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适应性考试试卷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适应性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实版蜗居“犀利爷”,头戴一顶皮革鸭嘴帽,帽沿下露出少许灰白头发和一双犀利的眼睛,脸上布满了黑黢黢(qū)的污垢,精神却很矍铄(shuò)
B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穿梭(suō)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乡,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qǔ)直、毁喻忠奸,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C . 坐在光阴深处,捻(rěn)一瓣心香,将时光走过留下的清喜翻了又翻,看了又看。
走过的路,留下的心情,在心间慢慢开出了一朵风雅,丰盈了时光,旖旎(nǐ)了幽香点点。
D . 当下年轻人鲜(xiǎn)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踯躅(zhú)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堕落与颓废。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定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
(乙)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丙)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制约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
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甚至
B . 焕发
C . 制约
D . 修身养性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的速度,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 . 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实行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C .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 . 我们要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求学路上的风霜,不仅能上学,更要上好学,让教育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途径。
二、语言表达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话意完整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狂犬病致死率几近100%?首先,没有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药物用来体内杀灭或抑制狂犬病毒,因此目前狂犬病①________。
其次,对于一种没有治疗方法的疾病,病人的预后完全依赖于该病的自然病程。
狂犬病自然病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极短,主要与狂犬病毒嗜神经,迅速通过外周神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复制播散有关。
其结果是出现一系列②________的症状。
正因如此,③________!诚如今年狂大病日的主题:接种疫苗以消除狂犬病。
5.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
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
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
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
”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
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三、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越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
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
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
问题就在于,
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
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
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
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当然,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
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因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
垃圾分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若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可以知道,我们到底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
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摘编自《垃圾分类难?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2019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四)
28日上午,在回答《新京报》关于垃圾分类相关问题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不少工作。
首先,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
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要求。
修订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摘编自邓琦《生态环境部:垃圾分类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6月
28日《新京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B .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C . 每个民众都是垃圾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把垃圾分类,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D .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三认为垃圾分类是社会成本思考后的选择,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
B .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 民众前端对垃圾的分类越精细,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法制保障,并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
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
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
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
他妈也是调来调去。
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
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
奶奶有事。
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
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
倒是挺干净的。
奶奶还给他做鞋。
再就是给他做吃的。
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
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
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
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
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
地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
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场的身体原来就不好。
她有个气喘的病。
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
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
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
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
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
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
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
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
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
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
第二年春天,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理了。
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
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
他没有奶奶了。
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
他哭了,眼泪满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
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
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五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
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
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
花雪随风摇摆着。
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
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
有时查资料,看书。
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
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
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
他采了很多蘑菇。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梁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
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
他恨这种掺糖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
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
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
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
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梁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
”“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梁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
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
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
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
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小说中的“黄油烙饼”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
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指射丑恶指射:押击
B . 乙必因而谢之谢:感谢
C .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
D . 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治:安定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 .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 我食之久矣句读之不知
D . 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
进谏人在写谏言时,既希望君主能幡然醒悟,也做好牺牲的准备。
作者对他们不知道折中持否定态度
B . 作者借用甲
乙之间的对话来阐明,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都是常人的心理。
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C . 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验证了张权舆的进谏是“迂险之言”、并不可信。
D .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②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5)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就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1)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________
老子:________
(2)试评析孔子和老子的“不争”。
五、诗歌鉴赏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月
(清)龚自珍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望湖山一角,果然清丽。
曾是东华①生小客②,回首苍茫无际。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
罗袜音尘③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
怨去吹萧,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释】①东华:清代都城中紫禁城东门名东华门,此代指京城。
②生小:作者于嘉庆7年(1802)十一岁时随父入都,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③罗袜音尘:美人轻盈之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1)这首词末句中的“两般春梦”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每空不超过4字,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把思想感情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六、句子默写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论语》)
(2)以事秦之心,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
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七、材料作文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三宝。
第一宝是知耻之心,第二宝是敬畏之心,第三宝是自律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对哲人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
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