所以说,要想翻译成功,做起到沟通交流效果的翻译效果,就必须遵循顺应的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